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秘泰坦尼克号百年残骸:巨型推进器重超100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9日 08:20  新浪科技微博
“泰坦尼克”号静静地躺在海底,经过长达100年的侵袭,残骸早已经锈迹斑斑“泰坦尼克”号静静地躺在海底,经过长达100年的侵袭,残骸早已经锈迹斑斑
会客室木制餐具柜内的白色陶瓷餐具。搭乘潜艇潜入海底观赏“泰坦尼克”号残骸的费用为5.9万美元会客室木制餐具柜内的白色陶瓷餐具。搭乘潜艇潜入海底观赏“泰坦尼克”号残骸的费用为5.9万美元
A甲板末端的船员舱,标识仍保存完好A甲板末端的船员舱,标识仍保存完好
卡拉卡夫瓶和玻璃杯仍然站立并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幸存,状况几乎与最初时一模一样卡拉卡夫瓶和玻璃杯仍然站立并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幸存,状况几乎与最初时一模一样
尽管2012年是“泰坦尼克”号海难100周年纪念,但这一年的订票人数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超额定购情况  尽管2012年是“泰坦尼克”号海难100周年纪念,但这一年的订票人数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超额定购情况
从大约800英尺(约合243米)的深度开始,潜艇便进入无边的黑暗之中,阳光在海水中只能穿透大约800英尺  从大约800英尺(约合243米)的深度开始,潜艇便进入无边的黑暗之中,阳光在海水中只能穿透大约800英尺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9日消息,13年来,英国深海探险公司不断组织游客搭乘潜艇潜入大西洋海底,观赏“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残骸。在“泰坦尼克”号发生海难100年后,这种探险已经接近尾声,让这艘著名沉船的残骸真正获得安宁,长眠于海底。在潜入海底观赏“泰坦尼克”号残骸时,就职于深海探险公司(曾将150人带到海底观赏残骸)的罗布-麦卡伦拍摄了一系列照片,用镜头讲述海底之旅看到的残骸景象。探险结束后,麦卡伦将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想付诸笔端,全文如下:

  严重受损 布满铁锈

  随着潜艇穿过冰冷的海水,潜入超过2英里(3218米)深的海底,我透过潜水器的窗户,注视着深不见底的深渊。借助潜艇外面的灯光,我能看到古代的地貌,几乎与月球地貌一模一样。不时,还会有奇特的水生动物闯进我的视线,进一步提高了海底探险的奇异气氛。

  突然间,我看到了自己永生难忘的景象——“泰坦尼克”号的残骸。随着潜艇的下潜,这艘世界上最著名的客轮的船首慢慢在我的眼中“升起”。1912年4月,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的生命在这里走向终结,冰冷的海底成为它的坟墓。即使在漆黑一片的海底,“泰坦尼克”号的船首仍给人一种雄伟壮观之感。生锈的栏杆和巨大的轮廓告诉我,这就是“泰坦尼克”号无疑。

  我们的潜艇继续在这艘巨船的残骸上方前行,宏伟的楼梯和上层甲板深深吸引了我。我可以想象,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前,富有的乘客曾在甲板上狂欢,尽情享受旅行带给他们的快乐,但快乐的背后却是他们无法想象的灾难。在距离船首大约1英里(约合1609米)的地方,我们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船尾,破坏程度超过船首,两侧被严重撕裂,巨大的金属板诉说着当时的可怕遭遇。

  虽然已经严重受损,布满铁锈并且长时间遭到海水的侵袭,但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遗迹仍给人一种史诗性的宏大之感,我想这就是“泰坦尼克”号的魅力所在吧。“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惊人之处就在于它庞大的身躯。船首和船尾这两大主要部分成为海床上两个引人注目的纪念碑。

  “泰坦尼克”号的主推进器采用三叶片设计,由青铜打造,其中一个主推进器仍保存完好,重量是我们乘坐的潜艇(18吨)的2倍。借助于潜艇,我们得以对海床进行详细探索。“泰坦尼克”号是当时建造的体积最大的客轮,也是迄今为止建造的最漂亮的客轮之一。即使到了今天,它的残骸在经历了100年的侵袭之后仍让人心生敬畏和感到卑微。

  探险费用5.9万美元

  之所以有幸潜入海底观赏“泰坦尼克”号残骸要感谢我所在的公司——总部设于马恩岛的深海探险公司。这家公司擅长进行深海研究和勘探,主要用于科学研究、电影拍摄和调查目的。为了进行此次探险,我们与俄罗斯科学院的谢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合作。他们是两艘“米尔”潜艇的主人,每艘的潜水深度都可达到2万英尺(约合6096米)。通过合作,我们帮助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米尔”潜艇的费用部分也由我们承担。我们曾进行过很多次引人注目的海底探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探秘德国战舰“俾斯麦”号的残骸。1941年,“俾斯麦”号在爱尔兰沿海西南部大约350英里(约合563公里)的海域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

