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院士获颁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张弥曼院士获颁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2018年03月23日 08:28 新浪科技

  前几天,微博上某博主发文称,张弥曼院士获奖的信息居然没有一家媒体报道!对此,新浪小编表示标题党真是害死人呀~今天,张院士在法国领取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奖章,小编整理了一些张院士的资料,以飨读者~(文末有张院士的福利哦)

  3月14号,微博网友@辣叶摧秋在微博上发言称,张弥曼院士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信息居然没有一家媒体报道!该微博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部分网友的关注。

微博网友@辣叶摧秋微博截图微博网友@辣叶摧秋微博截图

  其实,该奖项是在2017年11月13日公布的,中科院官方网站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报道。随后国内很多媒体跟进报道。小编自己也第一时间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对本新闻进行了求证。

中科院官网报道截图中科院官网报道截图

  今天,张院士在法国领取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奖章,让我们一起来为科学家们加油鼓掌吧!

张弥曼院士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张弥曼院士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张弥曼院士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张弥曼院士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2018年度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因其在化石记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给全球带来了对水生脊椎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洞见而获此殊荣。

  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名单

  希瑟·扎尔(南非)

  卡洛琳·迪恩(英国)

  艾米·奥斯汀(阿根廷)

  珍妮特·罗森特(加拿大)

  张弥曼(中国)

  张弥曼院士曾任中科院古脊椎所第三、四任所长,是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她是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于2011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张弥曼院士是继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谢毅(2015)后第五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性科学家。

张弥曼院士荣获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张弥曼院士荣获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It explor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who we are and where we came from)”张弥曼这样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终生探索的科学问题。她长期致力于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

留学苏联时期的合影(摄于1960年,前排左一为张弥曼)留学苏联时期的合影(摄于1960年,前排左一为张弥曼)

  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国家要建设首先需要工业,而工业首先需要矿产资源。高中毕业的张弥曼受到国家号召,作为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地质这一国内几乎是空白领域的学科。张弥曼回忆:“1955年,我们十几位同学被分到莫斯科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学习, 至于古生物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当时却连一点儿概念都没有。”

在缙云附近的磨石山上工作,晚上睡在祠堂的戏台上  (摄于1968年,后排右一为张弥曼)在缙云附近的磨石山上工作,晚上睡在祠堂的戏台上  (摄于1968年,后排右一为张弥曼)

  选择之后便是数十载的坚持和探索,年轻时的张弥曼每年都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常常是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被子、锤子、化石纸、胶水,跋涉在荒山野岭间,30多公斤的行囊,走20多公里的山路,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村里祠堂的戏台上,时有老鼠爬过,身上长了虱子,但她从未退缩。“我一直坚持自己采集化石,自己修理化石,自己给化石拍照,自己研究。”化石对她而言,仿佛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

张弥曼制作的先驱杨氏鱼模型张弥曼制作的先驱杨氏鱼模型

  必须根据事实说话

  “她从不越出证据说话”张弥曼的同事这样评价她。1980年,张弥曼赴瑞典访学,她采用连续磨片法,制出了产自云南曲靖的杨氏鱼颅骨蜡质模型,并研究提出:杨氏鱼虽归入总鳍鱼类,但它没有内鼻孔。这个结论与当时国际学术界权威们的看法相左,引起他们的不悦。但张弥曼认为,必须根据事实说话,并且最终证明了自己,因为她采用的连续磨片法精密度极高,一块2.8厘米长的杨氏鱼的颅骨化石,张弥曼总共在显微镜下画了540多幅线条图,而一些复杂的图一张就要画十四五个小时。严谨的学术态度让她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杨氏鱼的模型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脊椎动物演化展厅。

张弥曼在进行连续磨片(1981年)张弥曼在进行连续磨片(1981年)

  “一个老师的影响是永恒的,他是没法子知道自己的影响止于何处。”(“A teacher affects eternity; he can never tell where his influence stops。”—Henry Adams)提到人生各阶段给予过她帮助的恩师,张弥曼心怀感恩;对待年轻人,她爱才善举毫无保留,甘当铺路石、领路人。她将自己做了多年的、最擅长的早期鱼类的研究工作,交到了年轻人朱敏手上,自己则转向了中新生代鱼类的研究。在她的支持下,朱敏及其团队在Nature、Science等重要刊物发表十余篇重要成果,一些成果被国外教科书所采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进步奖等重要奖励。虽然在各种奖项、论文中很少看到张弥曼的名字,但大家都明白她有多重要。

张弥曼在野外工作(2011年,新疆)张弥曼在野外工作(2011年,新疆)

  珍惜时间,多做有意思的事

  而她自己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2008年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关于伍氏献文鱼的研究成果,这类骨骼异常粗大的鱼类见证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由来已久的干旱化进程。

张弥曼在野外工作(2017年,浙江)张弥曼在野外工作(2017年,浙江)

  2006年在Nature、2014年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杂志发表对孟氏中生鳗的研究成果,研究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积物中七鳃鳗的唯一记录,首次记录了化石七鳃鳗的幼体和变态期幼体特征,而且显示现代七鳃鳗独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当老朋友一个个离去,我庆幸自己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更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张弥曼时常对身边的同事说。

