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数字电视标准频“忽悠”谁受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 11:10 IT168.com | ||||||
作者:影子 【IT168 评论】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数字电视发展的关键之年,人人盛传数字电视产业06年将迎来了拐点,于是近期关于数字电视标准前半年即将出台的消息不断被各大媒体炒作,但不论是家电厂商,还是普通消费者都明显少了昔日曾经的兴奋,也许他们早就被“数字电视标准即将出台”这样的消息给“忽悠”惯了。 标准背后是利益
数字电视标准为什么要频频“忽悠”呢?该标准十年前就已提上了日程,技术问题基本攻克,而且对于数字电视产业而言,有了标准作指导,就等于有了发展方向,对产业发展会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按理说没有人会提出疑义,然而,树立标准并非仅仅是对行业的规范,其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利益之争。早在两年前就有媒体爆出,数字电视标准迟迟不出的原因之一,在于信产部摆不平分别由不同厂商实体和政府部门利益支持的清华方案或是交大方案之间的关系。不管上述消息是否属实,标准等于利益却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在国际范畴内,标准意味着行业话语权,我国准备中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是数字电视三大传输标准中第一个采用中国自主推出的标准,它的成败关系着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能否停起腰杆儿发展,所以政府有关部门不会放弃标准出台的努力; 其次,任何标准都不可能先于产品问世,所以在周全的方案都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环节的既定利益。广电总局麾下的央视之所以要冒险率先私自打造高清标准,除了想在数字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中赢得话语权外,保护既定的投入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据估算,如果国标准启动自有高清标准,广电每年可能将遭受50亿左右的运营损失;而且也意味着已有的基于欧标的近百亿元的巨额投入将不得不面临改造难题; 另外,作为最主要的终端商之一电视企业一直在混乱中前行,一旦数字电视标准出台,很有可能出现某品牌大部分产品均被淘汰的情况。 标准是游戏规则,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但我们要说的是,即使中国数字电视标准已经成为政府参与下的各集团利益权衡的一个平台,那么如果无限期的僵持下去,终了会有人从这个标准中获利吗? 众厂商进退两难 数字电视标准一再迟到,对家电商的影响颇大。近日,创维彩电总裁杨东文就曾对媒体表示,数字电视在市场上已经成为主流消费者的购买和关注对象,彩电企业若等标准完全确定后再投入生产,肯定不现实。但由于国家标准将于近期出台,考虑到与标准不符的风险性,只好先缩减采购和生产规模来谨慎观望。无独有偶,虽然市场上一般认为平板电视清晰度达到720线以上、显示比例达到16:9就可以认为是“高清”。但央视按此标准推出高清认证后,却普遍遭到了国产品牌的抵制。目前除了海信响应外,均由日系品牌把持,究其根源,并不是央视“高清”的门槛过高,而是众企业怕这张花高价买来的粘贴在国标出台后变成废纸!
据中怡康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我国市场被标称为“高清”的CRT电视大约占整个市场销量的25%,所有的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都被标称为“高清”,去年我国全年销量大约为180万台。但在2006年3月21日于北京举行的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作通报会上,信产部官员却再次公开提醒消费者,由于显像管、聚焦等原因,目前绝大多数所谓的“高清”电视都没有达到国家高清晰显示器的标准,在数字电视机标准正式出台之前,须谨慎购买。我们不排除个别企业利用“数字电视”概念浑水摸鱼的可能,但绝大多数品牌还是努力想将产品做好的。不过我们应该承认,由于国标的缺席,致使各地现行数字电视标准差异较大,从整机成本角度来看,单个产品很难对不同标准均有顾及,有数字电视无法识别数字信号的情况肯定会存在!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家电行业虽然在产量上是全球巨擘,但在赢利能力上一直难有起色,年初就有业内人士称洋彩电利润高出国产品牌100倍,国产平板彩电的每台纯利平均只维持在100元左右。可以肯定地说,国标的持续缺席,不但严重阻碍了国产家电的健康发展,也致使国产品牌借数字高清扭转行业微利局面机会的丧失!这场标准拉锯战中,力挺高清的家电企业是最先受到波及的受害者!
运营商患得患失 从名分上看,信产部作为国家3C产业的主管部门,理所当然握有数字电视高清标准制订大权,但作为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主管部门广电总局,对商机无限的数字电视产业标准亦垂涎已久,其旗下中央电视台05年率先推出了央视版本的数字高清标准,并且高调授权松下、日立、海信三家平板电视制造商在终端卖场推广贴有“央视高清”标识的高清电视。央视推广“央视高清”虽然轰轰烈烈,但私自立标准的做法却遭到业界普遍质疑,且有知情人士透露,上市后的产品销售也并不理想!