  另外一次更加吸引人的海底探险自然就是探秘“泰坦尼克”号残骸了。1986年,美国著名海洋学家罗伯特-巴拉德发现了它的残骸。值得一提的是,“俾斯麦”号残骸也是他在1989年发现的。过去10年来,深海探险公司组织了近200次潜水,带领150人观赏“泰坦尼克”号残骸,费用5.9万美元。尽管2012年是“泰坦尼克”号海难100周年纪念,但这一年的订票人数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超额定购情况。深海探险公司的客户主要包括银行家、教师、飞行员、医生、历史学家,有时也会有“泰坦尼克”号海难幸存者或者遇难者的后代。

  海底长眠 归于平静

  13年后,2012年成为我们潜入海底观赏“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年。这是一种令人永生难忘的冒险,但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年后,现在已到了停止这种探险的时候,让这艘充满悲剧色彩的客轮真正归于平静,在海底长眠。

  世界上只有5艘潜艇——采用高科技金属打造——能够经受住“泰坦尼克”号残骸所在深度的巨大压力。这艘沉船的坟墓距海面大约1.25万英尺(约合3810米)。整个海底探险从纽芬兰开始,乘客首先登上一艘客船,前往“泰坦尼克”号失事海域,而后搭乘潜艇潜入海底,与残骸进行亲密接触。公司通常给乘客一天时间,让他们熟悉潜艇,同时向他们简单介绍一下情况。在此之后,他们还要在课上了解“泰坦尼克”号的历史以及有关海洋学研究和深海考察方面的知识。第二天早上,他们搭乘潜艇潜入海底,大约两个小时抵达海床。

  从大约800英尺(约合243米)的深度开始,潜艇便进入无边的黑暗之中,因为阳光在海水中只能穿透大约800英尺。随着潜艇进一步下潜,我们只能使用潜艇自身的灯光打破包裹着我们的黑暗。抵达海床后,潜艇首先环绕“泰坦尼克”号的两个主要构件——船首和船尾,时间大约在4到8小时之间,而后前往其他残骸的所在地。

  鞋子数量令人吃惊

  透过潜艇窗户看到的景象真的非常壮观,那种震撼是任何照片无法给予的。由于重重地撞到海床,船尾已经严重受损。“泰坦尼克”号断裂沉没后,船尾估计以30节的速度沉入海底。此行中,我看到了“泰坦尼克”号巨大的轮机舱,庞大的机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样引人注目的是3个巨型推进器,总重量超过100吨,最大的两个直径达到23英尺(约合7米)。这些推进器非常坚固,因此得以幸存。

  不过,我们没有发现“泰坦尼克”号的4个巨大通风井,在开始沉没时,它们显然已被撕裂。它们的碎片到处都是,覆盖了一片广阔的区域。幸运的是,我们还是得以一瞥一些船舱的内部景象,这要感谢外部的钢板在灾难中被无情剥离。虽然木制品和织物早已经不复存在,但金属墙壁和铜制配件还是保留下来。最令人感到心疼的是史密斯的船长舱,按照带有英雄色彩的航海传统,他与自己的船一起沉没。在船长舱的3个房间中,卧室的清晰度最高,瓷浴缸仍保存完好。

  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景象可能仍旧是散落在船首和船尾周围海床上的各种物品,其中包括瓶子、陶器、餐具、手提箱和鞋子。衣服、地毯或者其他物品无法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早已经腐烂或者被海洋生物吞噬。皮革制品大都保存完好,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淤泥。海床上鞋子的数量令人感到吃惊,这是因为“泰坦尼克”号在午夜前沉没,当时很多乘客都在船舱里休息,穿着睡衣,鞋子放在门外,交由服务员打理。数量惊人的鞋子的背后是惊人的遇难人数,这让我们在造访残骸时内心不免产生一种恐惧,同时也产生一种同情。

  惨痛教训永远牢记

  “泰坦尼克”号海难共有1514名遇难者,遗体早已经与大海融为一体。当时,很多乘客死于溺水或者因长时间泡在冰冷的海水中造成体温过低,最后离开人世。一些遗体被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带入海底,最后四处漂流,或者被潜伏在这个深海区的海洋动物吃掉。

  实际上,深海动物的存在也是人们造访“泰坦尼克”号残骸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海底1万英尺(约合3048米)的深度,似乎任何生物都无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但大自然却是一个奇迹创造者,很多生物在冰冷漆黑的深海世界茁壮成长并繁衍生息。此次海底之行中,除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外,最让人感到吃惊的莫过于形形色色的深海动物,例如身长6英寸(约合15.24厘米)的鼠尾鱼、白色的螃蟹以及一系列发光动物,它们会发出绿光、蓝光和白光,吸引异性和猎物。但这些鲜活的动物的魅力永远也无法与已死的“泰坦尼克”号相提并论。“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人类最终意识到技术并不总能征服大自然,同时也不可能制造出一艘永不沉没的船。

  每当看到“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类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造访一战英雄纪念碑时,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在欧洲北部战场,他们一个个为了祖国倒在血泊中。为了纪念他们,我们建造了纪念碑,用这样一种方式牢记他们的英雄事迹,同时也警告世人不要让可怕的历史重演。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是我最后一次造访“泰坦尼克”号的墓地,最后一次通过观看残骸想象它曾经的华丽和雄伟,能够有这个机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孝文)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