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中国面板产业无序发展严重 亟待政府规划(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3:46 计世网

  应该说,上海、昆山形成的产业带,已经算内地产业链布局较好的区域了。在北京亦庄京东方显示科技园里,已有包括韩国LG化学在内的十余家国内外上游厂商进驻,2004年的时候,京东方自信地表示,“预计到2005年底,京东方TFT-LCD五代线本地配套率可达60%,2006年底本地配套率可达85%”。事实上,“上游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尚不完善,导致产品成本较高”,这仍然是今年上半年京东方半年度报告中指出导致亏损的原因之一。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亦庄的产业链配套根本没有起来。

  周彦武指出,从面板生产的基本需求来说,面板厂需要恒温、恒湿,年均气温变化不能太大,不能有风沙,水和电的消耗量非常大。以用水为例,如果按玻璃基板面积为1100*1300毫米,每月投片量为6万片计算的话,一个TFT-LCD厂一天可耗水一万吨。广东一位实地考察过京东方的人士表示,仅水费这一项,在北京设厂就要比广东多出好几倍的成本来。

  此外,业内专家表示,

液晶屏项目能否成功上马与当地的产业基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是IC、半导体产业。在这些领域发达的地方,也就意味着电子工业配套、人才储备比较完善,他认为从这个角度看,长三角地区比较有优势。正是自然条件、电子工业基础条件的制约,当山东东营六代线上马后,很多人表示出了质疑。

  无疑,几乎每个地方政府都经历了相同的思考:液晶产业对经济有强大的拉动力,要增强竞争力就必须有面板这块核心业务,国家也对平板显示产业表示出重视和扶持的态度。关键问题是,是否每个地方都适合上面板生产线呢?只有充分考虑本地的竞争优势以及城市自身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后,再做决定也还不晚。

  能引进的生产线,不能引进的技术

  的确,各个层面的人都在呼吁:我们不能重蹈高科技产业“缺芯少魂”的覆辙,我们要发展自己的自主技术。大家似乎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是不是只要把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大面板生产商引进来了,我们的产业链就完整了?

  引进面板生产,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起码,掌握了面板资源并不等于掌握了话语权。“与CRT的产业链相比,平板显示更具有技术全球性的特点,产业链很长”,一位专家表示。以产业链的上游—玻璃基板来说,技术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相应的技术和专利门槛很高。很多上游材料都无法在中国进行配套,只能直接从日本、中国台湾买进。

  有人担心,就算国内企业切入了面板生产领域,也只是停留在面板组装层次。不久前,当中国长城集团与韩国三星电子洽谈建设第八代液晶面板厂的传言出来后,很多专家都表示出对合作实质的担忧。国外厂商看中的,是中国这个庞大的制造、消费市场,希望离需求更近一些;国内企业渴望引进面板生产线,却又普遍缺乏液晶生产经验和技术基础。这种不对等的谈判,有可能导致合资企业只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一个生产厂,空心化将继续。

  为此,技术的自主突破仍然是关键。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龙芯2E”的成果验收会上,再次强调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种创新方式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使得很多中国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要想获得液晶产业的核心技术,就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政府可以借鉴日、韩等地的成功经验,由国家出面抽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联合攻关。这样,既为我国向上游材料和生产设备领域进军提供了可能,形成的科研成果又能直接为企业所用。即使对液晶行业的技术研发失败了,但积累的经验和培育的人才却可以为另外的研究项目提供支持。

  最终,在产业布局上,还需要国家出面,有选择的扶植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避免各地政府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从龙腾光电,到东营六代线,从天马4.5代线,到聚龙光电,这种出政绩、铺摊子的苗头已经显现。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肯定不能退出,没准儿哪一天就盈利了;刚刚上马的项目肯定也不会马上停止,至少要热乎几年、在市场上碰壁后才肯回头。然而,对于资金与技术双密集的液晶产业来说,国家必须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这要求国家充分调动市场与行政手段,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效化。

  资料链接:他山之石

  中国台湾地区:

  抓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许多厂商减缓对LCD投资的机会,投巨资开工建厂。最主要的经验就是鼓励民间企业的研

  发热情。

  1982年起,我国台湾地区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科技研发。1990年提出了“六年建设计划”,光电子技术被列为八项关键性工业技术之首。2002年又通过了“六年重点发展计划”,由政府补助新台币20亿,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台湾地区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同时奖励民间企业设立研发创新中心。

  在产学研结合上,由我国台湾地区的“工研院”进行支持。工研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配合民间需求进行研发与技术转移,同时还向企业转移技术管理人员。此后,进一步设立工业技术转移公司,将电子所研究开发成功的技术转移给民间企业,准许大量生产。

  在税收上,提出LCD生产企业在获利五年后不用交纳营业税,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关税全免。

  韩国:

  在政府主导下,韩国形成了一个企业财团积极投入、政府积极介入的利益共同体,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政策上支持力度大。

  政府委托大专院校进行显示器相关研究。1990年,韩国设立“韩国平面显示器研究组合”,会员囊括了目前韩国显示器产业300多家公司中的101家,积极推动LCD与PDP产业相关的材料、零部件与设备的标准化。

  为了实现设备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每年投入约30亿韩元的经费,从项目选择到最终验收评估,面板厂与设备制造厂都是全程合作,进行设备开发。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举办定期的生产技术报告会。

  液晶显示器企业所得税实行七免七减,从2001年起,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关税全免。在资金上扶持上,一项从2001年开始的为期五年的计划,总经费461亿韩元,其中国家提供345亿韩元,地方政府出资71亿韩元。

  日本:

  掌握着技术优势,控制着LCD产业链最关键的材料和设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产业发展最初10年,由政府全额资助基础设备和材料的研究。

  日本很早就把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主要通过通产省给予支持。1979年,通产省通过光产业技术振兴协会与16家日本企业联合发起了为期7年,总资助额为7.7亿美元的光电子基础研究计划。实际上,该计划耗时10年,耗资8.2亿美元。

  在这项计划中,先是从16家企业中抽调研究人员负责光电子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1986年起将重点放在光电子材料的基础研究上。此后,如果有相关企业进行基础研究,所需资金一般由通产省提供30%,剩下的70%由参与企业提供。

  在产业结构上,日本形成了大尺寸TFT-LCD、

等离子、小尺寸面板、新技术SED等方向各有几家的布局。具体政策上,从经费预算、信贷、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

  但是,中国却拥有明显的优势条件,即与面板相关的下游产业,已经越来越明显的转移到中国内地,各种后段组装生产线也在中国各地落户开工,笔记本、显示器全世界过半的比重都将在内地组装之后运往各地,这一比例还将持续上涨,同时,中国内地下游系统组装市场庞大,也具备强大的内需市场,这些对中国面板企业来讲都是机遇和优势。

  世界产业的转移大潮与中国所独具有庞大内需,为落后的中国面板产业创造了最后的良机,如何抓住这最后的时机,将生死攸关。

  作者:陈淑娟 倪洪章

[上一页] [1] [2] [3] [4]

本文导航:
·中国艰难造“屏”
·中国艰难造“屏”(2)
·中国艰难造“屏”(3)
·中国艰难造“屏”(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500,000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