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江刀鱼生态调查:赶尽杀绝式的捕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9日 16:23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201215期封面 新民周刊201215期封面

  长江谣

  我们生活在一个惊呼四起却又神情淡定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狂暴乖戾却又安之如素的时代。

  比如长江。为了著名的“江三鲜”、为了更著名的“水中熊猫”江豚,一句话,为了榨取这条大江最后的血肉,多少年来沿江河湖港汊到处是血腥的“矮围”、“迷魂阵”、“小眼丝网”、“电网”。

  甚至,原本被用于远洋深海捕捞的海网也被请到了长江水域。这种海网12米高、3000米长,沿江拖曳,声势浩大,万众瞩目,气壮山河。

  雷管、下毒——电鱼更像是秀场式的作业,改装型3000W柴油发电机所经之处,所有生物一概击毙,与之媲美的还有“吸螺拖船”,船尾高扬着两个大铁耙,铁耙上连着粗壮的章鱼状吸管,直达甲板上巨大的高压水泵,轰、轰、轰,声震四野,誓将长江籍螺、蚌、蛤、蚬统统扫光。

  媒体痛斥:“这是赶尽杀绝的渔业法西斯!所有水族,死无噍类!”

  但,我们生活在一个惊呼四起却又神情淡定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狂暴乖戾却又安之如素的时代。

  似乎为了呼应渔业的杀戮,沿江无数的企业也神情淡定、安之如素地加入了杀戮,巨量的固体污染、废水废液、废弃物……当所有的杀戮者都公然声称自己的所为是因为“生活所迫”时,甚至连濒死的长江也笑了。

  谁不知道呢,钱,“生活所迫”者只是为了更富有而已。

  于是,都知道长江已经濒死,无数舆论为之血脉贲张,但也无数的人神情淡定,似乎他们不在这个国度,和长江也素无瓜葛,直到他们的餐桌被彻底震撼——

  鲥鱼灭绝、河豚灭绝,当刀鱼忽然稀少到一斤售价一万元,已经习惯于功利性思考的人们这才颟顸地嗫嚅:江里没了,不是还有实验室吗。

  很久以前,有过一首“长江之歌”,但传唱了很久,没有人想过善待长江。也没有人想过善待动物。更没有人想过人类应该高于众生,并对众生秉持一种道义上的俯瞰。

  直到这条两亿年前本来是奔向地中海的庞大水体在我们这一代慢慢死去……

  (主笔 胡展奋)

  追“捕”长江刀鱼

  陈兴法清楚地记得,“在2000年左右,一网打下去,能捕获大约十几斤左右的江刀。现在,一网能捕到一两斤江刀,就算蛮好的了。”

  记者—贺莉丹

  江刀,曾是在阴雨连绵、桃花逐流水的春天里,中国长江沿岸民众的厨房中最早端出来的时鲜鱼类菜肴,它曾经的稀松平常状,与而今餐桌上常见的凤尾鱼而言,并无二致。

  今年4月2日,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渔业队在长江七干河河口捕获了一条325克的江刀,拍出了5.9万元的天价,折算下来,平均每克高达182元。

  物以稀为贵。江刀价格的节节攀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相较于在中国各大超市中摆放的十几元的凤尾鱼罐头而言,近年来,长江刀鱼的价格已攀升近千倍不止。如今,春食江刀,是某种“地位”的暗码,也是圈内心照不宣的某种“身份”彰显。

  在上海、北京乃至盛产江刀的江苏靖江、江阴等地,寥寥几条江刀凑足一盘,清蒸或红烧,售价已在上万元不等——明码高价,趋之者若鹜。

  在物质极大富足的今天,清明时节,春江水暖食江刀,已与普通民众无缘。

  “清明时节叹江刀!”——即便对于驾船在长江段中常年捕江刀的渔民来说,江刀“粉嫩粉嫩”的滋味已多年未识,这些常年辛劳的渔民偶尔有口福享用的,也不过是重量低于1两、即便连江刀贩子都“看也不看”的“毛刀”或由“毛刀”制成的刀鱼馄饨。

