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片恐龙脚印现身重庆 呈莲花状埋藏亿年之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8:24  北京科技报

  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军与官军在重庆、贵州一带交战,地处边远的老瀛山区也未能幸免。当地居民在山间岩缝中修建避难所,发现了许多形状、大小都如同莲花的凹坑。2007年11月15日,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些“石中莲花”原来是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恐龙脚印,而留下脚印的竟然是从未在川渝一带有化石记录的鸭嘴龙和甲龙。

  □文/董子凡

  老瀛山位于重庆市綦江县的渝黔交界处,由于綦江县扼守重庆的南部门户,历史上饱受战乱之苦。

  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酣战,老瀛山下的村民为避难而在半山腰的凹槽里开凿山石、搭建寨子。他们发现,这里的地面上有大量奇怪的凹坑和印痕,其中最多的是大小不一、由四瓣构成的莲花状痕迹。于是当地人将寨子称作“莲花保寨”,并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莲花盛开的水泊,这些痕迹就是莲花遗留下来的。

  由于老瀛山地处闭塞,百余年来也无人探究石中莲花的奥秘。建国后,綦江县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地质人员也曾来此考察,却把它们当成了地质现象。

  直到2006年,县国土局和川东南地质大队在老瀛山调查时才意识到它们可能大有来头,随即联系了重庆自然博物馆。经老馆长周世武现场鉴定,这些莲花状痕迹原来是

恐龙脚印。

  今年5月到11月间,来自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与重庆市自然博物馆、中国禄丰恐龙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正式对此展开研究,一个埋藏亿年之久的秘密由此揭开。

  “现场密密麻麻的都是脚印,地上有两层,洞顶上还有一层,附近另一个洞内可能还有第四层。”本次研究参与者之一、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的青年学者邢立达介绍说,“140平米内就发现了329个恐龙脚印化石,而且是4种不同的恐龙留下的,我国以前从没出土过如此密集的恐龙脚印。加上山间峭壁的独特地形,称得上一大自然奇观。”

  经测定,这些脚印的年代约为1.17亿年前到9200万年前的早、晚白垩纪交界处,是几百至几千年间积累下的。

  每头恐龙一生留下的脚印数以万计,但成千上万头恐龙也未必能把一个足迹印入岩层这本记录地质史的万卷书。“脚印化石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地面太软或太硬、太干或太湿都不行。而且留下脚印之后要等一段时间让它定型,太快掩埋就看不出痕迹了。这次留下化石的地方当年是一片浅水,而且恐龙应该只是偶然经过,要是经常来此饮水觅食也会把脚印踩坏。”邢立达说。

  我国此前发现的恐龙脚印大多是三尖型或四片圆盘状的,而四个椭圆型“花瓣”构成的足迹又是哪种恐龙踩下的呢?

  由于恐龙脚印极少与骨骼化石一同出土,要分析脚印是哪类恐龙所留就只能将脚印的形态、大小与已发现的恐龙化石足部特征比对。“三尖形足迹属于肉食性、脚爪细长尖锐的兽脚类恐龙,而像脸盆一样又大又圆的趾印只能是巨型蜥脚类的大脚踩出的。”邢立达告诉记者。

  “我们用石膏浇铸了脚印模型,最大的长40厘米左右,跟国外已发现的相仿;再测量每个趾印的具体形态和相互夹角,做成线条图,跟国外足迹仔细比较后找到一些细微的不同,因此将其定为本类足迹中的一个新种。”

  学界认为,这类足迹的形态与鸟脚类恐龙的足部特征符合,这类5~15米长的中型植食恐龙后足3趾着地,形似蹄子的趾头和脚掌下都有肉垫,印在地上就成了粗短圆钝的四片“花瓣”。

  虽然能基本确定是鸭嘴龙类、甲龙类的脚印,但周边从没发现过这两类恐龙的化石。邢立达表示,“将来能找到的话很可能是新的属种。”綦江足迹的发现或许只是一个序幕,西南大地之下可能还沉睡着一个未知的白垩纪恐龙世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