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家电 > 正文

中国彩电应用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取得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 08:34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10月31日,今日由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指导,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主办,赛诺市场研究公司承办的“中国彩电行业研究季度发布会”在北京首次举办。本次会议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专业市场研究机构首次联合举办。会议发布的《中国彩电行业2006年第三季度经济运行特征》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彩电行业正处在产品向数字化、平板、大屏幕、高清晰度、节能环保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内彩电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报告》同时高度评价了国内彩电企业在平板电视
应用技术自主研发、上游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非凡成就与业绩。

  中国彩电业正在向五方面转型升级

  信息产业部经运司王秉科副司长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彩电行业历经2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彩电生产大国,无论是生产规模,出口数量和产值,都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比例。这个成绩的取得,和广大彩电企业抓住世界产业分工重新划分的机遇,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有关;他同时强调:这个成绩的取得,并不仅仅是一个比较优势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彩电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结果。可以这么认为,中国彩电的发展史就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影。在总结历史成绩的同时,王秉科也着重指出了中国彩电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彩电现有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以及人才结构等诸多因素,仍然落后于世界彩电强国的整体水平。面对全球彩电产业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态势,中国彩电市场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定期发布指导性意见,并联合市场权威研究机构共同发布权威报告,及时通报有关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趋势,促进彩电产业协调发展。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发布《中国彩电行业2006年第三季度经济运行特征》报告。该报告指出,第三季度季度全国的彩电生产总量达到2042.6台,其中国内市场出货量达到1139.4万台,出口1276.7万台。第三季度从技术结构来看, LCD电视产量为532万台,其中国内市场出货132.9万台,出口369万台;PDP电视生产量为37.2万台,国内市场出货量为16.3万台,出口量为20.2万台,CRT电视生产量为1460.2万台,国内出货量为985.4万台,出口量为878.8万台。1-9月全国的彩电生产总量达到6149.6台,其中国内市场出货量达到2906.9万台,出口3222.6万台,投资的方向重点集中在LCD面板和LCD上游配套建设上。该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彩电行业正处在产品向数字化、平板化、大屏幕、高清晰度、节能环保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内彩电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但是国内彩电企业也在逐步完善产业链建设,在部分环节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比如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陕西咸阳彩虹集团合资建设的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PDP面板生产线,广州引进的LPL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厦华刚刚启动的全球最大800-1000万平板电视产能的工业园……这些都为中国平板彩电产业链建设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为增强中国彩电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面临结构调整 未来市场平稳增长

  《中国彩电产业季度研究报告》是在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的指导下,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赛诺市场研究公司联合发布:其主要框架包括市场概况(Market Overview)、 市场预测(Market Forecast)、市场品牌竞争(Market Share)、市场规模与结构(Market Scale&Structure)、市场平均价格( ASP)、全球市场规模与结构(Global Market)、成本结构及价格比较(Cost Breakdown&Price Gap)、面板价格及供需状况(Panel Price&S/D Banlance)、厂商面板采用状况(Panel Application)、大屏幕电视竞争趋势(Competition in Large Size TV Market)。

  本次发布会的承办方,北京赛诺市场研究公司AV部总经理喻亮星就《2006中国彩电市场第三季度回顾与展望》做专题报告。他认为,从总体来看,中国彩电行业存在显示技术多元化、产品规格趋大化、城乡需求差异化、开拓市场国际化四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本次发布的中国彩电产业季度报告结果显示:2006年第三季度,国内市场销售彩电773万台,同比增长3.4%;从电视技术构成来看, CRT(显象管)彩电完成销售666万台,LCD(液晶)电视完成销售89万台,PDP(等离子)电视完成销售12.7万台;其他技术类型电视完成销售5.3万台;从销售金额上看,第三季度国内彩电市场共实现销售额204亿元,比第二季度减少4.1%。其中CRT电视销售额为99.96,LCD电视销售额为79.56亿元,PDP销售额为18.36亿元,背投电视、微显电视和其他技术类型电视销售额为6.12亿元.

