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CNG讲堂回顾: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 16:24  新浪科技

  2007年10月25日晚19:15-21:00,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之一,野性中国首席摄影师奚志农做客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讲述“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

  嘉宾简介:

  主讲人:奚志农: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之一,野性中国首席摄影师.曾获得世界自然影像最高奖——“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单项大奖。2002年创立了野性中国工作室,2004年创办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其作品大量发表于《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以下为讲座文字实录:

CNG讲堂回顾: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
奚志农: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之一,野性中国首席摄影师

  非常感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大家见面,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多年在野外的一些经历,也配合“滇金丝猴主题月”。今天可能会有比较多的篇幅来谈金丝猴保护的问题。所以,也有很多的照片是第一次公开,因为这次做主题月有很多老片子被整理出来,一些十多年前的影像会在这里呈现。

  主持人刚才也提到野性中国工作室,野性中国工作室是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大家在一起的一个小小的机构,有一句话大家也看到了,“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野性自然”。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同时我们自己离我们越来越远,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所以,我想影像可以说是一种勇气。

  滇金丝猴顾名思义就是云南的金丝猴,事实上不仅仅云南,主要是分布在云南,因为我自己是云南人。它在青藏高原南的横断山区的云岭山脉中,它的整个分布范围东边不过金沙江,西不过澜沧江,整个分布长度不超过300公里。

  在这个影像上,这就是横断山区的景象。中国大多数的山脉是东西走向,只有横断山是南北走向。这个地方造就了高山大川,海拔通常在四千米以上,而且三条大江从这地方并流。滇金丝猴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下面这些是林子,上面是高山,效果不是太好。

  我想很多朋友也通过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看过美丽的雪峰,这就是云南的最高峰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森林是在雪峰下面和中间一段,事实上是像围脖一样,因为下面都是没有森林的干的河谷,下面这条就是澜沧江。那个地方有中国最著名的冰川。这是澜沧江,澜沧江的两岸祖祖辈辈居住着藏族老百姓。

  大家从画面可以看到两岸都是干的河谷,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这是金沙江,江水的颜色只有冬天的时候看起来清澈一点,其他的季节都是这样的。这些大江大河都是靠冰雪融水或者森林里小小的河流汇集起来的。

  老百姓高山牧场就在这样的地方,这是一个近景,像梦境一样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生活着。秋天来临的时候,落叶松变的金黄,这是秋天的白马雪山,对喜欢摄影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拍摄季节,能看到河流自由的流淌,蜿蜒流向远方。

  这是老百姓的一个高山牧场。大家看到很漂亮的草坡其实过去是森林密布的,那地方的老百姓为了放牧的需要,在过去通常要把一片森林砍掉,烧一把火,最后把森林变成这样的高山草原。

  这儿是当年我和我同伴1992年考察的营地,可能图片小了一点,我们营地的房子是在那儿,梦幻般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营地的近景。当时我们把它贴在一个汽灯的灯罩上,贴在门口。

  这是1993年5月份我们回到营地,1992年冬天就撤下来,回到营地一看我们屋子已经有将近一米厚的冰雪,为了把冰雪弄掉,我们几个人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用斧头把冰砸开,把它都搬出去,把房顶都拆了,晒了两三天之后我们才搬回去住。

  这就是开始工作以后。这是刚才影片里的老柯,当年他是江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是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换温度计的记录仪的坐标纸。这是几乎第一代的笔记本电脑,黑白的屏幕,旁边是一个大的蓄电池,靠这个供电。

  这是老柯的屋子,他的屋子还比较宽一点,给他一个人住。这是为给笔记本充电的充电间,很小的一个棚子,也给我的摄像机电池充电。

  这个照片在电视画面里是同时拍的,就在我们营地附近,这是一个近景。这是在离营地不远的地方在做植被的观察。

  这是我们要出去找猴子的时候。

  在背包下面捆的就是把屋顶上拆了一块下来去找猴子,边走边充电,太阳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充两块太阳能电池,太阳不好的时候,最多只能充一块,我们几个人都是这样的大包背着摄像机、账篷、睡袋、锅、米,所有的东西背着出去。

  这是翻越4700米的垭口的时候,这是我的同伴,这是在往上爬的过程中。这个时候是夏天,因为高山地带有很多冰雪是终年不化的。这是在走的过程中边走边充电,所以,可以看到太阳能电池板在背包的后面。这个垭口是海拔5000米。

