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汇报:新雪龙昨开赴南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13:37  东方网-文汇报

  登上整饬一新的“雪龙”号破冰船,188名科考队员昨天从位于上海外高桥5号沟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启程,踏上了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的征途。这一路,“雪龙”号将四次穿越西风带,总计航程27697海里,预计于明年4月18日返沪。

  本次考察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科考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肩负37项科考任务和10项后勤保障工作,还将在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新建5000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出席启程仪式。

  在此番征程的任务单上,位于南极之巅的“冰穹A”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明年1月底,由17名科考队员组成的内陆冰盖考察队,将第二次向它发起冲击,并在这块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区域完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壮举:为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内陆站选址和基础测绘;安装天文望远镜,建立我国首个南极天文观测台;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等等。

  与2005年1月18日中国人首次登顶冰穹A相比,此次内陆冰盖考察队的阵容更强大,任务更繁杂,风险与挑战不言而喻。

  内陆考察面积增百倍

  从中山站至冰穹A,内陆冰盖队在往返70天的艰巨行程中,将把尽量多的时间投入到冰穹A的科学考察工作——20天用于科考,重载前往和轻装归来的路上分别耗时30天和20天。若再次登顶成功,一尊重达百余斤的铜制大司南将永久坐落于冰穹A。

  此次,内陆冰盖考察队所要兼顾的考察范围,从三年前登顶时的60平方公里增加到6000平方公里,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70天里,队员们的生活起居将完全依赖4个由集装箱改建而成的“大盒子”,分别为发电舱、生活舱和2个乘员舱,条件相当艰苦。

  智能机器人首次加盟

  为配合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首航,本次科考的装备可谓“鸟枪换炮”。新“雪龙”拥有流线型防撞舱壁和360度视角的驾驶台,航行安全、科考能力及后勤保障能力实现了全面升级,运输、吊装和直升机起降能力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除了“坐骑”升级,智能机器人也将首次出现在南极的冰雪大陆上。其中,“冰雪面移动机器人”颇似一架带有升降桅杆的坦克,可自主跨越冰裂缝,翻越雪坡和雪丘;“低空飞行机器人”可持续飞行1小时,抵抗6级大风,并“随身”携带一台观测海冰的红外辐射计和一架航拍照相机。

  长城、中山站新增互联网

  作为我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本次科考还肩负着翻修、改造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重任。除了新建科研办公楼,工程人员还将对长城和中山站进行信息系统的改造,结束两站没有互联网服务的历史。

  据透露,改造一新的长城站将竖起13米直径的天线球,届时站内可实现24小时上网和视频通话;而中山站则将新建“空间物理观测栋”,它将与高频雷达天线和机房共同构成极区空间环境实验室。

  本报记者任荃 朱斌 通讯员陆从兵 杨淦锋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企业服务 
智投助力企业广告营销  新浪智投-中小企业网络广告金算盘  pfpif.sina.net
爱学习上新浪教育  好好学习 天天上『新浪教育』  pfpif.sina.net
金融危机如何留学  一手资讯 一线专家 全面解析 新经济形式对留学的影  pfpif.sina.net
听,就听值得相信的  通过更权威更可信的信息平台了解公务员报考信息  pfpif.sina.net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