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10:28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演讲

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演讲 摄影/韩连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上午9时,第六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科技活动中心举行,新浪网独家图文直播论坛盛况。

  本届论坛将以权威性、国际性、高端性、开放性、时效性和操作性为标准,引领未来国内科学传播发展的方向,为科学传播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以上图为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演讲。

  以下为实录:

  徐善衍:各位同事好,我原想讲一些有关科技馆建设方面的意见。因为近些年来我比较多的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认真分析各地科技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都无不涉及到科学传播与普及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

  我常想我国科学传播的宏大事业要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该在理论建设上有所突破的时候了。但我相信虽然理论突破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难解的困惑。但是我相信超越各种具体工作,进行上位的或者称为形而上的思考是有益的。所以我在题目中既用绘画之语用写意二字,就是试图对科学传播的本质概述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描述。

  当然我的发言是抛一个砖头,先从一次调研引发的思考讲起。我把我的全部思想写在文字里了,打字是别人给我打的。在这我还操作键盘,第一次做这个事情。我让别人操作吧,以前没有这个习惯。我还是把我原来要讲的话的意思如实的给大家念。

  07年底,我们七八位全国政协委员到广州进行一次调研。我考虑到我们几位老同志是最后一次从事京外的政务活动,所以对调研选题进行了认真的考虑。我出了一个题目大家也接受了,就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适应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所到之处科协组织汇报了落实相关部门在城市农村开展科普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劳动教育部门,介绍全省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2年义务教育的规划。大家很感兴趣。这个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是,全省认真总结了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的经验。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逐步由全国领先到落后于长江三角洲的原因。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广东全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提出了全省要在全国率先实现普及12年义务教育目标。兴办各种职业教育,争取三年时间里实现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和进入职业学校的各占50%。积极支持公私企业结合生产需要对职工进行各种业余培训,并制定了外来打工人员以及农民子女进入学校学习的各种优惠政策等等。

  这使我们大开眼界,对我们来讲,我是很有感触的。使大家形成一个基本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动力。这个事情我觉得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再一句话就是政府的规划政策和全社会的行动,构成了面向广大公众,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最有效的机制。

  联系现实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实现形式。社会是怎么实现对科学技术需求这个问题的?反思当前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似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达到本来意义上的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境界。其中被矮化和窄化了的感觉。科学影响社会的必由之路,不只是目前一些人认识和实施的科普工作。可以说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历史,凡体现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同时引发出新的挑战和负面效果,都是经过科学传播普及实现的。

  因此我认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科学传播普及的事业放到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探索,争取在科学传播普及的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和建树。这是开创我国科学传播普及工作新的局面和重要的前提。我仅就几个问题谈一下想法。我在这里对科普的定义是大谢意,大科普的概念。我考虑到了对我国近几年十年科普工作理论的研究和拓展。也是对刚刚诞生几年的国家科普法的呼应和理解。我想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但是由于发生的内容和形式十分宽泛,几乎无所不在。而实际开展工作的部门和内容十分有限,人们难免要对科普的内涵产生置疑,越来越多的接受了科学传播普及的称谓。这个接受是有道理的。

  我认为这个称谓揭示了开展科普工作的本质特征,也明确了基本的理念和方向。传播普及有其一致性二者也存在着差异。如果人们把科普只理解为科学技术的普及,不去讲传播,就淡化甚至于忽略了科学传播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也使科学技术的普及变成了无源之水。可以说科学传播的概念更广泛,更具有包容性。

  比如洋务运动,还有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科技界的学术交流,一项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展览和介绍,以及各种媒体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内容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科学传播。我们也可以把目前开展的科普工作纳入到传播的范畴。把上述一些科学传播的内容,都称为科学普及,也不够准确和贴切。

  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我讲的,要引进消化吸收,不叫科学传播吗?但是也叫搞科普,不准确,不贴切。科学普及更强调了科学传播的内容、对象以及要达到目的性的程度。比如我国学校九年制,以下的称为普及义务教育。广大工作者对基层进行技术推广,虽然是进行传播,但是不如叫做开展科普活动。

  我们知道,好多人对普及的普字理解不一样的。我说一下,普及是普遍达到及,科普中的科字,并不是普遍适应的知识,而是群众社会的广大层面。我进行通俗教育,也是一种科普,一定说是知识上的普及是对的,是可以的。但我们讲的科学传播的普及,这个普及主要是指社会和公众的层面这个普。那么我讲那个内容怎么看呢?

  面向公众传统的内容有相同的部分。在学校里称为通俗教育,如生存安全,卫生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内容。但普遍的情况又是不同人群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职业环境和生活条件中对需求的科学技术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同特点。

  因此我有一个结论,我们可以说,对一定人群科学传播内容的有限性和面向广大传播的差异性是永恒的。但是我们的认识不能到此止步。如果对这种有限性和差异性的特征进行形而上的思考的话,我们又会认识到对任何人群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内容,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这就是不管你有多大差异,都需要普及。

  不仅包括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也包括传播技术和技能更关注科学技术的实际效用和效果。这就是高度的一致性,这些都是在进行科学传播普及工作中应该把握的。

  我讲的第二个问题。关于科学传播普及的源流与走向。为了深入研究科学传播普及的本质,我们有必要多少追寻一下诸多科学发现的源头以及科技发展的早期状态到底是怎样的。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等等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类科学的理性和智慧是如何相互学习,星火相传的。几乎所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行为,而是科学的创新与交流传播相辅相成的结果。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发现发明与传播普及交织在一起的。我听说有人在科学发展史的长卷中苦苦寻找科普这个词汇,以探索求证科普的起源,我认为这样的工作意义是不大的。因为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和发明,如果不向自身以外更广泛的领域传播和扩散,这样的科技成果失去了它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

  科学传播几乎与科学发现同时发生。按照传播理论的要求,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下五个方面。

  我们对科学传播普及的历史研究,主要应当关注以下不同时期,由谁传播了什么内容,传播的渠道是什么,传播的对象是谁?产生的效果如何?五个方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