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嫦娥二号”将让更多中国人“住到”月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8日 07:16  南方都市报

  本期速读

  在“嫦娥-号”成功奔月之后,“嫦娥二号”备受期待。目前,“嫦娥二号”整体已被送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蓄势待发。嫦娥系列卫星不仅代表我国探月航天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之列,更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也首次批准由我国提交的月球命名,分别用三位科学家命名三个撞击坑。

  奔月入轨只要7天

  按照嫦娥系列卫星设计和发射计划,“嫦娥二号”被定位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将由长三乙火箭发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相比“嫦娥一号”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嫦娥二号”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效率更高。“嫦娥一号”用了近14天时间进入工作轨道,“嫦娥二号”7天以内就可做到。

  为此,“嫦娥二号”任务对运载火箭的推力要求更大,入轨精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更高。目前来说,我国运载火箭的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已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4次无人飞行,神舟五号至神舟七号3次载人飞行。而“嫦娥-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

  更接近月球表面

  当“嫦娥二号”被送入奔月轨道后,它的绕月飞行轨道将由“嫦娥一号”时的200公里高度降低到100公里,以便把月球看得更清楚。为此,科研人员为它安装了分辨率为10米的CCD相机(“嫦娥一号”是120米分辨率的相机),它将获取更多的科学探测数据。

  除了加强拍摄设备外,“嫦娥二号”数据传输速率也由“嫦娥一号”的3兆每秒翻倍为6兆每秒,还将进行12兆每秒的传播速率试验,月球上发生的一切动态,都可以更快速度传回地球。

  月亮上住着14个中国人

  各国为了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印迹,开始用自己国家或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月球地貌。

  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必须遵循IAU的各种规则和程序。首先,被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本身须具备特定的条件,比如,须具有特殊的科学研究应用价值,直径须大于100米,对其进行命名有助于月球研究及月面测绘等;其次,所命名的名称也必须符合IAU规定的要求,如撞击坑只能以著名科学家姓名命名,且须为去世三年以上的科学家,山脉则以地球上山脉名称命名等。

  我国嫦娥系列卫星发射较晚,没能成功申报月球地表命名。但由于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有科学家研究月球,并得到世界各国人民认可,为此,有国家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使用十一个中国与探月有关的人物命名月球。其中,有5座环形山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它们是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和万户。前4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万户则是明朝的一位官员,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身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

  随着“嫦娥一号”发射,我国在月球了发现了500多处新地型,我国为此首次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为月球命名,最终成功获批三个,分别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和活字排版印刷术的发明人蔡伦、毕昇,以及命名一颗小行星“中华星”、开创国人命名小行星先河的新中国首任天文台台长张钰哲。

  至此,月球上共计以14个中国人的名称命名了19个月球地理实体,包括12个撞击坑、2个月溪和5个卫星坑。这次命名的三个月球撞击坑,有两个位于月球的北极,一个位于月球的南极。而此次能够顺利获得命名,全都得益于“嫦娥一号”摄取的全月球影像图和三维影像图。(文/陈怡)

  “嫦娥二号”发射在即

  燕京探月团准备就绪

  全球瞩目的“嫦娥二号”发射日期日益临近,民间已悄然兴起一股“嫦娥”热,市民网上搜嫦娥、聊嫦娥,广东不少地市则在筹备相关的科技和航模展。由广东燕京啤酒组织的广东探月团也在准备中,数百人近期将挥旗北上,赴现场观看发射全程。

  目前,北京航天城内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一片繁忙,上百名航天科技人员正在紧张进行联调联试,为“嫦娥二号”任务做最后的技术状态确认和准备工作。媒体报道,“嫦娥二号”有望在国庆期间择机发射。

  广东燕京啤酒从今年5月起,特别推出“登月我鲜行”开盖中奖公关活动,数百名中奖者将有幸前往现场近距离观看卫星发射,并代表广东人为探月助威。

  下期预告

  “嫦娥二号”预计在国庆期间奔月升空,广东一支数百人组成的国内首支探月团也将启程“窥探”嫦娥真容及发射全程。此行的背后有何深远意义,一路将有何坎坷波折?广东的“嫦娥”为何蓄谋奔向西昌“月亮之城”?敬待下回分解。

留言板电话:010-62675595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