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京城居民腾退名古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14:44  北京科技报

  大跃进时代,戏楼里开过千人食堂,之后当过工厂库房。如今已经进行了腾退和修缮,成为人们找寻安徽会馆的标志性建筑。

  □文/本报记者 魏刚

  □摄影/本报记者 曲立岩

  一大早,王大爷就和他的小狗准时走出了安徽会馆的家门,在和老邻居的寒暄中开始了新的一天。在他看来,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几十年了,只要安徽会馆存在,就会一直继续下去。

  但最近的一件事,却让王大爷更加珍惜在这里生活的日子。2月19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出第三批《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20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责令限期一年整改,名单中就有安徽会馆。而这也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王大爷和邻居们也许就要搬离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作为安徽会馆的老住户,在王大爷的眼中,位于宣武区琉璃厂西街后孙公园胡同的这座中式院落很了不起。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达官名士、富商巨贾纷纷进京,兴建会馆,作为人情联络、吃住议事及看戏娱乐的场所。

  晚清时期,李鸿章主政多年,安徽人以军功和乡谊得富贵者甚众。1866年,当时在北京的安徽籍达官贵人吴桂廷等75人联名倡议,为联系同乡友谊希望设立安徽会馆。倡议得到了湖广总督李鸿章的重视,并由李鸿章及其哥哥李瀚章带头,联合淮军将领及安徽籍的官绅154人捐银33350两,大兴土木。

  1871年,耗资2.8万两白银的安徽会馆终于完工,建房219间半,占地9000平方米。当时的安徽会馆,建筑雕梁画栋、高阁飞檐,被誉为“京师之冠”,不但成为北京和安徽名流交往聚议、欢歌宴饮之处,而且还与晚清的一些著名事件被一同载入史册。1895年,康、梁变法在北京创办的《万国公报》就设在安徽会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改革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也设于此。清朝末年,清朝政府还曾在安徽会馆宴请朝鲜使臣。

  王大爷当年搬到这里时,曾在会馆的戏楼里住过一段时间。据了解,安徽会馆戏楼是北京目前仅存的四座民间戏楼之一。大跃进时代,戏楼里开过千人食堂,之后当过工厂库房。如今已经进行了腾退和修缮,成为人们找寻安徽会馆的标志性建筑。

  但是尽管如此,当走进安徽会馆的大院时,眼前竹竿上晾晒的被子,角落里的煤气罐,以及地上的菜叶和被参差不齐、高低错落的简易房挤得只剩下不到1米宽的小路,却怎么也无法让人将这座院落与院墙上悬挂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识联系在一起。2005年,宣武区曾经为安徽会馆的居民进行了“一户一表”的电表改造,将挂在房檐窗棂上的老旧电线全部更换成大容量的暗线,消除了部分火灾隐患。

  可这里仍然存在避雷设施不完善、消防设施不健全、居民私搭乱建、生活用火用电不规范等安全隐患。北京市文物局安全督查处的处长郝东晨对记者表示,消除火险隐患是文物单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煤气罐出现问题,后果都不堪设想。

  王大爷现在住在会馆前院会客厅的西边,会客厅已被居民隔成几间房子,大厅前面还额外搭出几间小屋。原先,会馆还有个后花园,但眼下已找不到任何痕迹,只有墙上可以看到两处圆形的图案。王大爷告诉记者,这就是以前通向戏台的月亮门,圆形的是门框,但门早就被堵死了。目前会馆里住着150多户,人口的增多,让各家都在屋外建了小房,整个院子被挤得满满当当的。

  虽然安徽会馆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成为王大爷以及众多邻里的栖身之所,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章尚正认为,尽管安徽会馆的原有功能已经弱化,但它依然是徽文化珍贵的实物见证,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恢复原貌及原有功能。

  在宣武区的招商引资会上,不少徽商都希望能够获得安徽会馆的产权,并进行修善,但我国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归国家所有。与此同时,修缮工作不但要腾退其中的150多家住户,还要打通附近道路,而这些费用也让许多投资商望而却步。

  与安徽会馆境遇相似的还有著名的僧王府。从京城的南锣鼓巷南口,踏着青石板路向北走,不一会儿就到了炒豆胡同。参天的古槐掩映着道路两边古朴的四合院,在77号院子门旁的牌子,你会找到“僧王府”的字样。这里曾是晚清著名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府邸,他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抵御英法联军的进攻,后来还主持镇压山东、湖北等地的捻军农民起义,最后战死于山东曹州。

  原先的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落。随着僧格林沁的战死,他的家族也开始走向衰落,这一片庞大的房产逐渐被僧王的子孙们拆建、变卖。新中国成立后,僧王府的中部院落被朱熹的二十四代孙朱文钧买下,后来作为民居和一些机关用地。由于这片院落历史久远,居住情况复杂,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修缮和保护。

  如今,这里虽然也挂着“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门牌,但门上的朱漆早已经剥落、褪色,电线横七竖八的在头顶缠绕,门内摆放着自行车和散落的锅碗瓢盆。今天,只有门前依稀可辨的上马石,还能让人们想象到这位蒙古王府的昔日威严。而在上世纪70年代架设的电气线路,已经严重老化,随时都可能因为短路而引发火灾。

  与安徽会馆不同的是,阻碍僧王府修缮的最大问题是产权纠纷。宣武区文化委文物科马科长告诉记者,僧王府现在的产权单位是国家安监总局,而使用单位是北京豆制食品工业公司,这里住着110户人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既涉及产权纠纷,又牵扯补偿标准,还关系着单位隶属的复杂问题,因此协调很困难,解决难度非常大。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京城居民腾退名古建
·京城居民腾退名古建(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