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女性登顶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十位女性登顶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8年01月14日 09:43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1月14日消息,1月12日,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隆重举行,10位年轻女科技工作者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荣誉称号。她们是: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沛芳、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卢艳丽、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朱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许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杨莉、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吴晓群、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沈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研、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陶晓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秀莲。此外,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后备军,“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也在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今年有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楠、北京大学的林丽利、香港科技大学的周熙文以及北京大学的黄芊芊4位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入选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女科学家颁奖。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夏杰主持颁奖典礼。

  怀进鹏代表主办单位讲话。他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创新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党和国家赋予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艰巨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发扬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把自己的事业抱负、科技专长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怀进鹏说,在引领科技创新的伟大征程中,3600多万女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重大、前沿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宝贵财富。同时,女性科技工作者存在“高位缺席”现象,在高层次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中,越往金字塔的顶端,女性越少。女性科技工作者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占四成,而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800名院士中女性仅占6%,中国工程院877名院士中女性仅占5.1%。与男性科技工作者相比,女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产出、承担科研项目、可支配的科研时间、受重视的机会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为了优化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长环境,鼓励支持更多年轻女性投身科研事业,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14年来,共培养、发现、举荐了124位优秀女科技工作者,涌现出谢毅、于吉红、曹晓风和黄如等杰出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她们是我国女科技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希望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以她们为榜样,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以女性特有的执着、坚韧、严谨和睿智,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发起人之一、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女士亦表示,“百年来欧莱雅一直致力于美丽事业、专注科技创新和女性群体的发展,这一初心将始终是我们的坚持。未来欧莱雅将继续与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等合作伙伴一起,为推动解决女科技工作者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不懈努力,支持更多女性在科学研究领域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见证更多的‘她’用科学改变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即将步入十五周年之际,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以及欧莱雅中国共同启动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状况调查》,以总结过往经验成果。调查显示,获此荣誉的青年女科学家不仅具备优秀的科研水平、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同时富有爱党爱国情怀,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精彩的生活,在她们身上鲜明地体现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细腻、严谨和韧性等特质。获奖的青年女科学家所树立的榜样形象,不仅对青年女性科研工作者产生了积极作用,更推动了社会公众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观念改变。

  获奖人简介

  王沛芳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她在水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成果。

  “我很幸运能将自己的兴趣和人生事业很好的耦合在一起,所以我愿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水环境改善的事业更进一步”

  卢艳丽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

  她十余年来开展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研究,为我国作物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个激情澎湃的女汉子,我的科研精神是永不言败、推倒再来、血战到底! ”

  朱艳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她将农业信息学与作物栽培学相结合,发展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和生产力预测预警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及智能化管理提供数字化支撑。

  “女性体现的是一种美,做科研又是很系统的一种思维模式,所以我觉得女科学家可以用绚丽多彩来形容。”

  许琪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她长期从事重性精神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100次的科学实验中,往往有99次都是失败的,能成功一次都是很幸运的事情。但即使失败100次也没关系,我还可以从头再来。”

  杨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她多年来从事急性肾损伤(AKI)临床防治及发病机制研究,并组织创建AKI自动化预警系统,可从根本上解决漏误诊难题。

  “让我的病人获得最好的临床诊疗,是我的科研初心;而真实和严谨,是我坚持的科研本质和底线。”

  吴晓群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

  她致力于研究复杂网络的控制与同步、拓扑结构识别、同步域分岔,及多层网络领域。

  “做科研要付出很多、抛弃很多,受得了清贫,耐得住寂寞。”

  沈俊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她从事“新型制冷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围绕“磁制冷”这一新型制冷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研究工作。

  “做科研就像喝一杯苦咖啡,开始喝时觉得苦涩,慢慢苦尽甘来,最后品尝到成果的甘甜,所以越做越喜欢。”

  张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她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氏症中神经元凋亡及淀粉样沉积的代谢途径的研究工作。

  “我觉得这个世界不一定会因我而精彩,但一定会因我而不同。每一个科学家向前推进一小步,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日积月累,就会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

  陶晓明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从事无线多媒体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在无线多媒体可靠传输、移动网络资源优化和多媒体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突破。

  “一旦认准了方向,我就会坚持不懈,希望有一天我的研究可以改变通信技术的发展轨迹。”

  潘秀莲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她长期致力于碳基纳米材料和多孔氧化物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催化转化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我希望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执著,传递给我的学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评论排行榜

科学探索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