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都日报:蛟龙冲击5000米二次下潜 一次到位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

  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据国家海洋局介绍,北京时间26日3时38分,“蛟龙”号安全布放。3时57分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蛟龙”号到达本次下潜试验最大深度5057米后开始上浮,三名潜航员状态良好,潜水器一切正常。

  “蛟龙”号设计深度为世界第一的7000米,预计2012年将进行7000米级海试。

  [新闻专访]

  下潜5000米头顶“5000吨”

  “蛟龙”海试小组组长表示“蛟龙”明年冲击7000米

  海试成功之际,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第一时间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

  突破5000米

  可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

  记者:“蛟龙”号此次突破5000米,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飞:“蛟龙”号此次突破5000米,代表了中国在海洋高科技领域的一种突破。这次海试成功,意味着我们可以到达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处。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太平洋约占海洋面积的一半,此次海试选择在东太平洋区域进行,相比3000米级海试在南海进行来说挑战更多、困难更大。

  目前,国外潜水器大多数都在浅于5000米的海域活动,“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的成功将为明年冲击世界纪录的7000米海试奠定基础。

  水下5000米

  能以每小时1海里速度巡航

  记者:“蛟龙”号下一步目标是什么?

  王飞:对深潜来说,耐压和密封是考验深海载人潜水器性能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潜入水下5000米时,它承受着相当于50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就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压上5000吨的重量。巨大的水压,不仅考验着潜水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

  挑战5000米深度成功后,“蛟龙”号计划将择机再次进行海试,并进行坐底,在海底进行一些科研考察工作,进一步验证潜水器性能。现在,这艘潜水器,已经有能力进入水下5000米的深处,并以每小时1海里的速度巡航。我们还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各项科研作业,检验各项设计功能。

  紧急情况

  必要时“断臂”上浮

  记者:若出现紧急情况,科研人员会如何应对?

  王飞:从技术角度上说,保障“蛟龙”号和潜航员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为此,“蛟龙”号进行了多种安全设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它可把携带的铁块、蓄电池箱、采样篮都扔掉,必要时可以抛弃机械手,“断臂”上浮。即使碰到最糟糕情况比如陷入淤泥,也有办法脱身,它的报警系统会发射浮标到海面,深潜试验母船可以及时跟踪施救。

  [新闻关注]

  外媒称——

  中国将超越日俄法美

  坐上深海潜水头把交椅

  目前,美、日、法、俄拥有世界上仅有的5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探测器。中国“蛟龙”号的成功下潜,受到了外媒的广泛关注。外媒称,深海探测工程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继几个发达国家之后,中国下潜可以称作“一次到位”。

  技术领先

  中国十年跻身深海俱乐部

  在中国载人航天项目成功实施之后,中国人又从天上潜入了海底。成功下潜之际,有媒体还分析起了“蛟龙”号的名字。《日本时报》报道称,中国“蛟龙”的名字来自古代中国一条海底的神龙。报道介绍,中国从2002年开始正式启动深海探索器项目。中国用十年的时间就成就了这一古人的梦想,跻身世界深海俱乐部。

  而在惊叹中国深海技术探索突飞猛进的同时,很多人对于这一先进中国探测器的产生过程很好奇。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这艘潜水艇由钛金属密封而成,其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潜水器搭载的三名成员已经训练了数年,甚至还在2005年前往国外进行专业的深海训练。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中国这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神舟”飞船计划类似,都属于中国高科技计划“863”计划的一部分。

  深潜计划

  中国开发海洋矿产超美国

  一些外媒还称,“中国将超越日俄法美,坐上深海潜水器俱乐部的头把交椅”。

  “美国新闻人”网报道认为,中国“蛟龙”号将在中国南海的开发利用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日本时报》报道称,中国去年向联合国提出勘探印度洋西南海底山脊。这条山脊将非洲和大西洋分为两部分。该申请获得了联合国海床管理局的批准。

  《华尔街日报》就此发表题为“中国走向深海”的文章,并援引美国专家的话称,中国的深潜计划或将在开发全球海洋潜藏的矿产资源方面超越美国。

  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