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飞草长三月天,油菜花开满山间。”。每年春天,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油菜花早早吹响了迎春的号角。从早春至深秋的漫长季节里,油菜花仿佛一群金色的候鸟,自西向东、由南到北,次第绽放。在神州大地的每一方土地上,创作出一幅幅风格迥异、自然天成、令人惊叹的自然画卷。
(小标题)最古老的农作物历史悠久的农作物
油菜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分芥菜型、白菜型和甘蓝型三3种。因其籽实可以榨油,故得油菜之名。油菜是人类栽培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以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适应能力遍植世界各地,与大豆、向日葵、花生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
中国是油菜起源地之一。在陕西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发掘出的陶罐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炭化的芥菜籽,碳14测定表明这些种子距今有7000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农作物中,也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芥菜籽。其种皮黑褐色,圆球形,直径多在1.5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种脐、种蒂和网纹,它和现今栽培的油菜籽已经完全相似了。公元前3000年的夏代历书《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科学文献之一,其中就有“正月采芸,二月荣芸”的记述。芸,即为栽培的油菜,意思是说春分前后开始采摘菜苔,农历二月油菜就开花了。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也谈到当时油菜种植:“菜之美者,阳华之芸”。高诱注:“阳华,山名,在吴、越之间。芸,芳菜也。”这些都表明我国农民种植油菜已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种植的油菜最初主要作为蔬用,称为芸苔菜。公元2世纪服虔著《通俗文》记述:“芸苔谓之胡菜。传说塞外有云台戍,始种此菜,故名。”公元6世纪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始有关于芥菜型油菜的记述:“种芥子及蜀芥、芸苔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旱者畦种水浇,五月熟而收子。”古籍记述油菜的别名不下20多种。《名医别录》中谈到芥菜型油菜已有“青芥、紫芥、白芥、南芥、旋芥、花芥、石芥”7个品种,并说“食有辛辣味”是芥菜型油莱的重要特征。芥菜型油菜的辛辣味,属于佛教和道教明确禁食的荤菜。《本草从新》说:“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大蒜、芸苔、胡荽为荤。”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指出古代栽培的芥菜和芸苔“乃今油菜也”,它的分布地区在“羌、陇、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种此菜,能历霜雪”。他还绘画了供作菜用的芸苔菜和芥菜的图形。,推断我国的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也是油菜的起源地之一。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而油菜栽培又是从蔬菜园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28年徐光启著《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江南油菜从种到收全过程的精湛技艺,当时一般每亩菜籽产量已在100公斤左右。13世纪我国南方开始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并发展油莱与水稻轮作,14世纪遍及南方地区。《务本新书》记述,在水稻收获以后,“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15世纪江南地区创造了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解决了油菜与水稻轮作换茬季节紧张的矛盾。到了17世纪,油菜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油菜作物了。正如清代张百城著《冈田须知》记述:“沿江南北农田皆种。油菜七成,小麦三成。”油菜的精细的轮作倒茬、栽培管理技术已经大面积的应用了。
(小标题)油菜曾经只是蔬从菜用到蔬油兼用
