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山地所专家:地震次生灾害十年才能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 13:12  南方都市报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称山地所)向四川省政府请示赴灾区调查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同时向四川省政府救灾办公室建议:启用飞机对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监测,随时准备对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堰塞湖进行爆破。

  两天后,山地所向中科院和四川省提出了《北川县震后遥感解释及滑坡堵江分析报告》。第二天,6位专家飞赴北京,参加科技部的会议,商讨治理次生地质灾害的对策。

  16日,成都地调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室主任郑万模等专家从成都出发,在绕过雅安、泸定、丹巴、马尔康,一路艰险于三天后赶到茂县。“一路上经过了多处滑坡地区,道路非常难走。”在茂县,郑万模等专家察看了4处泥石流沟。“一旦发生泥石流,茂县县城将被毁掉一半。”

  “这个地区本来就是地质脆弱、危险地区。”山地所博导、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滑坡专委会主任乔建平认为,像郑万模见到的滑坡、泥石流地带,在茂县至映秀一带有超过两亿立方米的危险区域。“我判断四川省内地震影响区域可能有2万-3万处危险区域,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都江堰-汶川的公路两侧已经是密密麻麻了。”在以往的记录中,造成灾害的泥石流沟已达501条。

  山地所派往震区的专家在经过考察后,形成了一份考察报告。该报告认为,据不完全统计,地震诱发了千余处大型滑坡崩塌,阻碍了交通、砸毁车辆、掩埋城镇和村庄、阻断河流等。

  更危险的雨季即将到来

  21日,郑万模等地调专家前往1933年大地震形成的叠溪海子进行了考察。“我们担心海子下泻影响到茂县县城安全。”他们在那里看到有一些崩塌,但还算完好,暂不会构成危险。

  但是,雨季即将来临,这是乔建平最为担心的。“当年叠溪海子就是在震后45天,降水量增大,突然形成百多米高的水龙下冲到都江堰。”他对此不无忧心。

  乔建平担心的是滑坡、山体崩塌堵塞水道形成的堰塞湖。“22日公布了34个堰塞湖,一个湖就是一次滑坡的结果。”他的办公室里放了许多张1:35万的汶川大地震震中区域地图,每一天都要更新一张,上面的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标注的红点一天天增加着。

  山地所的专家正在对多处堰塞湖进行评价分析,每天都有人跟踪。5月21日,山地所做出一份报告,对当时已经发现的24个堰塞湖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至少有6个湖处于高度危险的状态。

  该报告认为,处于危险状态的堰塞湖是具有中等流域面积(300-5000平方公里)的滑坡堆积体,河流流域面积较大,但目前水量并不大。6个高危险的堰塞湖分别是北川县境内的唐家山、苦竹坝、新街村、白果村、县城下游2.5公里处共5个,还有青川县境内靠近前进乡的一个。

  17日,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的堰塞湖已经溢流。16日,山地所通过遥感影像与震前影像对比,发现茂县凤仪镇以北4公里处和6公里处出现异常,类似山体滑移堵塞岷江。

  山地所认为,北川县城11.5公里处漩坪和唐家山两个堰塞湖是最危险的灾害点,溃坝后将直接冲毁下游几个堰塞湖,应准备人工爆破。

  随着堰塞湖数量的增加,处于高危险状态的湖也在增加中。“如果在一场暴雨后,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连续几次洪水就可能超出堰塞湖的库容,发生漫坝溃决,需要尽早采取监控和排险措施。”乔建平担心,一旦雨季到来,不但会使堰塞湖处于高危状态,也将使地震造成的脆弱地段形成滑坡和泥石流。

  山地所的考察报告也分析了雨季到来后可能发生的次生地质灾害。“由于地震荷载的多次往复作用,部分山体后缘出现裂缝。这些不稳定边坡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失稳,形成更多的滑坡崩塌。”同时,泥石流也将因雨季的到来而频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成都山地所专家:地震次生灾害十年才能停
·成都山地所专家:地震次生灾害十年才能停(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