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威胁会存在很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 12:25  人民网

  堰塞湖的威胁会存在很久

  5月14日,我们曾用8米分辨率的多光谱制作了北川县多处大型滑坡的假彩色影像图,发现有的地方是半个山体都滑落下来,把村庄全部盖到下面。这些滑坡群还在湔河形成了天然堆石大坝,堵成一个7公里长的大湖。5月16日,我们把新的遥感图像与5月14日相同空间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对比变化分析,发现唐家山一带滑坡形成的堰塞湖面积扩大,比如前一天还能看到漩坪乡的房屋,第二天就已经完全被淹没。

  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卫星遥感数据每天都在更新,5月16日还利用卫星遥感划出了北川县湔江沿岸的大型滑坡分布点,以中间的曲山镇向东西两边延伸,向东经过茅坝、沙坝到马滚岩,向西经过唐家山、杨柳铺到漩坪和浪头上,沿途数十段大型滑坡,造成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总数达到21个。我们觉得其中一些堰塞湖存在的威胁比较大,比如在青川县红光乡境内,大面积山体滑坡造成青竹江水堵塞形成围湖,容水量达到1000多万立方米。这些山体垮塌形成的堤坝土质本来就松软,如果遇到暴雨,水位抬升,很可能决堤,一旦决堤,会形成40公里长的河道,河床水位抬高5米,下游乡镇灾民安置点不堪设想。

  不过对于险情较大的堰塞湖,在抗震救灾期间,救援部队已经采取自然溢出、人工疏导、分级消能的方法,排除了不少险情。水利方面的专家也在时刻关注这些堰塞湖的动态,尽管有些专家认为这些堰塞湖可能会稳定下来,形成新的生态平衡,但是这些悬在人们头顶的“水库”,终究是很大的威胁,大坝是滑坡的山石形成的,遇到大雨,随时都会有渗漏垮塌的危险。

  县城无处可建

  从卫星遥感图上可以看到,北川县老县城受损极为严重,经过这次地震,北川县老县城估计要搬迁。但是因地质条件所致,在北川境内重新选择地方建县城很难。

  北川县是历史上的古县,有1000多年历史,在1951年之前县城设立在禹里羌族乡,那个地方正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山里,所以1951年后他们把县城搬迁到了如今的曲山镇。没想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地质专家到北川勘察,发现北川县城正好处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中心,而且周边都是易滑的滑坡体,平时有小地震或者暴雨都会滑坡。经过这次地震,周边的山体已经彻底四分五裂,没有完整的地方了。县城要搬迁,只能往关外靠,进入邻近的安县县城的地盘。

  目前,北川县临时办事机构已经在安县设立。这样的话,就不会牵涉到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协调了。但是重建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等候重建期间,这里的群众恐怕在以后的数月里都将与帐篷为伍。

  卫星遥感继续监测

  地震之后,还有一些问题会随时冒出来。这次地震造成了不少地方地下管路破裂,但在卫星遥感图像上看不出来,我们就利用供水供电等生活基础设施管网图,把各种生命线工程调查出来,再结合遥感图像发现的建筑物损毁情况,逐步把停水停电的地方标注出来。生命线工程是遥感地震评灾重要的指标,我们还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图像,不断监测包括水塔、电视塔、煤气罐、通信塔等在内的构筑物有没有严重损坏和倒塌,及时提供判断分析。

  我们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监测,最终评价的是地震灾害的地震烈度。前面我们利用遥感卫星图像列出的房屋损坏数据,也正是地震评灾时依据的标准之一。

  因为在地震抗灾中救人是第一位的,所以制定标准时,首先要考虑与人息息相关的,比如房屋建筑结构的倒塌百分比。这些房屋建筑包括单体建筑和建筑群,并且根据房屋的结构分为四类:老旧民房,多层砖混结构民房,工业、商业、学校和市政建设用房,7层以上高层。这些房屋都有一定的抗震指标,我们可以根据倒塌规律,确定地震烈度究竟有多高。

  通过卫星遥感我们也确定了这次汶川地震对“生命线”工程造成了严重破坏,除了飞机场之外,部分路段的铁路、桥梁及大部分公路交通损毁严重。此外,地震的场地破坏如地震断裂、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喷水冒沙、地陷等这类由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是我们地震评灾依据的第四类标准。

  还有水库险情、堰塞湖状况以及火灾和化工厂泄漏等次生灾害,也是遥感地震评灾中最基本的灾害调查。

  通过我们的监测认为,次生灾害的影响在今后一段时间估计还会继续。这次地震还引发了几家化工厂的化工原料泄漏,这属于次生灾害,后来媒体也报道了,什邡、德阳这些地方至少有4家化工厂的硫酸和液氨泄漏过,都被及时处理了。不过震后出现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也可能随时会冒出来。

  当然,地震带来的灾害是可以积极预防的,但是灾区民众心理上的威胁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地震的巨大破坏性,给灾区的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恐惧和惊吓,失去亲人的悲恸又会在心理上留下很深的阴影,在家园重建过程中,帮助这些特殊人群抚平心理上的创伤并开始正常的生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六月号特刊——“捕获地震专辑”。该专辑聚集中国4000多最优秀的地学专家和30多家研究机构群体,权威解释地震灾害的自然规律、全面剖析“汶川地震”的形成机理、总结反思防震救灾中的得与失……,同时利用最新的卫星和雷达监测影像反映地震的全过程,用GIS数据模拟预估受灾地域及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 希望“捕获地震专辑”的刊行起到启智国民、安抚群众,澄清流言、以正视听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相关阅读: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六月内容精选

  中国国家地理与新浪房产解读中国地震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灾后重建:老县城受损严重无处可建
·堰塞湖威胁会存在很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