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跑路的秘密:关于扇贝跑路的一个调研

扇贝跑路的秘密:关于扇贝跑路的一个调研
2018年02月17日 11:26 新浪综合

  来源:MC拳王

  关于扇贝跑路的一个调研

  最近某上市公司的扇贝再次宣布跑路,在金融圈引发渲染大波,我作为前生命科学工作者,现金融工作者,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谈谈这个事情。算是我自己的一个独立调研。

  2016年冬天,我去日本北海道度假。富良野寂静的雪地,函馆瑰丽的夜景,洞爷湖星垂平野的视界,都令我沉醉。当然,最让我流连的是札幌的二条海鲜市场,那里有比乌贼还大的帝王蟹,有现杀现做的海胆,有玲珑剔透的鱼子,以及扇贝。

  北海道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扇贝,学名帆立贝,由于北海道古称“虾夷地”,所以又叫虾夷贝。虾夷贝和我们平时吃到的舟山或者广东扇贝不大一样,是长这样的:

  端的是个大肉多,盘靓条顺。由下图可见,虾夷贝拥有硕大的闭壳肌,所以它开闭起贝壳来可谓虎虎生风,据估算,如果90万只虾夷贝同时开壳闭壳,足以引发一场小型海啸。

扇贝的闭壳肌扇贝的闭壳肌

  日本气象局的专家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说,2011年福岛地震就是因为东北部海域的扇贝集体扇动贝壳所致。后来日本人为了防止重蹈覆辙,改良了扇贝的养殖方式。过去的扇贝采用“串养法”,学名“垂下式”,即用绳子将扇贝穿成串,垂到海中养殖,便于统一管理与捕捞。

  如上图可见,垂下式的优点是不用担心扇贝跑掉或躲起来,并且可以优化空间分配利用。但缺点就是扇贝能够通过绳索传递共振,一旦一只扇贝开始扇动,绳子上的所有扇贝都会予以共鸣,以彰集体主义。由于所有的绳索都互相联通,一传十十传百,最终这片养殖场的所有扇贝都会在同一时间扇动贝壳,造成巨大振动。------福岛地震和海啸也许就是这样来的,那里曾经有着全日本最大的扇贝养殖基地。

  后来日本的绝大多数扇贝养殖基地都进行了改良,把垂下式改成了地撒式,通俗的讲就是放养。这下虽然给扇贝管理增加了难度,且有减产之虞,但是再也不用担心扇贝引发地震。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国家来讲,安全的重要性远在产量之上。

  但我在北海道发现,这里的部分养殖基地仍然沿用着垂下式的养殖方式。由下图可见,北海道岛的东海岸均改用地撒式,而西海岸仍使用垂下式。

北海道扇贝养殖方式分布北海道扇贝养殖方式分布

  我就此事咨询过当地渔民,渔民说他们也不知道原因,只知道这是政府的统一部署。他们说,北海道西岸的扇贝产量明显高于东岸,这足以证明垂下式养殖的先进性。

  我研究了一下日本地震带分布图,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原因是其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交界线在日本岛以东,所以东海岸的地震频率远高于西海岸。于是我得出初步结论:之所以北海道西岸采用垂下式养殖扇贝,而东岸采用地撒式,是因为东岸更靠近地震带,必须采用地撒式,避免扇贝集体扇动贝壳引发地震。

日本地震分布日本地震分布

  而西海岸离地震带较远,无需担心扇贝共振,所以仍采用养殖效率更高的垂下式。

  但生物专业毕业生的直觉告诉我,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注意到两个数据,2016年,北海道扇贝的出口量为6.3万吨,其中有70%以上出口到中国大陆。我计算了一下,也就是有4.4万吨的扇贝出口到中国。而另一个数据是,2016年北海道本地的扇贝消费量有3.2万吨。

  这就很奇怪了,就算北海道的扇贝只出口中国,不出口到其他地区,那本地也只剩1.9万吨的结余。这凭空多出来的1.3万吨扇贝是哪里来的?难道北海道自己也进口扇贝不成?

