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柯玛胜诉后事难料 清欠工作进展艰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 10:20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何晓晴 日前,澳柯玛(600336)发布重大诉讼事项公告,称公司状告大股东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及其他关联方经营性占用公司以及公司下属企业巨额资金一案已经法院判决胜诉。但胜诉以后前景将不容乐观。
澳柯玛状告澳柯玛集团的这一场官司,是一典型的“儿子”告“老子”的官司。资料显示,澳柯玛集团下辖上市公司澳柯玛以及数十家全资子公司在内的16大事业部、19家国内国外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属于特大型企业集团。 集团盲目多元化导致了今天的困境 多年来,澳柯玛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使企业经营范围除了家电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外,还通过控股光大银行、烟台商业银行等进入金融服务业,并在胶州湾青岛、黄岛、烟台等地经营房地产业。 澳柯玛集团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了澳柯玛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澳柯玛开发区光电城工业园、澳柯玛外协配套工业园、澳柯玛胶州工业园、澳柯玛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等10多个工业园。澳柯玛集团还用大量资金投资建设立了澳柯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家电研究所。 澳柯玛集团大量进行基础性建设,加上对于新能源、海洋生物、光电子以及锂离子电池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的扩张,投资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形成收益,而资金需求巨大,这为羽翼还未真正丰满的澳柯玛集团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而对于上市公司澳柯玛来说,因公司没有海外购销网络,出口冰柜、进口原材料等均通过青岛澳柯玛进出口有限公司进行销售。公司全资企业青岛澳柯玛集团空调器厂因营销网络尚未建成,其产品均通过青岛澳柯玛集团空调器销售有限公司进行。同时,公司的原材料采购大部分通过青岛澳柯玛物资经销有限公司、青岛澳柯玛集团空调器物资配套有限公司集中采购。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公司与澳柯玛集团等关联方之间的日常关联交易发生额大。 澳柯玛原法人代表鲁群生,同时担任澳柯玛集团董事长。对鲁群生来说,澳柯玛和澳柯玛集就像是他衣服的两个口袋。当澳柯玛集团这只“口袋”需要资金的时候,他总能很方便地从上市公司澳柯玛这只“口袋”里掏出去。 久而久之,问题终于爆发了。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澳柯玛集团出现资金危机。知情人士透露,当时交通银行最先发难,一笔9亿元的贷款到期后,不再给澳柯玛集团展期。其他银行嗅出味道不对,也纷纷要求澳柯玛集团偿还贷款。如此集中的催讨,使澳柯玛集团资金链濒于断裂,“紧急时连1000万元的贷款都无法偿还”。 由于受控股股东青岛澳柯玛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占用资金的影响,澳柯玛及下属企业日常经营陷入困境。澳柯玛2005年年报显示,受空调营业收入减少影响,其主营业务收入比前年下降21%,只有约19亿元。由于其主要控股子公司均未能盈利,去年亏损达7345万元。 2006年一季度,这种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剧,澳柯玛财务费用居高不下,原材料采购不足,造成产量下降,空调器产品处于基本停产状态,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收益下降幅度较大。2006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45.77万元,净利润-7652.92万元。 这时候,纸再也包不住火了。2006年3月14日,澳柯玛发布公告称:“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自查显示,澳柯玛集团及其下属关联企业累计占用澳柯玛资金已达19.47亿元。” 以冷柜起家的青岛澳柯玛集团,最终倒在盲目多元化的路上。2006年4月15日,掌管澳柯玛集团16年的元老级人物——身兼澳柯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CEO)三职于一身的鲁群生,被当地有关部门宣布“下课”,同时被“建议”按照法定程序免去其澳柯玛董事长职务。 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认为,从表象上看,是澳柯玛集团盲目多元化导致了今天的困境,但实质上是公司的运营管理能力出现了致命问题。 据介绍,鲁群生自1990年3月接任黄海冰柜厂澳柯玛前身厂长,当时黄海冰柜厂资不抵债,在他的努力下,企业起死回生,成为国内颇有影响的大型家电企业。但鲁群生执掌澳柯玛至今已有16年,市场历经从短缺到过剩,如果说当年成功的机会是撞到“金山”,现在则需要寻矿和挖矿的能力,而鲁群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明显缺乏,澳柯玛很大程度上仍像是乡镇企业,规模小和地域性品牌决定了其很难多元化。“实际上,即便澳柯玛不走多元化的道路,今天也很难做大做强。” 在青岛当地,澳柯玛与海尔、海信、青啤、双星并称为青岛的“五朵金花”。从1998年开始,鲁群生就试图带领澳柯玛在家电行业“突围”,先后涉足MP3、电动车、电池、海洋生物、自动售货机等行业,希望尽快摆脱家电企业技术趋同、产品趋同、市场趋同和战略趋同的状态。但事与愿违,在这些行业投入大量资金后,带来的却不是新的盈利增长点,部分项目甚至成了澳柯玛的负担。 清欠工作进展艰难 澳柯玛集团及其关联方总计占用澳柯玛资金近20亿元,由于澳柯玛集团本身情况不佳,公司的清欠工作一直颇为艰难。无奈,公司只得通过法庭讨债。为了保全可抵债的资产,从2006年3月份开始,澳柯玛陆续向青岛市中院申请查封了澳柯玛集团持有的公司股权20700万股,以及澳柯玛集团持有的房产、土地、商标等主要资产。8月22日,在青岛市政府的协调下,公司的清欠方案终于出台:澳柯玛集团将以土地、房产、子公司股权和商标清欠约7.5亿元;以所持公司的股权寻求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转让或相应处置,清欠约7亿元,年底前清欠完毕。另外,青岛市政府还将选择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公司。公告还显示,澳柯玛的两家子公司也已经就集团关联方的8.5亿元欠款提起诉讼。 澳柯玛诉澳柯玛集团、青岛澳柯玛物资经销有限公司以及青岛澳柯玛进出口有限公司欠款一案经青岛市法院审理,判决被告澳柯玛集团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付原告澳柯玛欠款人民币10.24亿元,逾期不能给付则双倍承担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有分析人士认为,法院的判决对澳柯玛的清欠工作或许只是个心理安慰而已,因为澳柯玛集团几乎只剩“空壳”,10天内就归还10亿元欠款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按照公司的清欠计划解决了占款问题,澳柯玛目前依旧模糊的发展模式仍然将制约其长远发展。 澳柯玛自己也清醒地意识到,本次诉讼只是公司清欠计划的一部分,尚无法判断其还款形式和时间,因此目前无法预计对公司本期利润以及期后利润的影响。 尽管青岛市委、市政府就澳柯玛清欠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公司也成立了清欠工作领导小组,采取现金清偿、以资抵债、股权转让或处置等多种方式,立足于2006年底完成清欠任务。但能否如愿以偿,目前还难于作出判断。 值得指出的是,这样一宗巨额清欠官司,“案件受理费974.50万元、诉讼保全费973.55万元,由原告负担923.52万元,被告负担1024.53万元”,澳柯玛和澳柯玛集团合共要支付诉讼费用近两千万元,会不会出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呢? 至于公司重组,坊间流传青岛海尔将会并购澳柯玛,但经证实,澳柯玛集团、青岛市企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从未就公司重组事宜与海尔集团公司及其相关公司进行任何接触或谈判。 分析人士认为,同在青岛的海尔和海信不会出手拯救澳柯玛,“它们不缺工厂,要收购的是品牌和销售渠道,而澳柯玛只会是个沉重的包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