张弥曼介绍她的研究工作(摄于2018年)张弥曼介绍她的研究工作(摄于2018年)

  张弥曼:我的成长历程

  我的父亲出身贫苦农家,全凭自己苦读,才得以脱离农村苦海,在城里觅得一份教书匠的工作。我虽未在农村长期居住,但可能一方面由于我的祖母一直留在农村,另一方面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中国农民的诚朴、勤苦和褊狭、悭吝都同样挚爱。在城里又染上了爱面子和讲虚荣的恶习,成为我的同时代人中兼有双重烙印的人。

  父亲年轻时曾做过一点“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梦,虽然后来大多破灭,但在我出生时,无论是对中国的前途还是子女的前途,都还是有信心的。和许多家庭不同的是,我的家庭是严母慈父,母亲虽然自己读书不多,但对我的要求至少在我看来是极其苛刻的,这或许有一半是因为我生性顽劣、游心太重的缘故,本来很容易的功课却费去她很多苦心。幸喜我当时年幼,还没有来得及学会撒谎,每天回家如实向母亲报告学校的情况,使她能一丝不苟地逼我完成作业,责骂和体罚当然是家常便饭。到了初中三年级,不知怎的脑子突然开了窍,念书一下子变得有兴趣起来,母亲过去强迫我打下的基础便帮了我的大忙,使我能比较顺利地一直把书念下去。多年以后,母亲说起小时怎样责罚我,笑得甚至流下了眼泪。少时的师长、同窗都以为我是一个还算像样的学生,很少有了解实情的,但他们都知道,对于那些天生不爱读书的小孩,我是主张至少要软硬兼施的。

  父亲则和母亲不同。课余和父亲到溪边网虾,到菜地捉青虫,到沙滩上用头发钓蚁狮,到麦田里看蚂蚁怎样沿着麦杆爬上去寻找它们的“牛”――蚜虫,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雌蕊、雄蕊和昆虫的复眼等等都是我们最爱做的事,也使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未因战时失学而荒废得太多。我们可以在父亲面前随意发表意见,甚至跟他争吵,而他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高兴时,他还会带着很浓重的绍兴口音教我们唱歌。长大以后,我脑子里的权威观念和尊长压力比较淡薄,处事不知轻重深浅,或许与此不无关系。

  初进学校,我是既腼腆又不懂事,闯了祸经常只能拙劣地收场,自觉其貌不扬,令人生厌,所以非常自卑。那时我们年级的刘绥时老师(现住大连)还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不到20岁的女孩子。她对我们班上的同学从不计较出身及外表,智力的高低,驯服或顽劣,一律都热心对待。她很善于发现每个人的哪怕是些许的特长,热情地鼓励。直到今天我还请楚地记得那天刘老师让我站在她的风琴前面唱歌,以后她又安排我独自上台去唱,使我克服怯场的弱点,初次尝到了自信的滋味。40年后,当我和刘老师重逢并问及她此事时,她丝毫不记得,可见并非我确有什么唱歌的天才,而是她对待每一个她所教过的小学生的认真细致。后来,我又很幸运地遇到了几位给过我很大教益的老师,例如高小时的国文老师范芝如先生,算术老师吴馨先生,初中时的国文老师徐高祉先生(现住南昌)。他们既教我严格地做学问,也教我严格地做人。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学问的根底,做学问的方法,和日后待人处事中比较好的方面,都是在小学和初中时我的老师教给我的。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自然史博物馆曾被称为动物学家的麦加。我有幸赶上了瑞典学派极盛时期的尾声,1966年在这里做过一年的工作。瑞典学派以深入细致的形态解剖学研究为特点,有关泥盆纪化石鱼类的研究几乎达到研究现代鱼类的水平,在经典动物学中作出了辉煌的成就。这一学派以苦干著称。记得Jarvik教授曾一再向我介绍40年代即已去世的S?ve-S?derberg,他在东格林兰考察时,攀登了十多个小时,到达山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坐下来作四周地形的素描;打扫清洁的女工早上来到他的实验室,常常发现他工作通宵达旦,不知疲倦。而瑞典学派的创始人Stensi?甚至圣诞节晚上也在实验室度过。和我同时或先后在这里工作的法、英、德、美、爱沙尼亚学者,也大都一星期工作7天。这些学者后来都成为各自国家本行业的主力。当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长期间断后于1980年再次回到那里工作时,也是这一学派前辈的刻苦精神支持我克服自己偷懒的天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完预定的工作。那时每逢节日Jarvik教授都自己开车接我到他家里去进节日晚餐,然后再把我送回实验室去继续工作。博物馆里陪伴午夜巡逻人的两只相貌凶恶的大狗,起初从楼下就远远地一路叫上来,以后天天见面,慢慢熟悉了,它们不但很安静,而且很友好。

  人的一生有很多值得回忆、值得记录下来的事情,决不是短短2000字所能容纳得了的。除了我十分幸运地得到过许多前辈和朋友的帮助外,等将来有了时间,我自己最有兴趣写的还是“我的忏悔录”。

  从本次事件不难看出,国内关注科学的力量还不够大,以致于让该网友误会没有人关注科学家。借此事件,小编也希望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能够到投入科学事业中,让科学的声音在你我他之间更流畅地传播。

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关注科学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关注科学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微博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