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科普读物:繁多时代的稀缺物种(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08:49  深圳商报

  科普类期刊:在迷茫中寻找出路

  人们对科普知识的追求和国内科普图书的短缺,正好给科普类期刊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舞台。科普期刊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鼎盛期,逐渐低迷,而现在在新一轮的改版和嫁接热潮中,科普期刊再次闪亮登场。一种是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代表的老牌杂志改头换面,成功升级,在圈内目前有十万左右的发行量,但与欧美国家科普读物动辄上百万发行量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另一种是以《新发现》为代表的嫁接品种,他们主要内容引进国外最优秀的科普期刊。它们不仅在内容上紧跟最新的科技发展潮流,而且在制作和样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跳出了科普类杂志低端化的老路,以优质的纸张和清晰的图片,与时尚类杂志相媲美。成为科普新贵,《新发现》虽然在时间上并不领先,但作为“欧洲科学人文杂志第一品牌”在读者中口碑不错。

  主编严锋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认为科普杂志虽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科学不是这个时代的热门话题,这是个浮躁的时代,不流行可以让人沉潜下来的文化。而且从国内的科普杂志来看,他觉得种类和数量都太少了,同行间的竞争远没有展开。

  说到组稿中遇到的困难,他也认为,国外科学家自己写深入浅出的科普作品,可以写得很生动,中国也有很好的科学家,但是一来他们习惯写严肃高深的科学论文,不习惯写普及生动的科普文章,二来是不愿意写,公众服务意识差,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自己忙课题,没有时间写。而国内的科普作家与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形不成良性互动。

  说到精美杂志带来的相对不菲的价格,严锋认为,这并不是妨碍科普杂志发行的主要因素,相反精美高端是杂志未来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使然。他认为,在阅读快餐化的背景下,科学杂志这种需要精读、细读、一读再读的杂志应该做出图书的感觉,承担起图书的使命。长期相伴,反复阅读,让人沉潜下来,与快餐式阅读一次化消费的杂志拉开距离。

  《新发现》扩张的途径比较传统,靠的是读者之间的口口相传,现在这本科普杂志拥有两到三万的发行量。严锋设想,在内容跟得上的条件下,如果有轰炸式的宣传,杂志的发行量应该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在目前的条件和国情下,对自己刊物的发行量,严锋坦称:从来没有期待爆发式的增长。

  的确,在一个倡导科学文明和发展的社会中,科普读物的普及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和价值。它对一个民族和社会培育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个世纪初寻找强国良方的有识之士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而在本世纪初,来了一个绝妙的轮回:请了一个世纪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现在依然是客人一般,还需要一请再请。而当初打倒的孔家店如今却成了座上客,风靡大江南北。

  在席卷全国的一轮又一轮的“国学热”中,达娃·索贝尔的到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科普事件,但也许对我们是一个善意的提醒:科普的路还长,同志仍需努力。

[上一页] [1] [2]

本文导航:
·科普读物:繁多时代的稀缺物种
·科普读物:繁多时代的稀缺物种(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