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猎人是这样工作的:发现修复历史印痕

2015年06月10日12:02   新浪科技 微博    收藏本文     

  文章来源:蝌蚪五线谱

  在自然博物馆或者古动物馆参观时,很多人都对馆内珍藏的海量化石惊叹不已。这些珍贵的化石,是如何从野外采集回来,又是如何通过回春妙手,变成我们看到的模样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化石猎人”们,这就手把手地教你做这些工作的方法和细致过程。

中国古动物馆收藏的棘鼻青岛龙化石中国古动物馆收藏的棘鼻青岛龙化石

  Step1:去野外采化石

  到野外采集化石,是进行化石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工作。

  在采集化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确标本的产地和地层位置,并做好记录,这样采集来的化石,才具有较大的科研价值。

  我们以野外采集鸟类化石为例,来讲解一下化石采集过程。

  首要的工作,是进行野外地质勘察。通过地质资料和地层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化石采集区的地质概况,从而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进行地层学研究。而且,还需要采集一部分岩石和化石标本以供比对,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以及机械工具和人力等。

  然后,就要开始规划一下挖掘的范围。如果表层覆土太厚,就要请出挖掘机具,先把表层的覆土铲除,之后再用人工把化石与围岩剥离,再逐一将采集到的化石 编号,记录它们的尺寸、相关位置以及形状等。如果围岩过于松软或化石有破碎,这时,就必须用石膏做托把它们固定住,而且要做进一步固定包装后才能进行运输。

  热河生物群的鸟化石,一般都产出在质地较为坚硬的泥页岩之中,要对它们进行野外采集,我们需要用到地质锤、錾子、尖镐和撬棍等工具。

  工具准备好了,怎么采集呢?

  第一步,按顺序揭取岩层,铲去粉砂质或泥质的夹层,露出页岩岩层。先揭取完整的大石板,后取周边或断裂处破碎的石板。在揭的过程中,不能粘板,也就是 说,不能让正在揭取的岩层下粘连下层岩层。如果有粘连的部分,就要把下层的岩石原位放回去,以避免造成下层化石的损失。在揭开面积较大的页岩石板时,要注 意观察石板的表面和截面,看看是否有化石露出来。

  第二步,劈开石板时,要一手将揭取好的岩石固定在硬物上,比如地面,另一手用地质锤顺着岩层的层理方向敲击,薄弱的地方,会先形成裂缝,这样的位置,存在化石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三步,等把厚石板劈成较薄的石板以后,要仔细观察劈开后的露面,寻找化石。再根据所准备寻找的化石的种类,初步估计化石的尺寸,将石板打成大小合适的小块,继而观察横断面是否有骨骼类的化石。

  需要注意的是,敲碎的石板一定要按顺序堆放,因为一旦发现化石的痕迹,很有可能需要在敲碎的石板里寻找化石的其他部分,尽可能不丢失化石。

  第四步,发掘后的化石要按顺序存放,重要的标本,一定要及时打包,再进行分类和记录工作。

  Step2:修复出美美的化石标本

  化石从野外采集回来,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进行的是个耗时又耗眼力的细致活儿:化石修复。

  化石修复就是要在不造成损伤的情况下,把没有暴露的化石,从围岩中显露出来,并且把断裂的化石用石膏或其他粘合剂修补完整。

  通过专业的化石修复工作,古生物骨骼的真面目能够得以恢复,便于进行研究。

  修复工作要如何进行呢?

  以鸟类化石的修复工作为例,我们一般采用光学显微镜下的机械和电动结合的方法来修复化石。

  鸟化石大多会保存在滨海相或湖相的沉积岩当中,比如德国索伦霍芬的漓湖沉积和中国辽西的淡水湖相沉积。

  鸟类的化石,一般在地质历史时期中都会经过漫长的埋藏过程,而且在地层中承受了极大的应力作用,所以骨骼部分一般会被压成扁平状。在沉积颗粒细腻的岩层中,鸟化石会保存有完整的骨骼,甚至连皮肤上的衍生物,都会形成精美的印模。

  出土的时候,鸟化石一般都在薄片状的泥页岩中,石板上出露的只是整个鸟化石的一部分,因此,就需要使用人工剔针或钢笔型气动钻,把附着在化石上的岩板刮除,让化石显露出来。

  在清理这类化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微部分的修理,不能损伤化石。常用的修复工具主要为医用剔针和光学显微镜,其他工具如气吹、刮刀、镊子、刷子、打磨石和粘接剂等。

      鸟类化石修复的简要过程为:

  1. 如果化石已经分开为正、反两半,就直接用剔针去除上面覆盖的围岩。

  2. 如果化石的大部分或者全部,都被围岩所覆盖,就要先判断一下化石的大体方位。

  3. 如果围岩比较软,就用手工剔针的针尖把岩石剥离开。之后用橡胶气吹把岩石的粉碎面和碎块吹干净。(如下图)。这时可以进行一次化石的粗修,就是用钢笔型气动钻把化石上的硬质围岩去除。这种修理方法效率较高,但一定要注意,修的时候不能离化石本身太近。

  4. 如果围岩比较坚硬,单靠手指的压力很难用剔针修掉,这时就要用快速气动钻,像握钢笔一样,把震动的尖头轻轻放在围岩上,用钻头发出的撞击力把围岩从化石上分离出来(如下图)。

  这时要进行一次化石的精细修理:一手拿剔针,一手拿气吹,在光学显微镜下用剔针逐一剔除化石表面覆盖的岩层,并用气吹吹去碎屑、粉尘。这一修理方法较 为精细,可以作用于化石表面的围岩,但比较耗费人力。在修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要把修复工具作用于围岩上,不能直接触碰化石,也不能损伤化石表面的微细部 分。用尖细的剔针剔去羽毛上覆盖的岩层,让化石显露出来,工具要作用于围岩,不能触碰到化石本身。下图为修复中的鸟化石。红色实线区域为修理好的躯干部 分。红色虚线区域为正在修理的后肢。

  5. 如果化石是破碎的,不能组成完整的个体,在剔除围岩后,就需要用粘合剂把碎片粘合起来,或者用石膏给它们做个托,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标本,如下 图,为修复后的鸟类化石。其中白色部分是水侵痕迹,灰色部分为发掘时露的新鲜面。化石明显碎为两半,修复后用粘合剂拼粘。剔除下来的羽毛及皮肤衍生物放在小标本盒中,并要一一标注清楚。

  大自然将生活在遥远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生物记录在地层中,在地层中寻找这些蛛丝马迹,是一个不断认识我们自身、认识我们生存环境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石被发现和修复,我们将不断深化对史前世界的认识。

  如果你也对这个寻找和发现历史印痕的过程感兴趣,就多多去自然博物馆和古动物馆参观吧,那里的讲解员会给你讲述很多关于化石的故事。如果还不过瘾,古动物馆里还有供大家一试身手的小实验室。另外,每次外出时,你对那些看似长相普通而又雷同的石块,也投去一些关注吧。兴趣主导,再加上多看多学多观察,你慢慢就能走上成为化石猎人的道路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敏、高伟、龙潜、周红娇、刘伟、曹秀成,都对此文有贡献。)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文章关键词: 化石修复工作石板猎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