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科技生活备忘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03:03  第一财经日报

  陈琳

  从科学大发现到技术的改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科技变革新闻从来不绝于耳。就如同19世纪以前的人们习惯于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一样,现代的人们则享受着由科技变革所带来生活方式的“进化”。2008年,来自于科技的惊喜依然有理由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和国内航天局的马不停蹄一样,世界其他各国的未来航天计划也早已敲定。就在今年年初,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2008年10月他们将执行用人造卫星撞击月球的计划。此外,他们的月球弹坑探测器和月球感应卫星也将于2009年1月撞击月球的南极地区。科学家表示,人造卫星撞击月球表面,所产生的威力相当于220吨炸药爆炸

  从科学大发现到技术的改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科技变革新闻从来不绝于耳。就如同19世纪以前的人们习惯于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一样,现代的人们则享受着由科技变革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进化”。2008年,来自于科技的惊喜依然有理由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宇宙探索是公众事业也是个人爱好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消息一出,举国欢腾。这颗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命名的卫星担负着一系列的科研工程任务——拍摄月球的三维立体地形图、探测月球地质中特殊元素的分布、评估月球土壤厚度和氦-3的存储量。2004年1月正式立项的“嫦娥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有人以为我能休息了,其实休息不了。”“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就在12月下旬表示,“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落’的工作已经启动,第三阶段‘回’也开始论证。”

  和国内航天局的马不停蹄一样,世界其他各国的未来航天计划也早已敲定。就在今年年初,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2008年10月他们将执行用人造卫星撞击月球的计划。此外,他们的月球弹坑探测器和月球感应卫星也将于2009年1月撞击月球的南极地区。科学家表示,人造卫星撞击月球表面,所产生的威力相当于220吨炸药爆炸。在撞击过程中,人造卫星可以清晰地探测爆炸后月球表面的碎片,寻找出隐藏在月球地表下的水和矿物资源,为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做好准备。而日本的《朝日新闻》在去年已经宣称,2008年,日本将利用H2A运载火箭搭载6只小鼠,进行为期2周的宇宙飞行,从而实现日本首次携有地球生命的宇宙旅行。

  各个国家在宇宙探索事业上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一股建造家庭天文台的热潮也已经悄悄形成。在美国的一些空旷地区,不少人在自家顶楼的露台上专门花费巨资,安装上了颇具专业水准的半球形天文观测台。打开球形屋顶的滑阀,其中的观测设备一应俱全,从电子太空望远镜到电脑控制器,至少需要10万美元的花费。尽管价格不菲,但是不少人乐此不疲。或许,这样一种个人化的专业宇宙观测也将成为2008年航天探索的一种新潮流。

  未来能源,新生代主打天下

  石油价格的一日三变,让人们对于开发新能源的热情异常高涨。生物燃料以消耗粮食作为代价,也让人疑虑重重。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原本因为使用成本昂贵而让人束之高阁,但是现在技术的发展,初步突破了成本的瓶颈。清洁、环保的新生代能源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不过,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人造龙卷风、海藻生物能、波浪能、巨型风筝以及闪电这些“新奇能源”也在科学家们的“催促”下,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看来,人类的想象力也要受到新生代能源开发的挑战了。

  在2007年《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的年度最佳成果名单上,64岁的弗兰克·普林格(Frank Pringle)的成果格外引人注目,以至于他担心自己会被能源巨头们谋杀。这位科学家从10年前,就投入到利用微波技术的研究中,现在他的技术已经可以把诸如汽车废轮胎、塑料等碳氢化合物再转化为可用燃料。从理论上讲,任何碳氢化合物都可以在特定的微波频率下转化为燃料,只是这些特定的频率还需要通过试验摸索。不过,毫无疑问,2008年,弗兰克·普林格的技术又将有新的进展。

  与此同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卡洛斯LS9生物科技公司,正致力于运用细菌造油的研究。他们目前选用柳枝稷的植物纤维作为细菌的发酵“口粮”。2008年,LS9公司将在加州建立试验厂,把细菌造油的过程真正工业化,而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他们则打算把整套完善的工序出售给能源制造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化学教授丹尼尔·诺切拉(Daniel Nocera)为首的研究小组,也已经展开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利用仿生学技术,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他们的目的是让阳光和水转化为可以储存起来的能量,像“缓释”胶囊一样。目前,研究小组成功利用太阳能制造出了氢能源,尽管效率还不算太高,但是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已经指日可待。另外,一个由英国科学家发起的,11个国家参与,名为“高动力激光能源研究”(High Powered Laser Energy Research)的项目,将利用激光引发核聚变为人类制造能量。

  出行方式,下海入地上天

  常需要搭乘飞机的旅客,在2008年将能够乘坐波音7E7。它不但在内部具备更宽敞的座椅、更舒适的机内空间,能为旅客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而且,波音7E7使用复合材料减轻机身重量,减少燃油的消耗,能灵活地适应不同航程。不过,这种预测已经显得太过平淡,未来的出行方式实在丰富多彩。

  今年夏天,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奥斯蔻斯市(Oshkosh)的维特曼机场,人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了未来交通工具的雏形。它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在研制中的未来交通工具“特拉弗吉亚”(Terrafugia)。在地面上,它是一辆醒目的轻便运动型跑车,当你驾驶它出门遇到地面交通堵塞时,它就可以伸展出双翼,变身为小型飞机,直冲云霄。负责研发的专家已经公布了它的上市日期,2008年“特拉弗吉亚”的各项指标将达到美国官方的安全指标,2009年,“特拉弗吉亚”的产量将达到50至200架。

  未来专家还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上预测了2008年出现的另一种神奇的汽车。名为sQuba的全球首款零排放潜水轿车,将在明年3月上市。这种轿车拥有两个螺旋推进装置和两个驱动装置,不但能在陆地上表现“骁勇”,在水中也一样可以收放自如。

  针对城市停车难的问题,科学家还将研发出可以堆叠的汽车,你可以想象未来的停车场上,汽车像购物篮那样层层叠叠地堆放在一起,大大节省空间的场景吗?另外,能够在冲撞之后进行自我修复的纳米材料汽车、无人驾驶的汽车也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陆续出现,并投入规模性生产。

  生物科技,细致入微的认知过程

  科学界曾经预言,21世纪是一个基因工程世纪。作为生物工程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因工程果然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大放异彩。今年9月,有着“科学怪人”之称的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和他的研究小组测序了文特尔本人的“双倍体基因序列”,这是迄今为止首份个人版全基因组图谱。它标志着人类正在迈向一个真正的“个性化医疗”时代。2008年,人类的医疗水平将有新的提高。

  今年11月,日本科学家利用基因移植的技术,培育出了不怕猫的无畏“鼠小弟”。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者在实验鼠体内移植了一种名为“白喉毒素”的基因,这种基因能定向移除老鼠大脑中的嗅球神经细胞,结果,老鼠在失去这种神经细胞后出现了“大脑短路”,对它的天敌毫无畏惧。当然,生物科技的诱惑力还不仅于此。除了改造生物基因,探索动物大脑这些重大工程,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还为人类“编织”出了未来的服装。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教授、纳米科技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安琪拉·贝尔彻(Angela Belcher)最近向外界透露,他们正在利用生物病毒制造出一种和尼龙一样强韧的纤维,科学家希望这种生物病毒纤维构成新的导电纤维,然后把这种导电纤维再织成衣服。科学家预计,这种生物病毒纤维和其他功能性材料混合,能研制出具有探测、识别化学品、感应生物袭击功能的现代高科技服装。同时,它还将具有贮备太阳能和其他移动电力设备能量的强大功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