  该报告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1-9月)中国彩电市场累计销售彩电2513台,同比增长1.5%。其中 CRT电视2217台,占同期总销量88.22%; LCD电视销售 227万台,占同期销售总量的7%, PDP电视合计销售44万台,占同期总销量的1.8%,背投电视、微显电视和其他技术类型电视合计25万台,占同期总销量的0.9%。前三季度中国彩电市场完成销售额760亿元。

  从目前各技术类型电视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看,CRT电视仍然是市场绝对主流,但是也呈现出明显的缓慢衰退趋势;LCD电视的势头在快速上升,在销售额上已经直逼CRT电视;PDP电视相对保持稳定,但是也面临着大屏幕液晶电视的威胁。

  在大屏幕电视领域,2006年1-9月共销售40英寸及以上平板电视116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其中LCD电视销量为45万台,直接威胁等离子的市场地位,后者在大屏幕领域如何守住自己的固有阵地,是业界都在关注的问题。

  第三季度的品牌表现也有诸多亮点:一些传统家电巨头企业厚积薄发,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资金实力以及丰富的市场运做经验,在平板电视领域开始强势发力。青岛海尔一直倡导的流媒体电视,在其坚持不懈的大力推广之下终于结出硕果,海尔电视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海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平板时代,电视的画质、影像等显示技术将被快速同质化,个性化的应用技术开发将成为电视的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赢得竞争和市场的有效筹码。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海尔“自由播流媒体电视”已经成为流媒体电视时代的代表产品,它在高清影像的基础上,拥有越来越强大的流媒体应用功能,不断地改变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有关专家认为:海尔自由播流媒体电视等体现自主应用技术开发的举措非常值得关注和提倡,因为它为中国彩电在新的竞争形势下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它将快速牵拉中国彩电行业向流媒体电视时代转身。

  第三季度传统的彩电生产商随着平板电视市场的升温,开始逐步调整发展战略,在平板电视里卡位竞争。海信一直是中国平板电视的领军品牌之一,2006年以来在液晶彩电市场有良好的表现,第三季度大屏幕平板销量占有率为10.66%,排在市场第一位。

  第三季度,外资品牌的强势表现仍然延续。松下等离子电视以31.4%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主推机型 42PA60C在大屏幕平板市场占有率达到7%,这也是40英寸以上平板电视单机型的最高占有率,该款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把高画质和动态效果很好地统一在了一体。赛诺研究机构的市场分析也印证了这样一个特征。

  展望2006年第四季度和2007年的中国彩电市场,喻亮星认为总体市场还会保持平稳发展,但是由于LCD的快速上量而进一步升级的价格战,都将继续拉低LCD电视的整体利润水平,企业如果应对不当,中国彩电行业将陷入全面亏损的险境。而如何应对这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国产品牌将面临着艰难的决策。

  中国彩电零售业态揭密

  渠道的特征和未来的走势是彩电业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常务副总叶平就此发表了《彩电零售业态揭秘》的专题演讲。叶平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目前的渠道结构特点:目前国美、苏宁占据全国彩电销售量市场份额约20%,其他家电专卖所占全国彩电销售量市场份额超过50%,特级城市大连锁市场地位不均,京、沪大连锁零售量份额超过80%,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穗、深大连锁不到50%的零售量份额,渠道竞争异常激烈 ,一级城市大连锁整体市场地位具有优势,但城市之间零售量份额6%到90%的市场地位差异明显,而二级城市大连锁整体市场地位不具优势,仅占约25%的市场零售量份额;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大连锁目前仅占1%的市场零售量份额,其他家电专卖占领近8成市场份额;CRT退市之说有待深究,超过85%的市场零售量份额保持稳定,平板电视市场成为渠道新的关注点,10%的零售量份额对应约40%的零售额份额;12大主销彩电品牌在不同级别城市对大连锁的依赖差别显著:特级、一级城市50%销售量依赖大连锁,二级城市降为25%,三四级仅为1.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