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揭秘:蹲久了站起来就晕,我贫血了么?

2017年02月16日 09:39 新浪综合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每次蹲下身子一段时间,尤其是蹲久了,起来的时候就会觉得头晕目眩、眼前一片黑,甚至要晕倒。这种情况,不少人会误以为是贫血的症状,随意买些阿胶、大枣、血豆腐等补血。其实,这还真不是这样,而是体位变化导致的一过性低血压状态,血压太低导致脑供血不足,才会出现上述不适症状,这和贫血完全是两码事。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大多数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是突然变为直立体位时血压偏低,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物模糊、头晕目眩、四肢乏力、二便失禁等,严重时会晕倒,但常在几秒内清醒。少部分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脊髓疾病、急性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内分泌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使用降压药、镇静药之后。

  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呢?

  最多见的是老年人和儿童,尤其是老年人,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可达15%,75岁以上更可高达30%~50%。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血管弹性变差,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长期高血压的老年人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敏感度下降,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尤其是服降压药以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脑供血不全和心肌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能力下降,任何原因导致的急性失水过多(如大汗、利尿),或口服液体不足(不主动饮水),以及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病人,突然站立后都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了,要如何治疗和预防?

  (1)立即平卧,保持脑供血的灌注,避免跌倒、摔伤;

  (2)测量血压、脉搏以帮助诊断;

  (3)完全恢复后,可以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和脉搏,以便于明确诊断,防止因晕厥给病人带来不良影响;

  (4)积极寻找病因以对因治疗;

  (5)避免饮食过饱或饥饿,不饮酒;

  (6)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7)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8)对症状明显者,可穿弹力长袜;

  (9)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站立时动作宜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如握拳等轻微的四肢活动,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临床常用的药物中,以下三类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1)降压药:以神经节阻断药(临床已经基本不用)、利尿剂和α受体阻滞剂最常见,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2)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尤其不能与伟哥(西地那非)合用,合用可导致顽固性低血压。

  (3)镇静类药:以肌肉或静脉注射氯丙嗪后最多见,因其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在应用上述药物时,尤其老年人,应当提高警惕,注意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告诉病人不要突然站起,站立后如有头晕的感觉,应继续卧床休息;尤其夜间起床大小便时最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故最好在床上解决。避免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发热、饮酒等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站起来时天旋地转,怎么办?

  有些人突然站起时表现为天旋地转,这就不是体位性低血压了,而是体位性眩晕。常见引起体位性眩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常由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部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如椎动脉本身存在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更易发病。也可由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或环枕关节及上三个颈椎关节囊中的颈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种刺激、上传至小脑或前庭神经核产生眩晕和平衡障碍。病人发作时常伴恶心、呕吐,有时伴黑朦、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

  (2)发作性眩晕:是一常见的内耳机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也是约半数耳源性眩晕症的原因,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

  (3)耳源性眩晕:指前庭迷路感受异常引起的眩晕,如梅尼埃综合征、晕动病、迷路炎、迷路出血或中毒、前庭神经炎或损害、中耳感染等都可引起体位性眩晕。

  (4)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由于内耳一过性障碍导致,一般来说会在几周内自行消退,但会复发。

相关专题 流言揭秘专题

标签: 贫血内耳颈椎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