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赛董事长兼总裁姜捷:起步就与世界同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 17:01  新浪数码官方微博
图为:德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姜捷 图为:德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姜捷

  访德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姜捷

  1、2010年全球经济继续触底回升,请问您是否认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和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目前也处于回升阶段?请对现状做个评价,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的消费电子产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哪些产品和技术会成为消费电子产业内最大的利润增长点?

  经过金融危机时期的短暂放缓后,随着全球经济触底复苏,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和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均快速恢复,整个产业有望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

  随着全球消费电子产业资源整合速度的加快,产业链结构正在加速调整、产业分工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另外,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正快速进入跨界融合新时期,这种趋势极大地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并反过来促使消费电子产业总容量的放大。金融危机后,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格局正发生一些影响深远的变化,传统欧美消费电子市场有萎缩的趋势,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快速崛起。随着中国企业通过规模化转型和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消费电子产业有从制造向创新全面升级的趋势,产业规模化效应有快速提升,中国企业将在整合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物联网技术、IT技术和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融合,以及节能环保技术、智能化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安全技术等领域的新成就更加广泛的应用,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开发的新产品,如智能家居式的信息终端产品、平板电脑、物联网家电产品、信息安全技术植入式终端产品、新型汽车电子综合平台产品均将处于市场的快速扩展期,带动上下游进入新的利润增长期。

  2、不久前,德赛被通用汽车授予全球优秀绿色供应商的荣誉称号,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德赛电池被作为低碳概念股的代表受到疯狂追捧,这一切都说明绿色环保低碳概念已经成为德赛的重要特点,请问绿色低碳环保概念在德赛的长期和近期经营目标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德赛在绿色低碳环保方面是如何规划的,有什么样的长期愿景和近期目标?

  在当今全球关注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异常已经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我国做出了减排目标。作为“无烟工业”的消费电子行业,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会始终如一地把低碳环保措施融入到研发、生产等环节中。

  在未来几年,我们将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选用低功耗的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及节能产品方案、可循环使用的各类材料、基于云管理的制造共享体系等等,内部管理上做到大力弘扬“低碳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理念,在工作流程中加入了“低碳评估”环节,设有“节能建议奖”等等,并从节能产品的销售中提取部分的研发和奖励经费,用以激励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看,我们将同其他消费电子企业一样,跟踪研究绿色环保的最前沿技术及应用市场。力争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将企业打造成一个有责任心的环境友好型的先进制造企业,同时,我们将把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光电LED照明等国家战略性的绿色环保领域的产业做大做强,在这些领域,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3、德赛集团2010年的经营状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国内市场的和国际市场的销售分别有怎样的消长?主要原因何在?人民币汇率上升对于德赛的海外市场战略有什么影响?

  即使在两年前,经历全球金融危机最困难时期,外销市场快速萎缩,国内消费市场尚未完全发力,德赛也仍在坚持加大力度做技术创新、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等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的事。到了2010年,德赛核心产业的基础更加牢固,技术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内部管理更加精细、高效,涵盖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多领域深层次的全方位战略合作也在加快推进,在欧美主流市场、东南亚、巴西、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尤其国内市场,都有新突破,一些领域的开拓成效远超预期,整个集团公司处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也让我们能够有更强的实力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

  目前,德赛视听公司是国内首家成功研发3D蓝光播放器并迅速供应海外市场的企业,延续了我们在蓝光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先优势;汽车电子产品保持着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行业地位,在巴西、伊朗、印度等海外市场也有良好表现,同时,凭借一流的技术研发实力、一流的品质保障能力、一流的客户服务水平,德赛采取“差异化”策略,“德赛西威”品牌产品在国内中高端售后市场与国内现有的中低端品牌迅速拉开差距;德赛蓝微公司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移动电子产品提供电源管理关键部件,在大型电源管理系统方面,为50%的国内新增的新能源汽车提供BMS产品和服务;德赛电子公司在移动通讯、3G监控领域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关爱产品和服务平台提供商。

  虽然人民币汇率上升、欧元区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给我们的海外市场开拓设置了许多不利因素,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但我们一直坚持 “以正和,以奇胜”的市场理念,“守正出奇”,“守正”,即以市场、客户为导向,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夯实技术、服务、管理基础,全面提升客户价值;“出奇”,则是根据环境、客户、市场的快速变化,与时俱进、灵活地制定市场策略,寻求与客户在对等互利的基础上展开深入合作,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地满足客户、市场需求。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球市场,德赛愿与业内伙伴共同努力,将优质的中国电子产品推向海外,推向世界。

  4、在品牌的国际化进程中,德赛目前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哪些区域市场是目前的重点发展对象?在品牌的国际化上面,德赛有什么样的阶段性目标和计划?