油菜的鲜嫩菜苔历来为珍贵佳肴,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菜苔供作皇戚膳食或祭祀品,称芸苔菜,还有胡蔬、旋芥、油辣菜、寒菜等很多别名。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把芸苔菜列为古代21种重要蔬菜之一。据《拾遗记》记述:“芸有三种,色紫者为上蔬,味辛;色黄者为中蔬,味甘;色青者为下蔬,味咸。常供御膳及宗庙祭祀。”《汝南圃史》记述:油菜“愈经霜雪,其味愈甜,正宜烹馔……,春初发菜心,即生花,未花时,摘心以羹,或腌或糟,俱干鲜。”“有摘花焯熟晒干,夏间作素馔,或拌酱炙肉,尤妙。”特别是湖北武昌洪山寺出产的紫苔菜,质嫩味甘,风味独特,向称菜苔中的佼佼者,历代被皇室列为贡品,有“金殿玉菜”之称。古人著诗赞曰:“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先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今天人们仍喜以嫩苔为蔬,营养丰富,滋味鲜美。
农民在长期种植和食用过程中,发现油菜籽粒中含有油分,逐渐将油菜从菜用转为蔬、油兼用。11世纪苏颂著《图经本草》已经将油菜列入油料作物,说它“形微似白菜,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亦肥。上田壅苗堪茂,秦人名菜麻,盲子可出油如脂麻也”。这说明人类从油菜“供作蔬茹”逐步发展到“采苔而食”直至“亦得取子”榨油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进步过程,并使油菜植株性状朝向人类需要的方向改变。
宋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详细总结古代用油菜籽榨油的经验和方法:“菜籽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炒菜籽要选用“平底锅深六寸者,投籽仁于内,翻拌最勤。”怎样才能提高菜籽的出油率呢??“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凡油原因气取,油生子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的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宋应星还指出,菜籽油饼粕“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在当时一般每百100公斤菜籽可榨油三十30公斤。“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可榨油四十斤”。但隔年陈菜籽出油率显著下降。
油菜还是重要的蜜源植物,所谓“满山遍地菜花黄,蜜蜂飞舞采蜜忙”。一朵油菜花开2~3天,从植株底部开到上部,开花长达7~8天到半个月。油菜花泌蜜量大,再加上油菜种植季节长,从南到北花期长达7~8月之久。在油莱盛花季节,浓郁芬芳的菜花香招来辛勤酿造的蜜蜂,为人类带来“甜蜜”,又为油菜花辅助授粉,提高菜籽产量。
明代李时珍在考察油菜的生长特点和形态特征后,最早把它作为药物录入《本草纲目》,说油菜的茎叶和种子“辛温无毒,方药多用”,有“行血、破气、消肿、散结”的功能,对医治吐血、痈肿、血痢、痔疮等症疗效显著。油菜花朵和籽实对治疗妇女难产有奇效。《妇女良方》歌曰:“黄金花结粟米实,细碎酒下十五粒;灵丹巧效妙如神,难产之时能救急。”还对治疗产后恶露、瘀血行滞有良好的效果,堪称“妇科良药”。
(小标题)家族三姐妹
达尔文指出:人类栽培的农作物都源始于野生植物的祖先,它们都是根据人类生活需要,经过长期驯化栽培和人工选择的产物。现代栽培的油莱也不例外,它有异姓同名的“三姊妹”——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顾名思义,她们它们分别是由芥菜、白菜和甘蓝进化而来的。
芥菜型油菜又名细叶油菜,是起源于中国的土生土长的油菜类型,古代称为油辣菜。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说:“油辣菜味浊而肥,茎有紫皮,多涎,微苦。”芥菜型油菜的特点是基部叶片较小,上部枝条纤细,植株高大。叶片和种子都有浓郁的辛辣味。这是从芥菜演化而来的残留遗迹。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等地种植较多,又称为高油菜、苦油菜、大油菜等。芥菜型油菜籽粒较小,千粒重在l~2克之间,含油量在40%以下。
白菜型油菜是原产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白菜演化来的,植株矮小,分枝较小,茎秆纤细,有薄而光滑的椭圆形叶片。叶片边缘有明显的琴状缺刻,上有刺毛,覆被一层薄薄的腊粉。,又称为小油菜、矮油菜、甜油莱,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另一种白菜型油菜是从小白菜演化来的,在古籍中称为油青菜。《植物名实图考》记述:“油青菜同菘菜,冬种生苔,味清而腴,逾于莴笋。”它的特点是植株高大,分枝较多,茎秆粗壮,基叶发达。宽大的叶片呈椭圆形成或卵圆形,全缘或波状,无琴状缺刻。我国各地称为白油菜、油白菜、油菜白等。白菜型油菜籽粒形状变异极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种可达4~5克,含油量在40%以上。
