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农大发展学院教授简小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7日 17:11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中国农大发展学院教授简小鹰

中国农大发展学院教授简小鹰

  受中国科协科普部委托,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和科学时报社联合主办的“纳群言,集众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家谈”之“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家谈”于10月14日在科学时报社举行。图为中国农大发展学院教授简小鹰发言。

  以下为发言实录:

  简小鹰:听了几位基层同志的介绍,讲的很生动,很受启发,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很滞后,你们的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们在理论研究这方面做的还不够。高部长也讲了,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过程中,也把农村科普理论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从去年开始科协和农业部就组织了一些专家队伍做研究,我参加到其中,也有一些体会。

  我们在中国做科普确很困难,基层同志确实很辛苦,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如何有效的上升成理论,一方面给高层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另外一方面能够给更多从事农村科普工作的同志提供指导性的建议、成功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探讨了中国农村科普到底应该怎么做?它与国外、与城市有什么区别?首先,“农民”这个概念就很模糊,一谈“农民”就不好说,到底是哪一个类农民?是东部的农民,西部的农民,还是中部的农民?有呆在村子里的农民,还有走出国门的农民。怎么样根据他们的科学素质基础和需求,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使科普工作更有效?我们查了很多资料,并且在实地也进行了调查。

  我们做研究的同志,更多的是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农民科技素质的内涵和外延,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怎么把它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操作的时候,操作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也是需要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的。全民科学素质中所强调的“四科两能力”大家都很清楚,但在不同农民身上如何具体去体现、去落实?在中国的地域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条件下,不同的地方采取科普的途径、方式方法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应的选择性?比如针对妇女、男性农民,国际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强调以性别为视角的农村工作,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科普。

  我们开了十多次研讨会也是为撰写《中国农民科学素质发展报告》作一项准备工作,经过研讨,有一些概念基本清楚了。

  第一,我们可以和国外的农民比较,但是更多的要突出中国经济社会的特色,建立我们可以操作的相应概念。

  第二,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从2006年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我们总结,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第三,我们把《农民科学素质发展报告》定义成一个蓝皮书,重点是三个方面的内容:

  农民的科学素质状况。我们现在的农民科学素质的状况到底怎么样?这里面缺乏直接的调查数据,更多的是用2007年和2010年中国科普研究所的调查数字做比较,这个比较结果还没有完全出来,但是发现很多方面提升了很多,包括刚才张部长讲的,北京是这种状况,全国也是一样。在这六年中,农民的科学素质提升很大。

  从2006年《纲要》颁布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做了认真的总结,从研究的角度,尤其需要探讨里面的机制。目前来讲,我们重点研究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共享机制,因为纲要颁布以后,协调小组是多部门参加,这是横向的;纵向的是中央部门,省、县、乡镇里也有资源共享的渠道。如何在目前的情况下,怎么样调动、整合资源,提供指导?

  二是社会动员机制,在纲要颁布之后,我们对农民科学素质的认识已经形成社会共识,这种发展更多的从以前的注重数量、质量到注重内涵,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前一段时间我到湖北对一个养鸡协会做了调查,以前是农技协,后来又变成了养鸡专业合作社,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党总支。在中国做事情,无论是经济组织,还是社会组织,必须要有三种功能:尤其是经济组织除承担本身的经济功能之外,还有一个社会功能,还要把周围的群众带动起来,还有一种政治功能,要维持社会的稳定。

  它成立合作社以后,科普这方面改变了运行方式,原来是协会的时候,它花钱请专家、请教授,经常钱不够,这个活动是间接性的进行,效果也有,但是不够;成了合作社之后,养鸡的鸡苗、饲料等都是和公司来合作的,培训是完全由公司负责。以前是往外掏钱的,现在是赚钱,你来培训,我这儿有场地,每次培训,那些公司要交场地租用费。因为培训是经常的,最后拿积累下来的钱去找“牛刀”(大专家),把常规的培训交给公司、交给社会,合作社重点去开发高端的技术,引导合作社更向前发展,把新技术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来考虑。当时,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改变了之后,培训的力度加强了,每个公司只要有一项销售活动,首先就要给农民培训,给合作社的社员进行培训,而且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那么,从公司自身的角度来讲,也是他们发展的一种方向。很多龙头企业认识到,如果不给农民培训,农民的科学素质达不到要求,它提出的任何措施都完成不了,产品质量、产品效益保证不了,最后这个龙头公司也发展不起来。这就形成了互惠互利双赢的局面,所以在机制上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更深入的研究。

  这本发展报告中还有农村科普能力建设的主题,这是搞好科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在《纲要》实施这几年里发展很快,包括组织建设、人员建设、经费投入,光“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一项就是7.5亿,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我们现在能不能对这些进行认真的分析?这7.5亿下去以后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以后从哪些方面加强工作?我们下面有一帮人在努力,到一定时候还请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把关、提意见。

  谢谢大家!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