  德赛品牌理念是“科技无限,文明共享”,希望用先进的科技力量,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品牌的建设发展始终顺应时代主旋律,全方位诠释德赛品牌即生产力、销售力、传播力和形象力。

  27年来,德赛秉承“起步就与世界同步”的信念和决心,与世界众多知名企业通力合作,使德赛品质与世界品质一脉相承,在世界品牌丛林保持一席地位。今后,德赛将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一步加大全球范围的合作。

  北美是全球消费类电子的重要消费领地,也是海外营销的战略高地,我们的海外营销在南美、俄罗斯、印度和越南等地区和国家先后有了战略布局,新兴市场发展具有很大潜力,正如刚才所说的,我们未来将根据各地市场需求,通过与业内企业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巩固在欧美主流市场的市场份额,并在新兴市场的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

  关于品牌的国际化,这是我们这样的外向型企业所面临的非常重要的战略课题,德赛将坚持有序推进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以核心产品为载体,通过行业口碑,实现品牌传播。同时,积极参加CES、香港电子展、德国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IFA展等国际性的展会,稳健地扩大德赛品牌影响力,逐渐树立“技术领先、服务一流”的品牌形象。

  5、德赛集团再次获选“中国消费电子领先品牌TOP10”,您觉得最大的优势在哪些方面?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品牌,您如何看待自身产品品质、研发创新能力以及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努力对品牌形象的提升?您认为一个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应该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

  首先还是要非常感谢CEA对中国消费电子品牌企业的持续关注、对德赛的关注,及IDG、《TWICE US》、《消费电子》杂志社的支持。德赛已经连续五年获得TOP10的荣誉,我们认为是市场与消费者对德赛的认可和肯定,以及德赛紧跟消费电子发展潮流带来的成果。

  德赛始终强调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要从客户的体验与感受角度去进行我们的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同时,对绿色环保的持续关注也赋予了德赛品牌更多的社会意义。

  集团下属的新能源产业即是如此,该产业以德赛电池品牌为龙头,在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风/光储能系统、移动电源等产品研发、制造、市场。目前,德赛已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天津达沃斯论坛绿色大巴电源管理系统供应商,为致力于推动环保节能,促进全社会的环境福利而不懈努力。

  时代变迁,一切终会散去,唯有品牌深入人心。品牌的更高层次是理念,是灵魂,品牌的公众影响力由此而来。作为世界级的知名品牌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积极主动担负起传播绿色环保的重任,持续为消费者、为市场提供优良的品质与核心科技的同时,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理念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中,这是时代赋予企业的伟大责任与历史使命。

  6、Top10评选今年已经第五届了,请谈谈您对中国品牌集体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品牌所具备的世界主流品质的感想。这对于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在世界舞台取得更大的成就有何帮助?

  品牌无国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必须遵循创造世界品牌的规律,中国企业不能故步自封,以封闭经济的视角无法创造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品牌。品牌不只是形象,更是品质;品牌的品质不仅是产品品质,更是企业品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需要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具有世界品质。这对处于竞争激烈的消费电子行业的中国企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德赛始终严把质量关,持续关注产品品质,重视技术创新与研发,并奉行用户体验至上,努力让德赛沿着世界品质的轨迹运行。

  联系到“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不应该理解为“中国制造的”,而应该理解为“在中国制造的”、 “和中国一起制造的”, “中国制造”实际上就是“世界制造”。这就更需要中国品牌及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以更全球化的视角,在树立品质、实现产品创新,保持品牌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在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领域,站稳脚跟。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