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现代验尸法让死者安心长眠(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09:42 科技日报
-新闻缘起 “验尸”,是指对死者遗体进行解剖化验以查明死因的一种医学手段。但由于会“破坏”尸体,很多思想保守的人或宗教人士都极力反对这种“不留全尸”的做法。现在有了好消息,据香港《大公报》1月18日报道,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的研究人员首创一种微创尸检法,令遗体伤口大大缩小,让死者家人更容易接受。同时,正在发展的现代尸检技术还有“虚拟解剖”等,它们的出现必将改变传统尸检的尴尬处境。 在传统尸检中,法医需要用解剖刀切开死者的胸、腹部并取出器官样本化验,“不想让家人(死者)再受刀割之苦。”这是在验尸被拒时经常听到的话。在一些宗教人士看来,尸检是“亵渎灵魂”的行为。 -连线专家 记者:本报记者朱芙蓉专家: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人体解剖学专 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绍祥教授 记者:当虚拟解剖应用于尸检时,是否真的不需要解剖刀了? 张绍祥:虚拟解剖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解剖学上的应用,它是在计算机里进行人体解剖的操作。通过人体形态结构的数据采集或医生事先通过CT、核磁共振、B超、数字剪影、PET等现代临床影像技术获取人体的基础资料,通过计算机的分割、重建等技术,将人体器官在计算机里三维重建出来,形成基本的人体模型,虚拟解剖就是在这个模型上进行的操作。 尸检时,一般是为了查出死者的死因,部分病例通过CT、核磁共振扫描建立基本数据后,就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就不需要解剖刀了。但有些情况下,比如死者是中弹身亡的,如果要把子弹取出来,当然还要到死者身上操作。有的病例尚需作其他检查或化验。 记者:虚拟解剖除了在尸检中运用外,还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 张绍祥:虚拟解剖在外科手术、解剖学教学、人体的介入性检查和治疗、放射治疗等多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对培养优秀的医学生非常重要。学生在上解剖课程时,如果直接对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解剖后标本就没有了,下一次做实验的学生就不得不用新的尸体标本来做。由于学习材料的特殊性,全世界所有医学院校的标本都来自自愿捐献的遗体,数量非常非常有限。同时,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体寿命的延长,各医学院都面临着解剖学教学尸体标本匮乏的难题。如果能够采用虚拟解剖,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传统解剖结束后要清理标本、清理手术台,标本还要火化。而虚拟解剖结束后,直接关机就行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记者:您刚才主要提到虚拟解剖在教学中的应用,那么在外科手术中又是如何运用的? 张绍祥:医生在进行传统手术时,会面临着没有预料到的手术中的风险。比如不小心把不应该损伤的血管或神经损伤了,造成病人的终身遗憾。所以,对于危险性很高的手术(比如心血管手术)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计,找到最佳的手术方案,手术时,医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分离器官共用的连体婴儿。在分离之前,需要先制定一个手术方案,包括确定同一个器官的哪些血管分给一个婴儿,哪些血管分给另一个婴儿。方案确定后,医生先做虚拟手术,看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具体手术时就可以采用预先设计的方案。如果不可行,就可以重新修正方案,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风险性。 在实际手术中,虚拟解剖已经开始得到了应用。最典型的是2006年美国纽约大学完成的头部连体婴儿的分离。我国在骨科、肝胆外科、面部整形等手术上,都已经逐步开始应用虚拟技术。 记者:与传统手术相比,虚拟手术的治疗成本是否更高了? 张绍祥:不会。虚拟手术只是把病人做CT、核磁共振检查后的信息储存到计算机里,治疗成本不会有大的提高。反而会提高病人的手术成功率,成功率的提高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中,有各种各样的保护措施来保障病人的信息安全,如果病人有要求,也可以将这些数据提供给病人。 记者:前不久,由第三军医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中国数字化人体数据集的建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项目与虚拟解剖和虚拟手术的关系如何? 张绍祥:这项成果就是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人的人体结构数据模型,为与人体结构有关的医学、体育、军事、航天、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提供了人体结构的基础科学数据。为虚拟解剖和虚拟手术提供了来源于真实人体结构数据的计算机操作模型,也可以将这些数据、甚至手术的录像存盘提供给病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