  虽然2012年的中国长江江刀产量迄今暂无明确统计,但从渔民与江刀渔市中披露的消息已经证明,今年的江刀产量较之去年,下降已为大势所趋。

  连日来,《新民周刊》记者走访了长江沿岸,从数位常年捕捞江刀的渔民以及当地渔政部门处中了解到,今年长江刀鱼的产量下降或为长江禁渔十年来的之最,对于渔民来说,随着江刀产量的锐减,捕捞江刀成为一门难以为继的生计。

  而令人更为忧虑的是,在被严重破坏的长江生态的大格局下,野生长江刀鱼恐步长江鲥鱼的后尘,或将面临种群灭绝之险境。

  “连影子都看不到”

  2012年4月14日清晨5时左右,靖江新港园区夏仕港港口,靖江渔民陈兴法与妻子夏英子驾驶着他们那艘120马力的柴油机动渔船启航。彼时,夜色正酣,跟往日不同的是,寂静的长江江面被乳白色的大雾笼罩。

  江面浩渺,能见度极低,62岁的陈兴法开启了渔船上的AIS自动识别系统终端。随着发动机笃笃笃的响声,这艘航龄为15年的渔船熟练地穿越不远处的新世纪大桥,向西拐入江阴长江大桥以西的长江江段江刀渔场方向。

  一个多小时以后,上述为中小型渔船量身定做的智能导航系统,已经为这艘渔船准确地找到了江刀渔场的位置——这个位于江阴大桥西面的副航道位置的长江江段,也是陈兴法多年耕耘的一个江刀渔场。

  当天7时许,陈兴法夫妇与3位船工在江面先后布下3担流刺网。几分钟以后,这些网格为4.6厘米、网长达数百米的流刺网,宛如巨幅画卷徐徐展开,探入约30米以下的江底,随同漫漫江流拖曳开来。此处江流湍急,江水并不很深,流刺网铺开后恰可深入水底,拦获江刀。

  按照陈兴法预估的时段,长江潮水,徐徐而来。这位身着橡胶皮裤和长筒胶鞋的老渔民此时已全副“武装”地等待。大约9时左右,陈兴法下令起网,船上5人合力拉网。

  5条江刀在流刺网中不断挣扎,快速跃出几道银白色的光弧,试图跃出网之掌控,重归长江,但不到两分多钟的时间,鱼身即变得笔直僵硬。这是陈兴法5人在这个上午的所得,其中有4条江刀重达一两多,一条2两多。

  “去了5个人,才捕获了这么点儿江刀,算是一个人捕到了一条。”相较船工们的喜不自禁,陈兴法波澜不惊,老人闷头抽了口烟,自嘲。

  他的落寞,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在今年3月1日开始的江苏靖江江段江刀捕捞季中,在他熟悉的江刀渔场,陈兴法爆出了一个“大冷门”:3月1日,他在长江江面铺下了今年的头一网,一无所获;此后连续8天,他追赶江潮,拉上流刺网后却发现,全部是空网,连江刀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这是往年从来没有过的。”这个捕鱼44载的老渔民强调。

  而那段时间,正是江刀一年中价格的最高峰,销售俏得很。长江上的鱼贩子们或骑摩托车、或驾快艇,像雷达一样在每一条捕获江刀的渔船上找寻“战利品”,对2.5两以上的江刀开出的价格在每斤4000元至6000元不等。而在当时,像陈兴法这样一无所获的渔民,只能望江兴叹。

  清明节前,江刀创纪录的高价,让陈兴法感觉,每次驾船出港,就如同买彩票一样,需要“撞运气”。

  但今年的低收成,似乎已经注定。在4月13日,陈兴法收获了仅仅3斤江刀,其中大的江刀2斤,小的1斤,“收网后,捞上来的塑料袋、麻袋这种垃圾,比江刀还要多得多。”

  而当地另一位捕江刀大户徐金财,更是遭受重创。从今年3月1日在长江江面撒下第一网开始,徐金财连续30天收上来的,都是空网,“连江刀影子都看不到,搞得急死了!”

  62岁的徐金财遇到的收成惨状,已创最近10年之最,“历史上从来没有收成这么差的!”他不停抽烟,神情焦虑地说,“确实没有办法,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