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四川日报:川医川厨“护驾”中国南北极科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13:48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中国南北极科考昨壮行

  继“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奔月后,中国又将迎来一大科学盛事,明(12)日,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和第4次北极考察的首批工作人员146人出发。10日,第四个国际极地年中国南北极考察出征壮行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

  来自四川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大夫唐徳培是随行的唯一医护人员,而来自成都新都区水务局陈玉彬厨师将为考察队员提供饮食服务。

  -本报记者 王代林/文 兰长江/图

  医生主厨都来自四川

  “出征”队伍中,唐徳培引人注目,因为他是此次科考中唯一的随行医生。他也将到达“冰穹A”点,按计划要2009年3月才回来。即将分别17个月,妻子李咏梅特意从泸州市赶到上海送行。

  去年11月,南北极科考在全国海选随行医生。泸州市第二人民

医院外科大夫、副主任医师唐徳培一路过关斩将,获得资格。因为“冰穹A”点的海拔高度是4093米,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他还特意到哈尔滨学滑冰,到西藏适应高原气候。

  “选上时兴奋,现在则是压力,几百号人的健康就握在我手里了,不能有半点闪失。”唐徳培说。

  在“雪龙号”的甲板上,工作人员忙碌地搬运着一袋袋的土豆,红薯,白菜……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远洋途中,都是科学家们的宝贝。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好几集装箱柚子——这是科考队员们在海洋航行中主要的水果之一。

  “我们船上的厨师也是你们四川的呢,他叫陈玉彬。”

  “我是连过三关,PK掉4个厨师,才如愿以偿的。”即将出发,陈玉彬激动异常。37岁的陈玉彬是新都水务局的食堂员工。去年10月,国家海洋局首次公开选拔南极越冬队员,其中包括厨师两名。

  陈玉彬连忙将《申请书》寄给有关部门。一月后传真,陈玉彬通过初审。面试颇有意思:考官们要求陈和另外一个师傅联手做一桌筵席。陈师傅想了两道特色菜:三菌炖羊肉、煮啤酒,一举征服了考官:“你真行,啤酒还有这种做法,可以加冰糖、枸杞和大枣!”“羊肉油脂多,用菌子来解决,不错!”

  除了川医和川厨,科考船上还装着特殊的四川名片——六坛剑南春酒,在科考船途经韩国釜山,澳大利亚珀斯和阿根廷乌斯怀亚时,作为“和平使者”与“友情纪念”赠送给这三个城市。

  科考核心目标:“冰穹A”点

  10日下午,上海黄浦江专用码头上,已全面升级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静静地泊在岸边,整装待发。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68岁的董兆乾很兴奋,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透露,本次考察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担任领队,从国内出发的考察队员共188人,加上目前正在南极

长城站、中山站越冬的30名队员,共218人,是除我国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外,考察人数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37项科考项目、10项后勤保障改造项目,是历次南极考察活动中任务最重的一次。本次中国南北极考察科学家们肩负着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其核心目标是实施 “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即“PANDA计划”,在南极内陆冰盖上建立第一个冰上永久性科考站,这也将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考察站。

  据介绍,“冰穹A”是南极大陆冰盖的海拔最高点,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是南极四个必争点中仅剩的一个点。由于“冰穹A”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美、德、法、澳等国都已明确表现出建站的态势。而站上“冰穹A”也是中国科学家们多年的夙愿,早在2004-2005年第22次中国南极考察时就已经率先在此实施了科学考察,为中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的建立做足了准备。

  “我们将在‘冰穹A’上安装天文望远镜等科学设备,收集诸多第一手材料”,董兆乾说。

  此外,魏文良也对记者表示,本次科考还将对中国在南极已经建立的两个站进行彻底改装。为了保证本次考察顺利进行,执行运输的“雪龙号”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进。船上实验室从过去的200平方米变成了500平方米,“与其他国家的南极科考船相比,毫不逊色”。

  在住宿上,绝大部分是单人房间,走进船舱卧室,约10平方米,临海面是玻璃窗,床是两层钢架床,洗涤一新的被褥整齐地折叠着。

  出征具体名单要在12日才公布,记者提前打探了解到,队伍年轻化是此次考察队的一个特点。30岁左右的人占了30%,最小的只有19岁。

  “像我就是最大的年龄了”,1950年出生的魏文良笑呵呵地说。“我们这次的队伍中,博士研究生有55名,各个研究领域的人都有”。

  (本报11月10日上海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