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北京日报:科考队昨赴南极为新站选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19:04 北京日报
昨天上午,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改装一新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启程,正式开始了南极之旅。 据中国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夏立民向记者介绍,第24次南极考察,正值“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两站改造项目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又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开局年,也是南极内陆站建设的起步之年,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国内出发的考察队员共188人,是除我国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外,考察人数最多的一次。科考队预计于2008年4月回到上海。 南极新建五千多平方米建筑 在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有一支特殊的施工队伍,他们是来自中铁建工集团和宝钢的建筑工人,加上监理、设计等人员,共有30多人。 这支施工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此行他们要担负长城、中山两站共达五千多平方米的建筑施工任务。 南极两站基础设施更新与改造,是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通过对我国南极长城站与中山站原有设施的改造、设备更新并新建若干建筑单体,提升南极两站的业务支撑能力,后勤补给能力,改善站上人员的生活条件,提高两站运行的安全与效率,进一步满足南极环境保护的要求。 此次两站改造,长城站新建建筑单体包括综合活动中心、科研办公楼、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和锅炉房,总建筑面积约1780平方米;中山站新建建筑单体包括综合楼、车库、综合库、空间物理观测栋、连廊、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锅炉房和高频雷达机房,总建筑面积约3880平方米。 长城、中山站将通互联网 除了盖房子,长城、中山站的通信和信息系统改造也是此行一大亮点。据介绍,目前我国南极两站的通信和信息设施比较落后,站内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设备简单、容量小,对外通信端口单一,带宽不够,尚未建立完整的站内管理信息系统,与先进的科考站差距较大。 此次两站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中山站、长城站、“雪龙”号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信息网络,实现极地考察管理的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 改造完成后,两站的信息通信能力将显著提高,考察站与外界的联系将更加顺畅;极大地方便科研人员将研究数据及时传递回国内的科研中心,同时也将结束两站没有互联网服务的历史;中山站新建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将使远在南极的科考队员通过电视观看国内、国外最新新闻以及其他电视信息。 考察冰穹A为第三站选址 在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有17名冰盖考察队员将在明年1月底,再次到南极“不可接近之极”——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A地区进行考察,为我国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建站选址进行系统性考察,同时执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核心计划——熊猫计划(PANDA计划)。冰穹A地区不仅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区域,也被国际公认为南极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由于其严酷的气候环境条件,过去一直被国际南极考察界认为是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在即将开展的冰盖考察活动中,17名考察队员将主要执行包括雷达探测冰穹A的冰盖演化、观测南极地震观测、研究低氧高寒环境的人体医学等8项科学考察任务,其中很多是我国在该地区首次开展的科研计划。此外,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为我国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建站选址提供系统、详实的决策依据,进行基础测绘,为下一年度完成内陆站站区的建设奠定基础。我国计划在2009年初步建立南极内陆度夏科学考察站。 17名队员还将在冰穹A上安装天文望远镜、建立天文观测台,并在距离中山站500公里处建造我国在南极的第4个自动气象站,确保考察人员能在那里开展深冰芯钻探和天文学系统观测等各类科考活动,使中国科考队对冰穹A地区的气象观测范围,扩展至6000平方公里。 “科考机器人”南极试身手 “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即将参加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这也是我国在南极考察事业中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技术。 两类智能机器人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是被列入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重点项目。 “冰雪面移动机器人”重约200公斤,外形看上去像一架带有升降桅杆的坦克,可自主跨越冰裂缝,翻越雪坡和雪丘,最大作业半径为25公里,可搭载40公斤的重量,同时还可以拖曳100公斤的重量。此次赴南极考察,除进行各项功能检测外,还将搭载一个高精度的定位DGPS和一套五要素的气象观测站,进行科学考察。 “低空飞行机器人”看上去像一架小型飞机,重约有20公斤,能搭载5公斤的有效载荷,飞行速度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至100公里,能持续飞行1小时,抗6级风。 极地恶劣的气候与自然条件极大地制约着人类科学考察行动的开展。目前,利用机器人作为人的“代理”,降低极地科考的风险与成本,提高效率、覆盖范围与可达区域,已经成为技术强国所关注的技术方案和研究方向。 “雪龙”船焕然一新赴南极 此次南极考察的另一大亮点是,我国惟一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在耗资近2亿元、经过近8个月的整修后,全新亮相执行新任务。 今年3月27日,“雪龙”号正式在上海进厂大修。大修之前,虽然“雪龙”号的船体和主机系统状况良好,但船舶通信、导航、自动化控制设备除部分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产品外,大多数为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产品。由于频繁往来于南北极,有些设备不堪重任,落后于许多世界发达国家的南极考察船,不能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极地考察要求。 “雪龙”号船此次大修,主要对船体、轮机、电气和科考4个部分进行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看上去焕然一新的“雪龙”号船,原先黑色的船体已经换成了国际科考船通用的橘红色,船身醒目地标上了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英文缩写“CHINARE”。走进船舱,不仅食堂、住宿等生活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科研条件也明显好转,科研面积从原先的200平方米增加到687平方米,并新增了许多科研设备。 经过此次改造,科考队员的生活条件将大幅提高。如饮水系统,过去航行时间长,“雪龙”号的淡水供应一直非常紧张,有时得限量供水,到航程后期淡水质量没法保证,难免有点怪味。而过去使用蒸馏法的海水淡化装置,水里的重金属元素达不到饮用标准,也无法满足饮用水要求。改造后,“雪龙”号将使用反渗透装置的全新水处理系统,还将增加淡水舱,彻底改造提升饮水系统。 对“雪龙”号航行而言,意义更重大的一处改造集中在船体自动化控制系统,目标是让“雪龙”船航行更安全、稳定、可靠。此次改造更新了全部航行设备及驾控台,增设“千里眼”电子海图、F站、铱星电话系统等,为“雪龙”号指明前进方向。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王鸿良RJ129 图为昨天,送别考察队的人群在码头上与“雪龙”号南极考察船挥手道别。 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