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解读汶川震灾:预测地震依然是世界难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9日 09:26 新京报
专家解读汶川地震地质运动与震级度量;预测地震依然是世界性难题 5月12日14点28分04.1秒,灾难降临。北纬30.95度,东经103.40度,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大地的力量开始肆虐。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人员伤亡。 地震,又一次在中国的大地上撕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人们难免要问,为什么我们依然无法制服这股暴虐的力量呢? 事实上,预测地震依然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们但不得不承认,人类对地震之源———大地深处的那些秘密所知甚少。至今人类探地的最深点,不过12千米深,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个鸡蛋,那么蛋壳都还没被钻破呢。 1 工作 以防震监测为主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不少网民将指责的矛头对准了中国的地震学家们。很多人简单地将地震台等同于“气象台”,将地震工作看成是关于大地的“天气预报”。在大家的想象之中,地震工作者应该时时监测着地震仪,像气象工作者一样对云图数据进行分析,精确预报未来几天内可能发生的地震。 然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孙安辉研究员却表示地震工作者的工作与这些想象完全不同。地震带分布情况的分析、地震特点的研究、地震发生原因的研究,都在地震工作者日常工作范围内。 目前地震工作者主要是依据各种地震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分析,统计各地地震情况的样本,类似修正地震带分布情况,“地震带上,我们就会加强地震的监测工作。”同时还有把观测到的现象、不正常的现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能对地震成因、发生的所谓预兆作出更好的了解。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中国地震局迅速公布了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震中位置、发生时间、震级……这正是依赖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00多个测震台站提供的地震波数据。而这一切为随后而来的救援活动赢得了时间。同时,地震工作者也为各个城市的新建建筑制定了抗震标准。 目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志强已随地震局其他工作人员抵达此次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绵阳,就地展开了地震监测工作。对他们来说,震后的监测工作也是地震研究的重要部分。“现在我们主要是在绵阳布置流动的地震仪,以便监测余震。”这里的监测效果会更好,也能更及时地获得余震数据,并为未来的地震预报提供经验。 2 起因 龙门山地震带释放能量 有关地震的古代记载也相当丰富。“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有古代中国人对地震现象的最早描述。 其实,地震是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以地震波形式在岩石圈中迅速释放和传播能量的地球物理现象。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有规律性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地震强烈震动区会出现地表变形、地面开裂;不稳定的斜坡发生滑坡、崩塌;不稳定的岩溶发育区和采空区发生地面塌陷;饱和砂土区发生砂土液化、喷砂冒水,软土区发生软土震陷等。 “地震易发地带主要处于板块断裂带上。”孙安辉指出。我国有6大亚板块断裂带,主要为青藏高原、华南地区、华北地区3块。 四川省汶川县就在一片地震活跃地区之内。它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该地震带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更具体点说,汶川县又处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1933年里氏7.5级的松潘大地震发生,岷江甚至被截断而形成“叠溪海子”这一自然奇观。 而此次汶川地震很可能是龙门山地区应力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破裂而导致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边千韬还指出,汶川所在之地存在着一个“低速带”。这个低速带可能与此次地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研究人员曾对天山地震区活动区进行过研究,发现地壳内地震大都发生在上地壳低速带与下地壳高速区之间的梯度带附近。 3 冲击 不同震波各自摇晃 从汶川传回的信息显示,邻近震中之处,几乎所有房屋全都倒塌了。而在离震中有一定距离的地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切,事实上都是地震波在作祟。 地震波是指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一般来说,按传播方式的不同,地震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而纵波和横波合称体波。 其中,纵波(P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每秒5.5千米至7千米,最先到达震中,“P波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孙安辉指出。 而横波是剪切波(S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2千米—4.0千米,第二个到达震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因此这种波的破坏性较强。”相比之下,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远离震源的地方这两种波动就分开。通常,纵波先传到地面,横波次之。 除了纵波和横波外,还有第三种地震波,那就是面波。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这种面波可能会引起人眩晕的感觉。孙安辉推测说,这可能是汶川地震的面波向外传递时产生的效应。 “不过,面波的发育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地震的震级达到一定程度,能量很大时,才能发育出面波。 这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比体波慢,因此往往比体波晚到,但振幅往往很大,振动周期较长。面波的速度随周期而异,研究者用群速度和相速度来衡量它的传播速度,而不是单一的速度值。它的速度比体波中的横波慢,所以在地震图上面波往往在横波后面。 而此次汶川地震属于大型板块断层活动。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能量从青藏高原向内陆释放。由于聚集的巨大能量,突然间释放,能量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进行挤压,地层破裂尺度较大。同时,由于此次地震的震源距离地表只有10千米,属于浅源地震,破坏性较大,并使地震波由体波发育成了面波,进而导致其他地区都有震感。 根据全球地震网络(GSN)部分台网对此次汶川地震震波的监测,研究人员分析指出,此次地震的纵波和横波大概推进了1万千米左右,而面波则在近1小时内推进了将近1.8万千米———几乎传到了地球那一头的南美洲。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