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钟对减少地震损失有多大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7日 11:35  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刘莉

  “10秒钟对减少地震损失有多大作用?”两天来,国内不少网站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讨论。讨论源于两天前日本发生的地震。

  当地时间14日8时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吸引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其高震级,更因为日本气象厅在主震到来10秒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了预警。“这是将地震学知识用于防灾减灾的成功案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如此评价。他建议我国也应学习日本的地震预警体系和制度,同时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用好这几秒钟“最后的逃生机会”。

  地震波分P波(纵波)和S波(横波),其中横波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但在地壳中传播速度较慢。震动较小的P波速度约每秒7公里,震动较大的S波速度为每秒4公里。因此,监测到P波的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后,收到预警的人能有数秒时间提前做出反应。“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靠的就是这个‘时间差’,在破坏力大的横波到来前几秒至几十秒推测出震源、震级和烈度,并向相关机构发出警报。”高建国说。

  他认为,面对这个并不复杂的地震知识,日本的可贵之处在于“在这10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上大做文章,”建立起高效的体系和制度,能把主震到来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给公众。“地震监测部门得到消息后,可以直接连接到电视台,这种制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0秒钟可以跑下楼”、“10秒钟至少可以关掉煤气,躲进厕所”……网上的讨论提供了很多对于震前10秒的想象。日本对这短暂的‘时间差’也关注已久。据了解,在去年7月16日日本新泻县中越海域发生的地震中,日本气象厅就将地震警报发送到铁路和建筑部门,这些部门分别紧急停运列车,中止起重机作业等,基本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地震预警系统初见成效。因此日本从去年10月开始将地震预警系统的服务对象扩大到普通居民。

  如果这10秒预警出现在我国的汶川地震前,损失会减少多少?网上也有一些看起来并不乐观的留言。除了建筑的抗震级别需要加强外,高建国认为要利用好这段预警时间,“我国公众的防灾意识也有待提高。”

  日本是一个频频遭受地震侵袭的岛国,多次破坏性极大的地震,让日本把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国家不定期发布地震预测报告;民众参与一年一度的防灾训练与地震演习;建筑普遍提高抗震基准、年年进行抗震体检;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引导箭头,告诉人们避难所在哪里……

  在我国却很少有人参加过防灾演练,对于地震来临时如何躲避的知识也大多是偶尔看到或听到一些片段,缺乏完整的学习和演练。这次汶川地震中,个别因为平常有防灾训练而逃生的案例,也告诉人们防灾意识的价值。“只有公众的防灾意识加强了,少一些不知所措的发愣时间,及时采取躲避措施,10秒钟的逃生机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高建国说。(本报北京6月16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