甘蓝型油菜的故乡在北欧西海岸,在“瑞士湖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它的原始祖先的种子。著名植物学家第康道尔著《农艺植物考源》一书推测,这种原始型的甘蓝种子可能是由雅利安的克勒特族人自亚洲带到欧洲去的,长期以来它被栽培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花园里供作蔬用,今天在荷兰、英国以及北欧海岸还可以找到它的野生类型。甘蓝型油菜株高中等,根系发达,茎叶有明显的缺刻,被覆着厚厚的一层腊粉。苔茎叶片轮茎着生,朵状如复瓦,没有辛辣味。这是亲缘甘蓝残留的痕迹。甘蓝型油菜结果多,种子大,含油量高。一般的千粒重在2.5~3.5克,少数品种在4克以上,含油量42%以上,最高的可达45%~47%,人类从16世纪开始采籽榨油。我国栽培的甘蓝型油菜是20世纪40年代从日本和欧洲引进的,又称为番油菜和西洋油菜,是我国长江流域种植的主要油菜类型。
油菜家族兴旺,亲缘殊异,但追根溯源,它们和白菜、芥菜、甘蓝一样,仍然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一一山白菜演化而来的。据《救荒本草》记述,山白菜“苗叶颇似家白菜,而茎叶细长,其叶尖梢有锯齿叉,又似君达菜而尖瘦亦小,味甜,微苦。采苗叶焯熟,水淘净,油盐调食。”今天在我国黄河流域丘陵山地仍可以找到这种野生山白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油菜家族“三姊妹”的不同之处在于:白菜型油菜(染色体2n=20)仍然保留着其祖先白菜的血缘,芥菜型油菜(染色体2n=36)则是黑芥与白菜的杂交后代,甘蓝型油莱(染色体2n=38)则是甘蓝与白菜杂交的后代。现代科学家模拟油菜演化的途径,采用人工杂交授粉的方法,培育成类似今天栽培的各种类型油菜,或者类似其祖先的黑芥和甘蓝,证明它们之间在遗传学上的亲缘关系,为培育油菜新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小标题)油菜花开遍地金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生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世界1/3左右。油菜在我国分布地域极广,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起新疆东至沿海各省,不论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还是地势低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均有大面积的油菜种植。
我国油菜种植区分为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其分界线为东起山海关,经长城沿太行山南下,经五台山过黄河至贺兰山东麓向南,过六盘山再经白龙江上游至雅鲁藏布江下游一线。分界线以南以东为冬油菜区,以北以西为春油菜区。
油菜花季漫长,遍布华夏大地。从开春到霜降的漫长季节里,全国总有盛开的金色油菜花。油菜花随季节演变,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美丽的风景线:春季伊始,海南和广东的油菜花绽开;紧接着,终年翠绿的华南山间盆地,突然间菜花似锦,鹅黄耀眼;绚烂的花海仿佛金色候鸟,缓缓掠过辽阔原野,跨越一道道纬线,次第染黄了长江南北、秦岭淮河,最后连黄河下游地区也春心荡漾,花枝乱颤。当华北平原上最后一亩冬油菜收割入库,另一场向最北、最西和最高地区的花季正在开放。盛夏七月7月,东北、西北高原和青藏高原绽开的春油菜花,将油菜四季花事推向高潮。尽管油菜花并非花中“名媛”,但在辽阔的原野却显得那么风姿绰约,力盖群芳,堪称自然天成的天然画作。
在青藏高原海拔4200米的曲松地区和北纬50度的黑河地区,也不乏油菜花的金色画卷。那里种植着最早熟油菜品种——门源小油菜和天祝小油菜,从种到收只要50天。盛花季节,“山顶上白雪皑皑,山脚下油菜金黄”,一派壮观奇景。
南方地区,在油菜绽花、角果初孕的暮春初夏季节,一望无际金色斑烂的油菜田铺锦叠翠、晶莹炫目,令人心旷神怡。诗人墨客喜欢把菜花描绘为花中一景:“春时菜花丛开,白天高岭遥望,黄金作埒,碧玉为畴,江波摇动,恍若河洛图中,分布阴阳爻象,海天空阔,极目杳然,更多象外意念。”(高濂《四时幽赏录》)“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苹。”(温庭筠《宿沣曲僧舍》)“积雪初消,和风潜扇,万顷黄金,动连山泽,顿觉桃花净尽菜花开”(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突出了一望无际油菜地的黄艳色彩。
油菜花在微风吹拂下,像海浪一样翻滚,盛放在田野间,灿烂在蓝天下。明清时期观赏油菜花景蔚为盛事。“骚人韵士,携酒赏之”(周文华《汝南圃史》)。乾隆时期苏州人沈复著《浮生六记》,记述欣赏菜花游园活动:“至南园,择柳荫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清嘉录》记述观赏菜花:“每年三月菜花开时,虎邱山下,彩舟画楫,衔尾以游,南园北园,暖风烂漫,一望黄金。”乾隆皇帝赋《菜花》诗赞曰:“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特别强调了“榨新油,资民用”,突出了油菜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小标题)科技让油菜更重要新篇章
现今油菜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油料作物。油菜籽含油40%~50%,还含有24%~32%的粗蛋白,被誉为“绿色油库”。我国是世界油菜种植大国,其他油菜生产国还有加拿大、印度以及法国、德国、波兰、瑞典等。科学家预测,随着高品质油菜品种的培育和榨油工艺的改进,油菜的种植面积还将继续扩大,它在人类生活中将愈来愈重要。
