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6日 14:49  新浪科技微博

  温斯顿•邱吉尔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科学传播在中国,自从明清时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以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科学传播的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历史,怎样从历史过往中寻找科学传播在中国一如既往的精髓,是今天的科学传播人在进行传播时不能忘记的使命。

  3月25日早上,首都科学讲堂再次邀请著名科普作家、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的李大光教授,给广大市民带来一场从历史人文角度探讨科学传播的讲座,李教授从明清时代、辛亥革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一系列科学传播事件出发,以回溯历史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历代科学传播人的理性精神。

  16世纪进入中国的传教士揭开了中国近代科学传播的序幕,以利玛窦、罗明坚为代表的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传播宗教的同时,向中国顶层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传播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技术。利玛窦通过著作,在西方拉丁文、天文历法、数学和地理学上给中国人带来了西方最先进的技术。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事实上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科学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期间设立的翻译馆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之后的严复、胡适、王国维的翻译著作和先进思想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中国的人文思想进步。

  李教授讲到民国时期的科学传播时,将其称为知识分子自发组织和自由讨论阶段。随着1914年中国科学社成立、1915年《科学杂志》创刊,开始了民国时期中国科学化运动,中国科学化运动以国民政府官员和科学家为主,以“科学救国”为目的的科学普及概念的讨论,而中国科学社是以留美科学家为主的学者以“科学救国”为目的,自发成立组织和积极开展关于科学普及的讨论和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科普的活动。这两个运动正式开创了现代中国科学传播的先河,上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科学普及”一词。

  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事件,新中国走过的弯路,不仅代表了中国的艰难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传播的前进起到了阻碍。李教授用丰富的图片,跟现场听众讲述当年的情景,引起了听众极大的共鸣。

  在互动环节,来自首都的民众积极向李教授提出关于科学传播的问题,听众对于科学传播的热情可见一斑。

分享到:

> 相关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