  这是冬天的时候,这是1994年的春节,我回营地看我的兄弟们。这就是我们在找猴子的过程中,要搭账篷。因为我们营地离开公路要走三天。要找猴子通常最快也要一个礼拜,每天不停的走,找一个地方扎营,第二天再找。重要的线索就是猴粪,所以,我刚才说就像发现金子一样。但是绝大多数你找的都是老的猴粪。所以,第一次找到新的猴粪的时候确实像发现金子一样。当时DV还没有发明,还得用现在看起来很笨重的这种机器,这个立体机已经最轻了,7公斤重。所以,现在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帮助。

  不是这次拍照片,在这之后的一次,我们发现猴子从垭口翻过去,但是在这个位置上不要说肉眼,用八倍的望远镜也看不见,根本看不到哪里有猴子在动,我的摄像机镜头推到最长也看不到哪里有猴子,只有这个15-45倍的单筒望远镜才能看到猴子在动。所以,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用了一个非常常规的办法,把摄像机标配的镜头拆下来,安装一个600毫米的反射镜头,你们看是绳子捆着的,第一天是用鞋带捆着的,第二天找了一根比较结实的绳子捆在摄像机上面。因为背带摄像机的储存比135的画幅小很多,所以,600毫米实际上乘了好几倍,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的摄像机画面里才出现了猴子,所以,把整个过程都记录了下来,它先从林子里出来,从这里爬过来,穿过林石滩。那一次,我的同伴观察,我摄像记录,最后把猴群的数量搞清楚了,应该是170多只。所以,影像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证据。老柯当时不相信,那么贵的一个摄像机(当时价格十几万),他说那么贵的摄像机接一个700块钱的镜头怎么可能拍,我说你看,看到没有?

  当时拍这个照片的时候在我们营地呆了三个月,三个月里找过两趟猴子,根本没有找到新的痕迹,看着杜鹃花从低海拔往高海拔不停地开放。别人问我们在野外三个月怎么消磨时光,我们难死了,在野外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天一黑,甚至天还没有黑就可以睡觉,天还没亮就可以起来。因为我们的营地就在山体线上,你可以在你看好的一个位置把摄像机架起来,就看今天的日出是怎么样,今天的日出不是特别理想你就不拍了。对用惯DV的朋友可能无法想象,因为当年的一盘磁带是三百多块钱,只有三十分钟,整个三年拍摄下来只有三十盘磁带。所以,在山里面呆三个月,我能拍的磁带也就五六盘而已,胶卷反转片差不多能带上五六卷,差不多过期的,负片还稍微多一点,现在有了数码,那简直是天差地别。

  在横断山脉很多高山植物集中的分布区,比如鸢尾、芍兰、垂头菊、柳叶菜等等。在春夏交接的时候不停的绽放。包括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还有雪莲一类的植物,看起来好像一点不漂亮,通常大家认为这个是棉头雪兔子,雪莲的一种。终于出现了,今天也带了一些海报送给大家,这张照片在96年的时候,当年很多大学生参与到呼吁滇金丝猴保护的行动里面来,我想很多人都因为这个照片,这样的一种目光深深的感染了每一个人,所以,这也是影像的力量。

  刚才的那个我们广告里面出来了,那么时髦的发型是没有哪个理发师能剪的出来,人家天生就这样。这就是它们主要的食物松萝。松萝一点也不好吃,通常在野外是拿了做洗碗布的,随风飘落,去过高海拔地区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其实猴子更喜欢吃一种短小的黑色松萝,那个水分比较多,这个根本嚼不动。这个地方的海拔相对低一点,这是比较靠南的一群,这几年比较有名的一群。他们的活动范围只有五平方公里,正常情况下,滇金丝猴的活动领域会达到一百平方公里,之所以在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有原因的,他们几乎成了人质,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这是在西藏的南仓,这个猴子也是跑到树上找松萝,这是在吃松萝,松萝可以说是他们主要的食物。刚才影片里讲滇金丝猴是属于仰鼻猴这一类,中国有三类,滇金丝猴是住的最高的一种猴子,大家也看到他的鼻孔是没有鼻骨的,所以,也有人问我说仰鼻猴下雨会不会被水呛到,这个问题我真没有想过。如果这个时候下雨,有可能水会进去。

