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猪笼草成为肉食植物的遗传学机制

2017年02月22日 07:56 新浪科技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猪笼草利用圆筒形的“捕虫笼”引诱昆虫。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研究者对澳洲、亚洲和美洲的猪笼草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这三种几乎完全独立演化的猪笼草经历了相同的基因改变。  猪笼草利用圆筒形的“捕虫笼”引诱昆虫。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研究者对澳洲、亚洲和美洲的猪笼草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这三种几乎完全独立演化的猪笼草经历了相同的基因改变。
对食肉植物而言,它们往往生活在营养贫乏的环境中,能消化动物并吸收营养是非常大的优势。美国科学家的分析表明,猪笼草成为食肉植物在遗传机制上的选择十分有限。  对食肉植物而言,它们往往生活在营养贫乏的环境中,能消化动物并吸收营养是非常大的优势。美国科学家的分析表明,猪笼草成为食肉植物在遗传机制上的选择十分有限。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一些昆虫来说,猪笼草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植物。一旦掉入猪笼草的圆筒状叶子中,这些小虫子就只能接受被吞食的命运。关于猪笼草如何演化成肉食者,以及这背后的原因,科学家直到最近才有了一点线索。

  研究人员对世界不同地区的三种猪笼草属植物进行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分析,惊奇地发现,这三种几乎完全独立演化的猪笼草经历了相同的基因改变。猪笼草利用圆筒形的“捕虫笼”引诱昆虫。捕虫笼的内壁具有蜡质,十分光滑,昆虫一旦进入笼中就很难爬出。捕虫笼的底部有很多腺体,能分泌出酸性的消化液,将昆虫的肌肉和外骨骼分解。

  这三种猪笼草分别产自澳大利亚、亚洲和北美洲。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研究者维克托·艾伯特(Victor Albert)说:“这些植物拥有一个遗传工具百宝箱,在如何变成肉食者的问题上,它们分别尝试给出答案。而最终,它们的解决方案是一致的。”

  此前的研究显示,这三个物种独立演化成了肉食植物。在此次研究中,研究者详细揭示了它们如何对古老的免疫系统蛋白质(许多都是相同的)进行改造,以产生消化肉食的酶。在对猪笼草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之后,研究团队鉴别出了各个物种中被以不同方式激活的基因。这些基因与某些蛋白质的制造有关,包括几丁质酶等。几丁质酶能够分解几丁质,而几丁质正是昆虫外骨骼的主要成分。还有一种酶是磷酸酶,可以使植物吸收食物中的磷元素,这对它们的生长至关重要。

  “这些结果表明,成为食肉植物的途径十分有限,”艾伯特博士说道。对食肉植物而言,它们往往生活在营养贫乏的环境,能消化动物并吸收营养是非常大的优势。然而从遗传学的分析可以看出,成为食肉植物在遗传机制上的选择十分有限。

  论文的共同作者Kenji Fukushima博士说:“食肉植物往往生活在营养贫乏的环境中,考虑到其他营养来源难以获得,使它们捕捉并消化动物的能力变得无可替代。”

  在演化过程中,构成酶的氨基酸常常被交换出去,由其他氨基酸取而代之。研究者分析发现,不同猪笼草属物种的酶具有众多相同或高度相似的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是非肉食植物所没有的。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