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访2008年日全食最佳观测地(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4日 19:24  《中国国家天文》杂志4月号

  有人说:没有到过大西北,你就感觉不到祖国疆域的幅员辽阔。与南方精雕细琢的婉约和秀丽相比,西北给人的是一种阳刚之气的粗犷和辽阔。2008年,就有一个让你领略西北风情的好机会。8月1日,日全食带将横跨中国西北部,而哈密、嘉峪关和酒泉地区则是较为理想的观测地点。相信此次西北日全食观测之旅,定会令人难忘!

  2008年8月1日,日全食带将经过阿尔泰山进入中国境内,横扫西北部地区。由于日全食在某一地区持续时间很短,所以,良好的观测条件极其重要。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太阳高度等各种因素,新疆的哈密、甘肃的嘉峪关和酒泉地区可以作为此次日全食观测较为理想的候选地点。

  旅行者的绿洲——哈密

探访2008年日全食最佳观测地(组图)

哈密东天山风光

  从吐鲁番向东直到甘肃武威,一路下来全是绵延不绝的沙漠戈壁,而哈密却是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古代,当旅行者们穿过死寂且干竭的沙漠,走到这里,眼前一片开阔,迎接他们的是哈密的瓜和吐鲁番的葡萄,其心情可想而知。如今,行者留下的足迹已被风沙掩埋,惟有这片绿洲依旧是旅者的港湾。

  哈密,古称昆莫,曾为乌孙王府所在地。东汉时称伊吾卢;北魏置伊吾郡;隋设伊吾郡和柔远镇;唐置西伊州,后改称伊州,称哈密力,隶属甘肃省。明永乐年间,设哈密卫。乾隆二十四年设哈密厅,光绪十年升为直隶厅。民国二年改厅为县。

  哈密在维吾尔语为“大门”的意思。远在两千年前,这里就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旅”的要塞,是新疆通往内地的“东大门”。哈密是一片物产资源丰富的宝地,除丰富的各种矿藏和驰名中外的巴里坤马外,还有因之出名的哈密瓜。据说,清朝的皇帝喜欢吃这里盛产的一种甜瓜,便问随从瓜的名字,随从只知道是哈密王进贡的,索性就叫哈密瓜,这便是哈密瓜名的由来。哈密瓜的生长需要午热夜凉的沙质土壤,而哈密的戈壁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有黄土和天山雪水,就能长出香甜可口的哈密瓜。

  从哈密市往北,翻过东天山的喀尔里克山峰,便来到草原小城巴里坤,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极尽描绘的令人陶醉的天山风光,登高望远,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展露无遗。巴里坤坐落在喀尔里克山脚下,这里是新疆保存汉族口头和实物文化最完整的地方。县城人口极少,几条街,几栋楼房几乎就是巴里坤的全部。从这里向西到伊吾县的途中,便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草原上能看到许多羊群,甚至还能看到野骆驼,颇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气势。与巴里坤一样,伊吾县的人口密度也较小,但也是干净宁静,空气清透,能见度和视野极佳。巴里坤草原附近的这两处明珠小城,不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提供了本次日食带中最好的天气情况,被推崇为此次观测日全食的最佳地点。

  从理论上讲,在巴里坤县城以及附近的草原上都可以观测到日全食,只是时间约为1分钟,但这对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了。更靠近日食带中心的三塘湖乡离巴里坤县城88千米,有柏油路可以到达,那里观测日食的开阔地位于距离乡政府以南约3千米~4千米的下湖村以西。

  其实,无论是巴里坤还是伊吾,整个哈密的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浓郁,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星罗棋布,闻名遐迩。雄伟的天山将哈密分割出山南、山北两个迥然不同的气温带,山北为巴里坤草原和伊吾河谷,山南就是哈密绿洲,常有“十里不同天,一日游四季”和“新疆风光缩影”之说。天山脚下的哈密境内,雪峰绵绵、林海苍苍,天山东部在此陡然消失,鬼斧神工般又造就出许多奇特的地貌景观。

  巴里坤湖 位于哈密西北的巴里坤县,是一个高原湖泊。四周山峦起伏,湖水被一道砂石滩分割成南北两部,水丰草美,碧波荡漾,堪称新疆东部第一湖。湖水由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古称蒲类海、婆系海,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山魔想要破坏这片湖泊,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得知后便齐心协力对付魔头。搏斗过程中,姑娘被压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萨克青年则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为后人换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后来人们就将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

  怪石山 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千米外小夹山的最东端。满山小石窟,形态各异,有圆形、方形,有的像佛龛,有的像蜂窝。石窟不深,窟壁平滑,像是人工打磨出来的。石窟与石窟相连,每当暴雨季节,水从山顶流下,就能形成无数个小的水帘洞,景致不禁令人叫绝。巴里坤的老人说,女娲补天后曾来到蒲类海歇息梳妆,为周围湖光山色景致所吸引,走时忘了带走补天仅剩的五彩石和梳妆镜,这就形成了今日的怪石山和山下的镜儿泉。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地质作用而产生的,地壳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天山断裂上升,巴里坤湖区断裂下陷,最深处的西部洼地积水形成巴里坤湖,上升的断层面形成小夹山。因为这里又是巴里坤盆地风力最大的风口区,强大的西北风和东北风相遇造成旋转风便是形成石窟的关键。