“央视高清”之所以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匆忙上马,充分体现了数字电视运营商患得患失的焦躁心理!首先,据预计,2005年至2015年,我国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由600亿元扩张到5000亿元,2010年数字电视接收机市场将达到2050万台,其中蕴藏的市场商机将高达1万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想必任何一个运营商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而另一方面,包括央视在内很多电视台由于国标的缺席先前普遍是按欧洲标准建造的基础。以央视为例,据估算,如果国标准启动自有高清标准,广电每年可能将遭受50亿左右的运营损失,而且也意味着已有的基于欧标的近百亿元的巨额投入将不得不面临改造难题。虽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现有设备改造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这些数字电视产业的先行者们总是希望国标能够尽可能得照顾到自己的既定利益。所以我们并不排除“央视高清”炒作有向国标讨价还价的意向! 国标一天不出台,运营商争夺标准的努力就不会停止。也许没有丝毫投入的电视台可以等待,但对那些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已率先尝试数字电视营运的企业来讲,每拖后一天都有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损失,何况患得患失长期胶着的本身就是资源与机会的浪费。 消费者有苦难辩 据有关财务分析师估算,不论从资本投资还是商业运营的角度看,每月多收10元钱,数字电视的整个产业链就全都活了,既有厂家的利润,又有软件公司的利润,也有内容提供商的利润,但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愿意多掏这10元钱。因为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转成数字电视,频道没有增加,节目没有变化,需要换机器,多花的钱并非10元钱这么简单,而且由于市场混乱,买来的机器很有可能被随后出台的国标淘汰!
首先,由于国标的长期缺席,使得标准被异化了。平板电视厂商不但随意指责对手不符合高清标准,而且有意无意的、装疯卖傻的传递着一个信息——我这是“国家标准”。在信息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消费者根本无法确定自己购买的电视到底能不能入围将来的国标; 其次,按专家的解释,即使你的平板电视将来被国标淘汰,企业可能也不会承担“召回”的责任。一些彩电厂商也表示,过去销售的数字电视,将会按国家“三包”政策做好售后服务,但无意“召回”或者以旧换新; 另外,最让消费者担心的是,目前所谓的认证很有可能只是交钱给证的游戏。众所周知,正是信产部的相关官员在此前三年里无数次公开宣称,国内市场绝大多数所谓的“高清电视”都是“假高清”; 而在信产部公布明年才正式实施高清标准不到7天时间里,其指定的行业性认证机构一下子给TCL、海信、海尔、松下等几乎囊括了国内知名彩电品牌的20多家彩电企业的60多个型号的产品,颁发了高清晰度电视机CQC标志认证证书。如果再加上以前的央视认证,多家彩电企业同时获得不同机构给予的高清认证,这种情况本身就是极不规范的。因为不同机构的标准和程序很可能不一样,同样获得高清认证的产品,品质差别可能很大。既然连“推荐标准”都如此做为,老百姓除了等待还能做什么呢? 家电厂商急于借助权威机构认证 “标明正身”,以求摆脱高清困局可以原谅;信产部及时通报高清标准信息,以树权威身份可以理解,但联合起来让消费者承担跟风成本就难以让人接受了! 看看都谁受伤了 数字电视标准伤害了谁?久拖不决的背后,不论是设备制造商,还是产业运营商,以及积极追逐数字需求的消费者,都不是受益者。记得一位IT人士曾经这样感叹到:“整整十年了,标准还没有出台!产业发展的许多最佳机会就是这样在各部委、各利益团体的争执、磨合、平衡中丧失了!”
而从全局的角度来看,久拖不决的背后不但没有受益者,而且还有可能丧失整个行业的利益。有专家透露,在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为代表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窝里斗”的同时,忽略了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欧洲数字地面传输标准和IPTV这种新的传输技术与标准。“几年前,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市场已经成熟,但标准却迟迟未决,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配套产品成本也最低廉的欧洲标准在中国长驱直入。早在2000年,国家计委便指定上海、北京和深圳为数字电视的试点城市,采用的都是欧洲标准,随后南京、青岛、长沙也都相继采用了欧洲标准。而采用最新网络传输技术的IPTV不仅影响到地面传输,而且可能将整个广电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形成更大的阻力。 所以说,胶着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都输了!于是这里我们衷心地希望国标不要在搁浅了,别一次次”忽悠“观众后,将自己也”忽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