传统的菜籽油品质较差,主要原因是芥酸含量太高,约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0%,不易被人体吸收,而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偏低,只占总量的30%左右,而大豆、花生等植物油均高达70%以上。这使得菜油无论口感、营养都相对逊色。此外,榨油后的菜粕(枯饼)蛋白质含量高达40%,是很好的饲用蛋白,但是因为含有大量的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苷),其水解产物对动物有害,不能直接作为饲料,降低了使用价值。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油菜品种改良,主要目标就是降低芥酸和硫苷含量,培育“双低”油菜品种,提高油酸、亚油酸含量以及油分含量。
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油菜的雄性不育资源,也称为“母油菜”,借助它增强杂交优势以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1964年,加拿大科学家保德•斯蒂芬森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低芥酸油菜品种,将芥酸含量降低到5%。1974年,斯蒂芬森又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品种,解决了菜粕中有毒物质危害的问题。新品种产出的菜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营养价值大大提高。而且菜粕成为优质饲料,增加了油菜的经济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家为培育高产优质油菜品种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1972年在波里马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材料,用它育成了稳定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波里马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傅廷栋用它育成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实现自交不亲和系“三系化”制种;1975年,傅廷栋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审定油菜低芥酸三系杂种华杂2号和低芥酸、低硫苷三系杂种华杂3号、华杂4号等9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比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傅氏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很快被国内外油菜育种界广为利用,使油菜进入杂交育种的新时代。1985~1994年,世界上油菜科学家育成并审定(注册)的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有13个是利用傅氏波里马材料育成的。1991年7月,在加拿大召开的有68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国际油菜大会上,傅廷栋教授被授予油菜科学最高荣誉奖——“杰出科学家”奖章和证书,表彰他“在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及发展国际杂交油菜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殿荣也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奠基者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殿荣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共育成14个油菜品种,获得4项发明专利,9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其中有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油菜除供作油用和饲料,在食品工业中菜籽油可以加工人造奶油、起酥油、色拉油、蛋黄酱和凉拌酱等多种油脂制品。油菜蛋白质中含有比较齐全的各类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堪与大豆蛋白相媲美。菜籽油还可以作为机械工业润滑油、橡胶添加剂、塑料增塑剂、人造高级香料等。特别是利用菜油精炼生物柴油工艺的成熟和应用,为油菜综合利用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发展前景。有歌赞曰:油菜浑身宝,生活离不了。菜苔可供蔬,榨油烹佳肴。加工食品多,饼粕作饲料。花开遍地金,蜜蜂围花绕。新法炼柴油,开发远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