  白石头 位于哈密地区东部,在天山主峰喀尔里克雪山北,是一处天然的草原牧场和原始森林。古时,这里曾是伊吾军马场所在地。碧绿的草场和茂密的松林间,独卧一块如牛般大小的白色巨石,白石头因而得名,据称是由一名美丽的哈萨克姑娘变成。周围的雪山、流水、森林、草地、繁花交织融汇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时晴时雨、朝阳暮月,四季景色变化无穷,清幽宜人。

  回王陵 又称哈密王墓,哈密王墓建于1840年前后,埋葬着七世哈密王伯锡尔、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等40人。陵墓以阿拉伯风格为主,还带有新疆本地和满清时代建筑风格。陵墓外的艾提尕清真寺是哈密地区最大的清真寺,经文彩饰的四壁,彩绘的顶棚,雕花的撑柱,均是一绝。

  艾斯克霞尔古城堡 艾斯克霞尔系维语“破旧的古城”之意。古堡位于五堡西南的东魔鬼城中,背依雅丹地貌的徒壁土岩而建。远望观之,城堡与雅丹地貌融为一体,无法区分。整个城堡坐南面北,是上下两层的土坯建筑。十几米外分布着许多古墓葬,砾石地面上撒满了大量陶片,陶质有粗细砂红陶,彩陶纹饰有横、竖及三角纹等,1998年、1999年被盗墓多次,干尸被弃之地面。因为环境干热,古河床中找不到半滴水。据推测,古堡自青铜时代至汉唐明清都在使用。但,这些至今仍是个谜,有待专家学者和考古爱好者去研究。

  悠久的历史、游牧的民族,能歌善舞的人,便形成哈密独特的人文文化。例如伊州大曲、十二木卡姆阿肯弹唱等这些极具异域风情的歌曲舞蹈,在草原上传唱的同时,也为哈密增添一丝神秘瑰丽的民族特色。

  哈密十二木卡姆 是伊州大曲的继承和发展。伊州乐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民间音乐成分而发展为今日的哈密木卡姆的。哈密十二木卡姆被认为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原来的躯干”之一。哈密木卡姆是由散序曲、歌曲(歌舞曲)两部分组成。哈密木卡姆民间音乐成分较多,尤其是山区木卡姆,是更富有民间风味的民歌,仅由民间歌曲组成,没有专门器乐演奏的间奏曲。

  而在伊吾县,则流行着另外一部木卡姆,即伊吾木卡姆。它是哈密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传说故事,这是能歌善舞的库尔班乌斯达被发配到现在伊吾附近的淖毛湖时,在过着非人生活的同时,以歌为乐,将悲愤、忧伤、憧憬与希望,用歌声表达出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仅发展了哈密木卡姆的粗犷、豪迈的曲调,还揉进了悲愤、忧伤的唱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后来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增减与充实,形成了另外一套大曲—伊吾木卡姆。

  麦西来甫 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集会,根据季节和环境表现出多种形式,例如“青苗麦西来甫”、“卡尔麦西来甫”、“巴拉瓦提麦西来甫”、“米丽斯麦西来甫”等。青苗麦西来甫是由发起者将一些麦种分种在两只花瓷碗里,待长出幼苗后,邀请本村的人来参加麦西来甫聚会。当聚会开始后,先敲响明快的手鼓,由一名民间艾捷克手演奏一段优美动听的木卡姆乐曲,引出或一男或一女,或是二人合唱散板序曲,引导全场歌舞进入高潮,这时东道主双手托着置有两个瓷碗青翠碧绿麦苗的盘子,在自己尊敬的人面前边舞边唱。

  阿肯弹唱 在哈萨克族聚居的巴里坤草原和哈密市西山山区等地,每到盛夏季节,都要举行传统的文艺盛会——阿肯弹唱。“阿肯”是哈萨克族对优秀歌手的称谓,意为游唱诗人。阿肯的弹唱,形式简单自由,只一匹马和一把自制的冬布拉。阿肯伴随冬布拉的琴声,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边弹边唱。走遍天下,唱遍天下。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哈密地处敦煌与吐鲁番之间,古老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由敦煌穿越戈壁沙漠,哈密便是必经的驿站,这里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碰撞交汇的地方;这里又是惟一横跨天山的地方,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魅力可以在这里找到;而安详了几千年的古城、古墓、古堡、古碑、古岩画、古烽燧等古迹又令此处人文风光璀璨异常;这里又聚集了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13个民族,更是平添万种风情。难怪有人将哈密喻为新疆的盆景,无论从地貌、气候还是人文,都浓缩了最具代表性新疆特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