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数码 > 正文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 11:19 太平洋电脑网
作者:爱上天使的猪

  临近五一,窗外和煦的春风吹红了花儿,扶绿了柳条。人们也已经从冬天的寒冷中解脱出来,数码相机行业新的一年征途也逐渐拉开了序曲。各大一线生产厂商甩开了膀子要在06这一吉祥年里展露头脚。

    掌握数码相机关键技术的索尼,虽然没有相机制造史,但在数码相机领域的每一次动作都被视为DC领域的风向标来被大家所关注。05年末推出的高端机型R1;三月上旬全球最薄数码相机T7降价的消息与而后的正式宣布停产;再到索尼行货记忆棒(短棒)价格的大跌,2G从原先1300元的售价猛跳至现在的940元;又到今年夏天将推出的单反;再到近期北京召开的2006年新品发布会上推出的八款数码相机。SONY,正以自信强健的步伐,在DC市场,攻城略地。

 

从2006年新品发布会说起的

    在前不久的发布会上共发表了8款数码相机,其中W系列4款,W30、W50、W70、W100;H系列两款,H2和H5;T系列一款为T30;S系列一款为S600。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虽然其中有几款机型实际在发布会以前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但再次露脸也并不值得我们惊讶。只是对于整个年度的新品发布来说,这样的组合显然缺乏重量。

    从整体来看,SONY将这一系列DC的定位提高了一个台阶。使像素的最低标准都达到了600W、甚至7、800W的高度;其新开发的影象处理器,使相机在使用高ISO拍照时降低了噪点的产生。这表明SONY在CCD生产的工艺与流程方面已经有了新的突破,使成本进一步降低。作为CCD供应商,做起了为今年数码相机像素做最低标准的事情。引导其他厂家也迅速跟进,使用其最新的传感器。而影象处理器与影象传感器一样都属于关键环节,SONY在这两面下的功夫可想而知。但从创新的一方面讲,显然这八款机器做的还相当不够。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作为曾经在家用机中最经典的一个系列,凭借其全面的手动功能、大尺寸的LCD显示屏、出色的画质、适中的价格另W系列创造了不少佳绩。但去年下半年W系列受到客观原因而撤柜的事情却对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影响。此次SONY将W系列和P系列整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改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使其在06年消费市场继续占据领先位置。与前作相比,新推出的四款W系列的产品在像素和镜头方面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像素与LCD还有内存有点变化。而这次推出的四款机型也比较雷同,整合一款新的中档W机型就足以全部囊括,难道SONY要靠人数取胜不成?

    在人们试想把长焦相机当望远镜的年代,好多人都疯狂的追求这种伸长了的视野。经过一场场长焦相机大战,消费者冷静了下来,长焦的弊病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开始对这种相机嗤之以鼻。如今的数码相机市场,再不是靠夸大宣传就能支撑起来的。H2与H5,在市场中究竟会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这只有让时间来见证了。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作为一款“入门级”的数码相机,S600以600万像素的起点出现在大众面前,一方面这个市场的相机要具有良好的性能,另一方面是价格要足够低廉。这样才能加快数码相机的普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市场将大都集中在对低端相机的销售上,谁抓住了这个市场人的心,谁就能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卡片DC发展到T7的超薄程度,还会向哪方面发展呢?恐怕答案连SONY自己都没有想好,便推出了T30这款机器。从外观来看早已失去了T7的魔鬼身材,倒是继承了一贯的T系风格。但只是比T9多出的百万像素和两档高感光度,又怎能吸引更多的目光呢?T系列一向以时尚著称,面对不思进取的T30,我只能说,难道你就不能学学人家三星i6,搞个什么视频音频的出来么?好用不好用起码让人看到点创意。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虽然SONY这次的登台亮相让广大发烧友不甚满意,但其把握消费市场的观念却在各个指标升级后显的愈加明显。象素的提升,性能的提升,存储卡的降价,另更多在06年想要拥有数码相机的人看到了曙光。