  带着这个令我辗转反侧的谜题,我在2017年的三月份再次来到北海道,这是北海道扇贝的捕捞季,无数的渔船在札幌的码头穿梭。我来到小樽码头蹲守,试图找到解开谜题的钥匙。

  一天的捕捞是从凌晨3点开始,我完全不明白为何要赶这么早,既然是垂下式养殖,像钓鱼一样把绳子拉起来不就完事了。但我还是和渔民一样3点就来到了码头,北海道初春的寒风就像一把昭和年间的武士刀,有一种古老的凌冽。我用大衣裹住脸颊,一旁的渔民大叔嘲笑我脸嫩、娇气。他说这算什么,充其量只能叫做流动的空气,你是没见识过真正的海风。

  到了清晨7点,第一抹晨曦已经染黄了码头的船舶和重型机械。这时我看到海浪明显增大,

  风愈刮愈烈,船只随着浪涛上下起伏。我正欲开口,渔民做出了闭嘴的手势,让我侧耳倾听。

  我听见“隆隆”的响声,厚重而空灵,仿佛从无限的远方传来,听得我直欲断魂。我问大叔这是什么东西,大叔说,西稳多四科棱。我都不知道这是英语还是日语,但我也不敢多问,怕大叔掏出昭和年间的武士刀捅我。

  然后渔民们就此收工,这才不到8点,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他们相互吆喝,约着去居酒屋喝酒,从上午就开始一场宿醉。留下我在码头上傻眼不已,我冲大叔喊:扇贝在哪?

  大叔回头看看我,意味深长地笑而不语。

  说好的捕捞季呢?为啥不进行捕捞?从3点到7点整整四个小时,渔民们除了直直在海边站着张望,啥都没做。当他们听到那隆隆的响声,就像听到下课铃声一样准时收工。

  一连半个月每天都是如此。我都快被冻成面瘫了,仍然没有什么新发现。眼看假期就快到头,我不由得心急如焚。

  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我比平时晚起了半个小时,当我无精打采来到码头时,发现渔民们的表情与往日不同,异常的肃穆,感觉就像在朝圣,又像是在迎接着什么。那隆隆的响声越来越清晰,仿佛音源已经来到了近海。

  一个渔民突然大喊道:ki马西大!ki马西大!我掏出有道词典查了一下,这是日语“来了”的意思,而且是一种敬语。

  渔民们纷纷涌到岸边,大声狂呼ki马西大!ki马西大!我从一个渔民手里接过望远镜,看见漆黑的天际线处有无数的暗流在涌动,似是有庞大的事物在靠近。我吓得差点把望远镜都掉海里,比划着问渔民:“哥斯拉?”

  渔民白了我一眼,告诉我那是扇贝,一大群扇贝,不计其数的扇贝。

  那是扇贝在迁移。

  我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而且,扇贝原来真的会跑路?

  等到天亮时,这一大群扇贝已经靠岸了,这时,渔民们终于开始了半个月来的第一次捕捞,准确说是扇贝自投罗网,一头扎进了早就备好的大网中。这大网绵延数公里,每个网眼里都拥挤着四五只扇贝,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这一网打尽下来,少说也有20万只。

  一道闪电划过我的海马体,我觉得自己找到了那把开启谜题的钥匙。

  原来北海道并没有进口扇贝,扇贝是自己跑来的!这1.3万吨的差额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问渔民,为啥这些扇贝会哭着喊着跑到北海道来受人捕捞?

  渔民说,它们没有哭着喊着跑来,它们这是在回家。就像倦鸟思归。

  我问渔民这些扇贝是从哪里回来的?渔民警惕地盯着我打量,半晌后问我,你是哪国人?

  我愣了一下,心想为啥讨论个扇贝还需要查户口?此中定有隐情。于是我没跟他讲实话,而是告诉他我是台湾人。

  他紧绷的额头一下放松了,满面春风地说:“自己人!自己人!”

