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美军猎风小组:驾驶飞机穿越飓风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 07:49  《新知客》
揭秘美军猎风小组:驾驶飞机穿越飓风中心

美军猎风小组

  文/ 高杉

  驾驶特制运输机穿越飓风中心,是美军猎风小组的专利。从陆地上一样能进入风暴中心,但那是被动地等待。从飓风形成的初期,就到飓风的中心去监测,如此玩命地干,收益是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上校特洛伊• 安德森(Troy Anderson)钻进自己的飞机,一架1965 年出厂的WC-130H。看到其他人已经到齐,安德森与飞行员简单核对了状况,“等会儿忙起来,都别说废话。”后面的几个人听了并没什么反应,依旧做自己的事——这是他的套话,每次出任务时都会说。作为美国空军的“ 猎风小组(Hurricane Hunter)”, 第53 气象情报搜集中队,安德森以及他的组员每年都在等新的飓风,届时他们就要执行一项特殊任务——穿越风暴中心,进行近距离监测。

  猎风小组出击

  近10 年来,美国进入了飓风的高发期,而中国也曾经遭遇像“桑美”这样50 年不遇的强台风。飓风的直径通常是400 千米左右,大的能超过1000 千米,动辄涉及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飓风的预报精度却不高,即使是水平较高的美国,对飓风路径的次日预报误差也在100 千米以上。这是因为人们大多是从外部了解飓风,缺乏对内部结构的了解。2005 年“桑美”来的时候,中央气象台启动了一级气象应急预案,从山东到广东的29 个探空站每3 小时就进行一次气球高空探测。在密度上,这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但台风的强度,基本上还是要靠经验判断。预报有误差,结果可能是意料之外的损失。此时就需要猎风小组的出击来补这个缺。

  猎风小组的人都是霍姆斯特德空军基地(Homestead Air Reserve Base) 的精英, 驾驶的WC-130H虽然不是什么特殊型号, 但是在1992 年经过斯坦福大学的专门改造, 堪称侦察机中的战斗机。猎风小组这次的任务目标是“古斯塔夫(Gustav)”。与置身地面雷达站的“清闲之士”们不同,猎风小组必须近距离追击飓风,观测飓风环流结构在接近陆地过程中的变化情形,所得的所有数据,都将传回位于迈阿密的国家飓风中心的超级计算机。通过与风暴中心“亲密接触”而获得的都是一手信息,将使中心的预报精度提高近30%。

  进入猎风小组的“专机”,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局促,被绑在红色的长椅上也不会那么舒服。四周堆放着毫无审美价值的电脑仪器,头顶的天花板似乎还没有完工,裸露着各种电线和管道。仅有的一个卫生间门前只拉了一个绿帘子,更是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只从外观来看,这架飞机完全不像是耗资7200万美元打造的专机。事实上,它的机身由碳纤维材质打造,轻而坚韧,可以承受15 个重力加速度,保证进入飓风之中仍能进退自如。它装有最先进的气压、温度、风速测试系统和通讯设备,能确保测试数据的高度精准,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信息传回中心。

  2008 年8 月27 日( 美国当地时间),星期三,猎风小组开始针对“古斯塔夫”的第一次飞行。雷达定位,飓风正位于北纬19 度,西经74度18 分,暂时还只是个稚嫩的热带风暴,不过照它在加勒比海上胡作非为的势头,距离它发飙的时候已经不会太远!为了节省飞行时间,猎风小组放弃了常用的密西西比州基斯勒(Keesler)空军基地,而是从距离更近,位于佛罗里达州的霍姆斯特德空军基地出发。只需要两个小时,机组就能抵达飓风所在地。

  两个小时似乎过得特别快,转眼间,那个曾经在绿色雷达屏幕上出现的小黄点就变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大家伙,近在眼前。最初,“古斯塔夫”还比较温和,轻微的震动,只让机舱里的一位研究人员的牛奶洒出了几滴。“现在我们要担心的倒不是天上,而是地面。”担任此次导航工作的西德尼• 史密斯(Sidney Smith)少校希望大家不要只顾着看窗外奇异的风景,因为他们此时的飞行高度只有5000 英尺( 约1500米),而他们靠近的牙买加地区,遍布7000 英尺(约2100 米)的高山。通常凸起的地形能够减弱飓风的能量, 使之成为热带风暴, 直至消亡。但是,“古斯塔夫”好像并不甘心就此沉默,它来自于加勒比海暖水海域,如今正朝着温暖的海湾进发。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完全爆发,后劲十足!就在这思量之间,猎风小组的飞机已经一头扎进了暴风圈,并穿了出来,也就不到3分钟。飞机上的仪器也同时飞速地运转。但这还不够,想要判断“古斯塔夫”究竟会变成怎样的恶魔,他们还需要第二次、第三次地穿越飓风。

  “我想我们需要再来一次,离飓风中心更近一点。”飞机上的贵宾之一,气象专家布赖恩• 施罗德(Brian Schroeder)少校发话了。“伙计们,左转40,用最大劲抽一鞭子!”此时雷达上出现了一大片绿色,雨就要来了。“记录下这个时间!”负责飞机气象研究的指挥官瓦莱丽• 亨得利(Valerie Hendry)上校下达了命令。与此同时,另一位气象专家托比• 贝克(Tobi Baker)上尉正位于机舱尾部,透过窗户密切注视着海面的情况。

  当仪器显示风向开始变化、减弱,研究人员明白,他们已经到达了飓风的中心。本次任务的技术负责人立即将一个包裹从机舱中“扔”出,各种测试仪器漫天飞舞。他可不是被风吹坏了脑袋。这些被称做“下投式探空仪”的玩意儿,就是要被抛到风中,才能完成使命。果然几分钟后,探测仪的测量数据传回到飞机上,包括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等一系列珍贵的资料。此时他们的任务圆满结束,开始返航。不过机舱里面的几个人并不觉得轻松。因为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古斯塔夫”并没有减弱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壮大。此刻,同时拿到这些资料的国家飓风中心的研究人员,也开始部署下一步行动:确定“古斯塔夫”的动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