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等了,自己先打!”

“不能再等了,自己先打!”
2017年12月04日 02:34 科技日报
1975年8月29日,陶其敏(左一)在自己身上实验肝炎疫苗。

留声机

11月15日,中国首支血源性乙肝疫苗的研制者陶其敏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6岁。

她是打响中国乙肝阻击战的第一人,并在自己身上试验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

文静的陶其敏出生于商贾世家。祖父开办了苏州最大的一家丝绸厂,给家族打下了殷实的基础。但陶其敏对经商不感兴趣,她选择进入当时苏州著名的“淑女学堂”——振华女中学习。

1951年,20岁的陶其敏考入了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人民医院工作。山东的大葱、北京的粗粮无意间打造了这个纤细柔弱的江南女子。

陶其敏到人民医院内科刚做了两年住院医生,就被抽调出来组建生化实验室,她从头学习分析化学、生物制品研究等知识,掌握了检测技术。而后,她1960年开始从事酶学、蛋白质的临床生化工作,1963年出任检验科生化研究室主任及检验科主任。

立志献身医学的陶其敏在这个岗位上用坚忍和执着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研究肝病。

时钟被拨回到42年前。

那时,肝炎不分甲乙丙丁,但陶其敏却发现同样是肝炎却有不同。

直到1972年,澳抗被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肝这才走入了人们的视野。面对乙肝,从来不服软的陶其敏也不得不承认想从治疗入手,非常困难。如果能找到一种疫苗,像对付天花、小儿麻痹这样对付乙肝,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应该说中国的乙肝疫苗研究与美国、日本几乎是同步进行的。1975年,当美国科学家率先在杂志上发布用采自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可制作血源乙肝疫苗的信息后,陶其敏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用高速离心提纯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之后再灭活,就能得到使人产生抗体的血源疫苗。

很快,1975年7月1日,代号7571的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问世。

按照国际惯例,研制出的乙肝疫苗需首先在大猩猩身上进行检验。大猩猩没确定有效,就不能给人注射。于是,首支乙肝疫苗被冷藏起来。

买不起大猩猩的陶其敏心急如焚。“不能再等了,自己先打!”1975年8月29日晚,陶其敏回到家中对两个孩子说:“妈妈今天打了我们研究的肝炎疫苗试验针,很可能得肝炎。为了不传染给你们,你们也暂时离妈妈远一些,注意观察妈妈情况。”

此后两个月内,陶其敏每周抽血五毫升进行检测,第三个月转入定期检查,始终没有发现异常。三个月过去了,抗体出现了!这意味着陶其敏已获得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没染上乙肝。

时至今日,对陶其敏的这一举动仍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这是为科学献身,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对此,陶其敏很淡然:“其实当时并没有很伟大的想法,只想尽快得到结果。当然也想到最坏的结果是自己会感染乙肝病毒,但不打这一针也可能会感染。”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评论排行

科学探索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