  “这些扇贝都是产自北海道的帆立贝,我们每年秋天会出口贝苗到中国大陆,养殖在大连的海域。好像叫做獐子岛。

  我们北海道最大的秘密,就来自于西海岸的扇贝。之所以采用垂下式养殖,并非考虑垂下式便于管理和捕捞,这只是幌子。秘而不宣的核心是共振。

  扇贝到了每年初冬,会因为发情而扇动贝壳,由于通过绳索相连,很快就形成了共振。不要小看这共振,虽然西海岸远离地震带,不至于形成地震,但是每天凌晨,超过50万只扇贝产生的共振波,还是能够沿着海底地壳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比如中国东北。

  扇贝是对振动极其敏感的生物,所以我们日本一直在研究用扇贝预报地震。而正是基于此,大连的扇贝能够感受到从北海道传来的振动波,对于它们来说,那是故乡的呼唤。

  日本的专家在给大连方面提供养殖建议时,提出了下撒式的方案,所以大连的扇贝都是放养在海底。这给它们跑路提供了便利,每年冬天,大连的扇贝在感受到同胞的呼唤后,就会循着振动波开始一场伟大的回归。”

水下摄像机捕捉到的扇贝奔跑水下摄像机捕捉到的扇贝奔跑

  我感觉自己在听天方夜谭,就算扇贝真有这本事,大连和日本之间还隔着个半岛呢,它们顺着振动波游过去,只会游到朝鲜。

  渔民仿佛看穿了我的疑虑,他解释道,扇贝的本领不仅仅在于感知振动,它们还对温度敏感。扇贝的适宜生存温度是5度以上,所以它们会本能地循着暖流游动。

  我颤抖着点亮手机,百度了太平洋的洋流图。

  黄海暖流和日本暖流(对马暖流)在朝鲜半岛南端汇合,给扇贝形成了一条完美的赴日航线。

  “每天早上三点,我们会准时来到码头,观察远道而来的大连扇贝,这是它们的起床时间----扇贝也需要休息的。接下来大连扇贝拼命地扇动贝壳游啊游,这也形成了共振,和北海道扇贝发出的振动波在大海中央碰撞,就产生了这隆隆声。”渔民继续给我科普。“隆隆声越来越接近日本,终于在经过长达3个月的跋涉后,第一批大连扇贝在今天到达北海道。接下来每天都会有大连扇贝到来,2016年,共计有1.3万吨大连扇贝从獐子岛游回北海道。这是史上最伟大的迁徙,堪比当年智人从非洲走向欧亚大陆。”

  我沉默了,事实是如此的令人难以置信,却又无从辩难。我思考了很久,终于找出一个不合理之处,我问渔民大叔,既然双方都在向对方发出振动波,那为何只有中国的扇贝游回日本,而日本的扇贝却不游向中国?

  “所以北海道西岸的扇贝要用绳子串起来,他们倒是想去远方,可是走不了啊!”大叔奸笑道,大和民族两千年来的智慧全刻在他腮帮的褶子上。

  我的独立调查就此告一段落,我想,这足以给某上市公司正名了。扇贝真的会跑路,不,它们是在回家。

  作为调查的结尾,我去百度了该上市公司“扇贝减产”的公告,我看到在公告发布(1月30日)的前一天有如下新闻:

  这在三十六计里叫啥来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首相亲自出马掩护扇贝撤退,小日本真是苦心孤诣。

  回国后为了彻底验证这一理论的真实性,严谨的我还是设计了生物实验。

  在成都买不到北海道的扇贝,只有用普通扇贝代替:

给扇贝播放它们的家乡歌曲,唤起乡愁:给扇贝播放它们的家乡歌曲,唤起乡愁:
奇迹真的出现了,扇贝奔向了音源:奇迹真的出现了,扇贝奔向了音源:
点击查看动图点击查看动图

  当然,这批扇贝跑不到日本去,它们错把电磁波当成了同胞的振动,跑进了我的微波炉。没文化太惨了。

  在把扇贝肉吃进嘴里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渔民大叔那句“西稳多斯科棱”的意思。那是一句英语,“Seawind is calling”。

  那隆隆声就像海风,在Calling you coming home。

扇贝地震北海道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