 R1,你到底是市场的终结者还是开拓者

    索尼R1发布已有半年,其它几家的高端消费机型却还没有动静。R1的身上聚集了太多DSLR的影子,APS画幅传感器的出现就是首当其冲。好多人把R1看成是SONY在新旧交替时推出的旗手。此言倒是不虚!想想C、N、O、F都有自己的数码单反,高端消费机型达到目前的状况已经够用,想再往上升级的人可以直接上单反。而那些要求特别高画质的人也不会去买消费级DC。但对于SONY这个没有单反的王牌军来说,R1却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得不走的一步险棋。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R1是索尼与柯美合作前就开发了一半的半拉子工程。大家知道SONY产品一向以开发出新颖的卖点为生存之道,F707和F717的全息自动对焦系统与红外摄影模式,可自由上下反转的镜头等独特功能,另其在消费级DC领域绝对是优势占尽。发展到后来的F828,也使其成为在消费级别DC内第一个融入28MM广角的厂家。而被人们称为F939的R1,因为前作F828使用的四色感光芯片没有达到预想效果的关系,再加上SONY在高端领域大展拳脚的迫切需要而单反却迟迟没有开发出来,所以设计生产出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使用APS画幅传感器的R1。

    R1的推出,完全是出于弥补市场所至。很显然能看出在SONY旗舰机型的相机名单里R1所处于时代的关键与尴尬。他既是让SONY的粉丝看到希望的种子,也是另其他厂家消费旗舰抬不起头的精神砝码。显示出SONY的强势地位不容有任何动摇的决心。

    R1在市场上的失败在于两面不讨好,两面不是人(相机),虽然有着全能选手的雅称,但其定位的偏离,另R1面对的使用受众范围很狭窄。买R1的玩家无非一方面是图方便,另一方面是图实惠,不用去考虑购买镜头。而R1凭借APS画幅的传感器和蔡斯的优质镜头,使其达到如此优异的成像质量,完全有能力与其他厂商的低端数码单反比个高低,甚至从便利和实惠两方面考虑还要高于他们。依笔者的观点,R1其实还有肩负另一种任务的可能!那就是,跟随SONY夏天即将推出的数码单反,一起打压其他厂商的单反市场。这是后话,我们一会儿再谈。

SONY DSLR,呼之欲出的摄影尤物

    在SONY韩国官方网站,竟然已经出现摄影比赛奖品为SONY DSLR的宣传。截止日期 5月31日,公布日期6月9日。也就是说6月9日之前SONY的数码单反就会与大家见面了。SONY出单反虽然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因为众粉丝实在等待了太久,而一下子就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似乎有点像在做梦。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索尼与松下一向是各个数码领域的竞争对手,在数码单反相机方面也不例外。松下的单反L1装备了750万像素Live MOS传感器,镜头方面得到了传统光学巨魁徕卡在镜头体系方面的支持,使得L1一出现便吸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凭借SONY多年与蔡斯的合作关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蔡斯也会为SONY的单反产品代工其镜头。与重量级镜头厂商合作,这也是像SONY和松下这样的企业必走的路子,只有强强连手,才有希望在高端产品争夺C、N的市场份额。

决战2006,索尼今年数码相机市场之动态分析

    徕卡、蔡斯这样的大品牌镜头厂家,推出的独立镜头没有理由会面向低层次消费人群。其标配镜头的定价想必也能抵的上一架低端数码单反相机。所以SONY DSLR的战略应该是直接面向中高级别单反市场。在SONY DC标配的像素与松下L1的象素分别达到600W和750W的大形势下,SONY首推单反机型肯定会达到800W以上的像素,对于蔡斯在光学领域的地位,推出像尼康D50那样的低端机启不是要让人笑掉大牙。

    以一架机身的出现就想要笑傲江湖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SONY一贯的强势风格,必定在中端推出800W像素的机身后,会如尼康D200,推出千万级别数码单反。大胆预测,这两款机型,都会在今年推向市场。

    低端单反市场一向被佳能、尼康所重视。350D与D50在市场的火暴销售就能看其一斑。低端机型一向被看做是传统胶片向数码转换的跳板,也是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带动镜头等附件销售的法宝。但对于SONY这样初涉单反领域就把进攻中高端作为自身定位的厂商而言,显然并不存在以低价来换市场的战略部署。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去年推出的R1,其性能价格比已经完全有能力与其他厂商低端单反做近距离的较量。SONY用了转换对手的策略,用其消费级别旗舰来与其他厂商低端单反斗法。田忌赛马的故事再次被应用在商战之中。从功能到画面效果各方面,R1都是一台能让你好好练习摄影技术的机器,作为初学摄影的人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SONY在06年的战略基本是以高质低价来攻取消费级DC市场。以单反推出为玄机打开中高端市场大门,并以R1来牵制低端单反市场。其雄心大志不言而喻,06这个吉祥年,让我们静观数码行业的新一轮变动!

爱问(iAsk.com)



数码相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