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科学家怎样向青少年传播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09:41  科学时报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浪网新闻中心的在线调查显示,七成人对科普的第一印象是科技馆或博物馆里的海报、图片,另有21.9%的人认为科普等同于冗长乏味的讲座。

  青少年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科普教育,社会和科普传播者应该如何对待、如何进行科普教育?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评论:科学家怎样向青少年传播科学

            科学家怎样向青少年传播科学

  “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会有创造的高潮阶段,20岁左右是第一阶段。要进入角色,他们在初高中时期就必须受到非常集中的科普教育。”

  在近日召开的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传播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主任王绶琯再次强调了科普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为促进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传播活动的开展,提升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传播的效果,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成立了“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传播”课题组,并在上海市对科学家群体和青少年群体进行了典型调查。为促进这项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科普研究所日前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这次研讨会。

  科普教育受冷落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钟琪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你们科普工作应该很难做吧。在每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日的时候,虽然之前我们和学校也打过招呼了,来的人却寥寥无几,我们感到很难过。”

  钟琪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很普遍,责任不完全在学校。固然学校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但社会上科普报告的精品也太少,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据上海市徐汇区康宁科技实验小学组织实施的问卷调查显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科普形式依次是:“科学家开放所在实验室或利用科技馆设展台,向青少年介绍自己研究的新进展”、“通过少年科学院或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形式,科学家指导青少年开展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项目”和“科学家和青少年见面,并与他们对话或作科普报告”。

  “科学家向青少年进行传播”课题组组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翟立原介绍,尽管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的科普传播模式很受欢迎,但仅有9.2%的被调查者表示曾“参加与科学家交流的活动”。这也反映出,科学家与青少年还存在距离,要实现面对面的互动传播模式,还需要科学家群体和社会各界作出更多努力。

  科普应出精品

  未成年人作为科普受众重点人群,其科学素质的提升是21世纪中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能否接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而未成年科普素质亟待提高、应试教育压力依然存在,两者进入了相互博弈的境地。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孙万儒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他们去武汉的一所重点中学去讲座,迎接他们的女校长一点笑容都没有,只说:“报告不能超过一小时,否则家长们会有意见。”结果这场科普报告的效果大大出乎校方意料,学生们热情高涨,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报告结束后,这位校长满脸笑容,热情地邀请他们下次再去演讲。

  对此,孙万儒深有感触地说,应试教育确实使老师们压力很大,科普报告如不好,学生们不爱听,校长怕浪费时间,在情理之中,这正说明科普应出精品。

  钟琪从事科普工作已有10年,她最大的感受是作科普要出精品。长期以来,群众对科普的冷淡,不是因为求知欲不高,而是精彩的科普报告太少。

  组建于1997年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现有团员30多人,大多是博导、教授,很多人退休前都是单位领导。他们足迹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省区246个市、县,演讲3500多场,听众达130多万人次,内容涉及航空、航天、天文、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生态与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电工等。

  这些在各自研究领域叱咤风云的老教授们,也是经历层层筛选才走上科普讲堂的。空军指挥学院的少将徐邦年,试讲了4次才被通过。钟琪说,之所以层层把关,就是为了确保科普报告的质量。科学研究作得好,科普报告不一定就能作好,科普是再学习的过程。有的专家已经讲了200场了,至今还在不断改进。

  “真去作科普,花的功夫肯定比作科研还要大。”王绶琯院士说。

  观念待转变

  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渴望从科学家那里获取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需求,都大大高于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翟立原认为,这一方面说明青少年渴求科学家能够通过“科学思想的传播”,使自身受到启迪;另一方面,青少年亦认识到科学方法是正确解决个人问题、参与科技实践和其他社会决策的有效手段。

  “有人总认为科学家搞科普是不务正业,科研作不下去了才去科普。”一名科普团团员说,“我最初搞科普的时候心态是犹豫的,怕被领导发现,没想到一试就上瘾了。我们对待科学家做科普的观念应转变。”

  在研讨会上,专家也指出学校作为青少年科普工作的载体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上海康宁科技实验小学校长潘为琳介绍了该校通过成立康宁少科院为载体,开展多项科技活动,提高学校科技教育水平和学生科学素质,形成科技特色教育品牌的经验。

  探求有效方式

  科普所调查显示,高达91.3%的科学家群体倾向于“面对面对话或作科普报告”的形式,选择“撰写科普文章”这种传统方式的占51.2%。而对于利用开放实验室、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热线电话或网络交流等这些发达国家科学家群体较为普遍应用的传播方式,认同率均未过半数。

  翟立原指出,一方面,在当今时代,仅仅使青少年被动地接受传播的形式,已越发暴露出局限性。能体现科学家与受众之间思维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思维互动的参与性方式则愈显重要。另一方面,尽管科学家在把握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上是无须质疑的,但在运用传播技巧、使受众能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上,需要一个逐步学习和掌握的过程。

  科普传播怎样讲才能受欢迎,方法很重要。“讲金属结构材料,一开始就讲钢铁是由五大基本元素组成的,听众肯定不喜欢。怎么办?”科普团团员王宁寰介绍说,“后来我先讲泰坦尼克号为什么被冰撞沉。之前大家都说是船体钢板不好,现在科学家乘坐深海探测潜艇去研究,从打捞上的船体来看,是小小的铆钉出了问题,造成1500人葬身海底。这样一讲,孩子们往往瞪大眼睛听得十分出神。科普应该把科学故事的引导和逆向教学法结合起来。”

  “如果一个同志热爱科普,首先得虚心学习它,主动收集资料,花时间去琢磨并仔细整理这些资料,这样才会做出来真正的具有创新性的科普精品教材,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演讲团10周年总结大会上,一位团员曾这样感叹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