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杀RAW格式 知名新闻社举措为哪般
RAW格式作为如今画质提升、摄影作品后期处理的基础手段,已经成为众多专业摄影师以及摄影爱好者拍摄时必然会用到的记录模式。然而,正是这种被我们认为是展现画质实力的拍摄记录格式,如今却遭到了世界著名通信社的封杀。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呢?
在我们开始鼓励大家使用RAW格式拍摄的今天,路透社却突然发布了封杀RAW格式的消息。的确是让人有点儿发懵。不过,相信不少人估计会先一脸迷茫的问:路透社是谁?这里先简单科普一下,路透社是英国的知名通信社,是与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齐名的世界四大通信社之一。因此其在新闻业内的影响力自然不需要笔者再去过多介绍。
那么来看看路透社的声明吧,新声明是以邮件形式呈现的。虽然不是非常官方的文字,但也已经能说明问题了。新规定的邮件内容大体如下:
路透社不再接受RAW或RAW转出的JPEG文件图片,即日起只接受机身输出的(可简单后期处理)JPEG照片。摄影师如果有RAW格式的拍摄习惯,可以在 拍摄时保持RAW与JPEG双出。但在发送照片给路透社时,路透社只接受机身直接输出的JPEG照片,不再接受任何RAW格式转出的JPEG文件。如果你英文非常好,可以看看更新后的路透社记者手册链接,感兴趣的各位不妨看看它的新规定。
而对于此次政策更改,路透社表示是出于两大目的,其一是追求新闻时效速度,另一则是为了新闻伦理。两条目的一出,似乎这又让我们对RAW的看法又多了些新看法。影像技术的进步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次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追求时效? 处理速度更多只是幌子
先来说说路透社在其邮件中提到的新闻时效速度问题。RAW格式有什么弱点么?有,那就是文件体积。RAW的文件体积往往比同机身拍摄的JPEG文件大的多, 而这个问题随着如今相机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越来越高而越发地凸显。虽然各家也有各种无损压缩的方式,但仍然无法避免RAW格式文件体积远大于JPEG的事实。
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如索尼的有损压缩RAW格式,其优势就是体积小巧。不过对于追求画质才使用RAW格式的用户而言,如此的做法反而不让人买账。于是乎索尼 干脆拿出了无压缩的RAW文件,而这次我们也终于看到了RAW文件的体积如果不压缩有多么恐怖。4200万像素级的传感器的RAW文件可以达到80MB以上,这的确对于电脑而言是不小的处理压力。
不过对于这样的大型图片社而言,以效率为理由拒绝RAW文件实际上并不是主要理由。因为对于现代的电脑而言,同时代的电脑在处理同时代的相机RAW文件时并 不是多么大的问题。何况,从逻辑来说,砸钱购买顶级摄影器材的各大通信社,也自然有钱买得起旗舰级的电脑。文件处理效率显然不会是多么严重的困扰。
相较于胶片时代如今的新闻图片效率早已大幅度提升,以RAW格式转换多出的这几秒作为封杀理由显然站不住脚。
当然了,如果一定说是RAW文件转换JPEG文件那几秒时间是最为宝贵的黄金时间,那笔者也只能表示这规矩还真是苛刻。当初能接受冲洗胶卷的时间,如今不能接受RAW文件转换这几秒?怎么看这都只是一个不那么漂亮的借口。因此,笔者认为实际上此次封杀RAW格式,路透社的真正目的是在于保证其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正是如今越发凸显的新闻图片真实性与新闻伦理问题,这才是这次路透社彻底封杀RAW的根因。
后期双刃剑 封杀RAW格式为回归真实
实际上,能让照片“起死回生”的神器RAW格式会被知名的通信社封杀。并不是因为RAW格式不好,而是它太好了。太过强大的后期处理空间让其在新闻照片拍摄时开始出现了反作用,甚至是非常不好的煽动性。而这严重违背了新闻道德,新闻照片究竟是什么,它究竟该是个什么样。这个问题在这些年显得越来越据争议性。
最好的例子,2013年的荷赛大奖。当年的荷赛大奖是一张名为《巴基斯坦孩子的葬礼》的照片,这张大奖照片可谓是争议颇高。照片的争议就在于作者在后期处理时明显修改了原片的颜色,从而明显让照片的画面表达更具情绪化。但尽管争议颇高,最终这张照片仍然赢得了当年的荷赛大奖(赛后荷赛组委会也表示在之后会修改评审和参选规则,可见组委会也认识到这种照片后期的问题)。
至于更多的因伪造被取消资格的新闻照片更是多不胜数,实际上照片造假问题可以说是个国际性问题,照片PS造假在如今的全世界各大影赛上都是屡见不鲜。很多摄影师在为了奖项而拍摄、为了获奖而对新闻图片内容进行后期修改,但这实际上犯了新闻照片的最大禁忌:真实性。
新闻照片的目的在于真实记录发生的事件,而绝非追求照片美感。真正的事实往往是残酷的,而新闻照片实际上需要的是让摄影师能以客观的视角去记录发生的一切,而不是以自己的立场通过照片后期处理来表达自己理解所发生的事件或是自己的情绪。
在此我们用一张油画做例子,可以看到色彩不同对画面情绪表达的明显区别,因此新闻图片的色温处理,实际上会带来明显的情绪倾向性。
从 前边提到的荷赛大奖的例子其实大家就能看出,简单的色彩就能明显影响照片的情绪表达。更不用说经过重度后期处理后的照片,我们有时甚至很难想象很多展示给 我们的所谓新闻摄影作品背后的原片究竟是什么样子。而作为国际最为权威的通信社,路透社也是想要通过对于照片的初步筛选规则,来尽可能更好地避免照片造假 或是过度后期问题。而作为以后期处理见长的RAW格式文件,也正因其优异的后期处理能力,自然成为了路透社这样的大型新闻图片社的“重点打击对象”。被封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闻伦理 职业精神与道德底线的对冲
