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技数码 > 正文

传输无线 家用数码相机尼康P1试用实测(7)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15:35 太平洋电脑网

3.特色功能--无线传输

   P1最让人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它支持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无线传输协议(符合IEEE802.11b/g标准)。它和红外线、蓝牙等无线传输方式一样,在支持WiFi的产品之间,例如笔记本、PDA、手机等,可以进行无线连接,实现数据在不同产品中的无线传输。事实上,目前笔记本电脑常用的迅驰技术就已经包括了WiFi无线网卡的组件,它既可以实现无线上网,也可以和支持WiFi的其他产品实现无线连接,并传输数据。

传输无线家用数码相机尼康P1试用实测(7)
无线传输

  P1是眼下市面上第一款具有WiFi功能的消费级数码相机。这就意味着用户可以摆脱各种数据线的羁绊,将P1和其他支持WiFi标准的笔记本、PDA以及配备WiFi器件的台式电脑等等产品进行直接的、无形的连接,从而将存储卡或者内置存储器中的图片直接传输到指定的产品上。下面我们以一款支持迅驰功能的笔记本为传输对象,介绍P1的WiFi功能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无线传输功能前,我们需要首先安装随机提供的驱动程序,例如Wireless Camera Setup Utility以及Picture Project。安装完后,我们还需要做第二步工作——将P1(模式转盘转至"SETUP")和电脑连接,并设定相机和电脑进行无线连接的有关参数,例如配置档案名称、频道、验证以及安全性等等。

传输无线家用数码相机尼康P1试用实测(7)
将P1和电脑使用USB数据线连接起来

传输无线家用数码相机尼康P1试用实测(7)
设置无线连接的有关参数

  完成一系列的组态设定(Wireless Camera Setup Utility)以后,用户还需要关闭系统的防火墙,以免系统拒绝与P1之间的连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行具体的数据无线传输了。

   打开相机电源,并键模式转盘设定到WiFi的位置(如下第一张图片的蓝色框内)。此时相机屏幕会出现下面第二张图的界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已经设置好的要连接的配置文件。按下“OK”键即可启动P1的WiFi无线传输功能了。

传输无线家用数码相机尼康P1试用实测(7) 传输无线家用数码相机尼康P1试用实测(7)
无线传输

  一切顺利的话,那么相机此时会进入无线传输模式选择(如下图)。在此模式下,用户可以选择六种不同的传输模式,它们分别为:简易传送,拍摄日期,带标记的图像,所选图像,拍摄和传送以及PC模式。简易传送是将数码相机内存或者存储卡上的图片传送电脑中;拍摄日期是指定拍摄日期的照片传送;带标记的图像是指只传送有传送标记的图片;所选图像是指传送选中的图片;拍摄 和传送是指拍摄后直接将图片传送到电脑中;PC模式是指从PC中操控所传送的图片。

传输无线家用数码相机尼康P1试用实测(7)
无线传输

  我们选择“简易传送”模式,按下“OK”键以后,相机即进行无线传输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要保证电池拥有足够的续航能力,另外也不能转动模式转盘的无线传输模式。否则,两者均会让相机和电脑断失无线传输状态。

传输无线家用数码相机尼康P1试用实测(7)
无线传输

  尼康P1的无线传输功能支持IEEE 802.11b/g标准,并可以进行128/64 bit WEP加密。在传输距离方面,有效距离最长可达到30米。另外,传输速度和地形环境也会对P1的传输距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传输速度方面,理论上802.11b的速度为1-11MB/秒,而802.11g则为6-54MB/秒。从实际使用来看,一张1.4MB左右的800万像素图片大约需要5、6秒钟的时间进行传送,速度比较慢。

  测试观点:显示界面友好,菜单功能丰富,场景模式丰富。在平实的性能配置上,P1融入不少实用性的功能。至于WIFI,其最大用途应该是摆脱传输线的羁绊实现实时传输,较大范围内把电脑硬盘当作相机内存使用。也许这是DC发展的一种方向,但就目前来说,WIFI传输速度比较慢,而且传输也是非常耗电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数码相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