新 闻照片伦理的问题可以说是伴随着新闻业和摄影的不断发展而一路争议到现在。早年的新闻伦理问题更多在于拍摄人对发生时间的干预与否,比如著名的新闻照片 《饥饿的女孩》。这张1993年普利策一等奖作品就涉及了严重的人性、道德以及职业冲突。这也让新闻图片显得颇为特殊,新闻照片需要做到不干预,因为干预就无法记录。这显得冷酷的准则,恰恰是让新闻摄影保持其客观性的基本保证。
曾经新闻照片与道德伦理的冲突在于人性的善,这张《饥饿的女孩》可以说最好的表达了新闻伦理与人性善的一面的冲突。
可如今数码时代的照片伦理问题更多不再是人性道德善这一方面的冲突,而变成了照片真伪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说比之前的人性道德冲突来的更加严重。新闻照片究 竟是为了客观的报道事实,还是变成摄影师为了自己的名誉、金钱财富而制作的虚假作品。这成为如今新闻摄影作品,以及新闻摄影师都该停下来好好自我反省的问 题。
当 我们在看曾经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而感到震撼时,是否想到这些摄影师也是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这些珍贵的作品。而不少著名的新闻摄影师更是为此而献出了自 己宝贵的生命,这些用生命记录下来的作品,可以说是用生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如今造假的这些所谓新闻摄影师们,可否曾以此扪心自问呢?
客观看RAW 优异后期空间乃独有价值
说 了RAW和后期处理的这么多不好,这里笔者也还是要客观的说一说RAW格式的价值。这两年拍照使用RAW格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相机的性能以及专业性,都 与其拍摄的RAW品质直接挂钩。如今除了入门级的卡片相机外,几乎全线相机产品都已经支持RAW格式的记录。此外,连智能手机也已经开始了对RAW格式记 录能力的支持。而作为专业用户,更是已经开始追求无损RAW格式的使用。可以看到,如今不仅是影像产品的生产商,连用户也越来越关注RAW格式本身。
那么RAW究竟带来了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画质的提升和弥补前期拍摄的一些失误。虽然相机的成像原件(传感器、镜头、处理器等等)是不变的,但RAW格式带来的数据记录能力增强,让相机得以拥有更为优异的画质表现空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拍摄影像的宽容度和色彩位深的大幅度提升。
宽容度,很简单就是RAW文件记录了更多的暗部和亮部数据,因此在后期时可以还原出更多拍摄场景中的细节。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会说RAW格式拥有更高的容错率。前期欠曝了、过曝了,不太极端的前提下照片基本都可以救回来。画面中更丰富的细节也让照片质量提升。
另一方面,色彩位深,这实际上是为后期提供方便。我们可以对照片做更多的色彩调整而保证颜色不失真。如何让照片表达出拍摄者想要的色彩,这方面RAW格式为摄影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从摄影技术发展的角度,这绝对是数码时代摄影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RAW——潘多拉魔盒 道德底线是希望
从新闻摄影的发展来看,其实新闻照片一直在和伦理道德问题间有着各式各样的冲突。区别在于,不同的时代下,迥异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下有着不同的冲突类型。而如果说早年的新闻伦理是与人性中最善的一面有了冲突,那么如今的新闻伦理则面临人性中最恶的一面。
不过,笔者对此也会有疑问,封杀RAW真的能杜绝新闻照片造假么?说真的,起码笔者对此也只能持观望态度。笔者认为,路透社此次的决定更多是起到警示作用,如何真正在未来解决新闻图片造假问题,需要更多的详细规范以及更好的技术手段来确保这些规则得以实施和维护。
可以说,数码时代开启了摄影领域的又一个潘多拉魔盒,而RAW格式更是因为其强大的后期处理空间在这之中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如何正确使用摄影后期技术、 如何约束摄影师(尤其是新闻报道摄影师、记者)对后期的使用是全世界各大媒体都要面临的问题。如何建立起新闻摄影人的道德底线,才是新闻摄影的希望之所在。
以上的话题似乎是过于沉重,最后还是聊回这对我们现实的普通用户的意义吧。实际上,各大新闻图片社即便最终纷纷效仿封杀RAW格式,我们普通人而言也不必大 惊小怪,更无须担忧自己使用RAW格式的正确性。RAW格式的高容错率和强大的后期处理空间,无论是对商业摄影师还是普通摄影爱好者都是巨大帮助。我们的 拍摄在于如何记录更好看的照片,这与新闻摄影有着很大的原则性不同。大家更多是通过RAW格式辅助自己的摄影技术提升,当然,如果您是一位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希望您能守住自己的拍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