  这是在秋天来临的季节。所以,非常的神奇,有这么红色的嘴唇,粉色的面盘,那么像人类。

  特别遗憾,我就没有拍过一张完整的小家伙,但是我当年的同伴拍了一张著名的,在大石头上一家子。很难拍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在2002年的时候发过这个照片。

  这是一个亚成体,特别好奇,所以,不停的躲这个地方看,这个地方好像跟平时有点不一样,不停的看,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几乎记录它的神态。一个大公猴的体重最重的有将近40公斤,全世界四种仰鼻猴滇金丝猴的体型是最大的,所以,它从另外一边树枝跳过来的时候,把整个雪全部震落了。

  刚才这个妈妈看起来还是比较谨慎一点的,这个妈妈就完全放心,对自己的能力,对它孩子的适应性都没有问题,所以,这个小猴也看一看会落在哪个树枝上。

  这个像梦幻一样的地方是雪山深处藏族的村子,大家看到下面黄色的部分是青稞,绿的主要是蔓菁,所以,我很幸运有一次那么漂亮的弯线出现。这是另外一次。所以,刚才拍照片的机位差不多在这个云的后面,那也是滇金丝猴经常活动的地方。

  这是一个小姑娘刺里拉姆的奶奶。刚才我想让大家猜一下这个小刺里拉姆在洗什么东西,她筐里是什么,能不能猜的出来?我们日常生活里看到紫色的东西除了茄子,就是洋葱,其实你们不知道,我为什么故意放一个她奶奶的照片在前面,你们看她奶奶在干嘛?她站在什么地里面?有一点近,都是茄科的,土豆。北京叫土豆,云南叫洋芋,事实上这就是比较古老的品种的洋芋还保留了那么古老的色彩,现在城市里看到的都是经过改良的黄的土豆,实际上颜色是丰富多彩的。这是刺里拉姆在洗土豆,这是她的奶奶。

  这个地方是半农半牧,除了种地还养牦牛,或者叫天牛,这是在高山牧场牛棚里面,要把乳和游分离,最后做成酥油。

  在锅里面煮,然后做成酥油,这就是藏族老百姓祖祖辈辈的一个食物,酥油茶。糌粑,糌粑就是青稞的炒面,把青稞炒熟了再磨成面,青稞实际上是大麦的一种。

  这是播种的季节,这是到收获的时间。

  这还是刺里拉姆,当年我的同伴们非常奢侈,在蘑菇出的季节,因为海拔那么高的地方,水不容易找到,在找猴子的过程中,在有水的地方打上一塑料壶的水走,旁边的蘑菇没有水洗,就把下面砍掉,放到锅里煮。这个要贵很多了,这个叫什么?松茸。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松茸给横断山区的老百姓带来最主要的现金收入。因为每年松茸大量出口,所以,松茸贵的时候新鲜的一公斤卖到一千多块钱,事实上那边的老百姓很大一部分现金收入都来自松茸,这是一个很大的松茸。

  这个有朋友知道吗?虫草,这两年也非常可怕,我们当然在野外的时候,虫草最多一块钱一根,甚至一对,现在据说到二十块钱一个,非常可怕。虫草实际上不是什么,很多东西都是被神化掉了,它就很普通,一种蝙蝠藏的幼虫被虫草菌感染以后,虫草菌吸收它的营养,最后从头部长出来,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这个老百姓在收集栗树的叶子垫圈,这是他们翻越五千米的垭口去雪山。这就是村子里面的房子,去过中滇旅游的朋友去过所谓的藏民家房,你们去过也会赞叹藏民家房里的柱子,有的大的两三个人都围不过来,普通的藏民居肯定不是那样的,那完全是为了旅游的需要才把他的如此庞大,像一个城堡一样。我在01年的时候,在中甸城附近有一个村子在盖那个房子,运了一百辆卡车的木头。平均一点,十个立方米一辆车,超过一千个立方米的木头用在那个房子上,所以,相对于中甸城边的房子这样的算小的,但是也很可怕,木头的用量非常可怕。

  资源决定生活方式,自古以来,老百姓祖祖辈辈这样生活,如果没有七十年代开始的商业采伐,以那个地方那样的一种消耗,不会对森林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但从七十年代开始的采伐,使那个地方的森林被大量砍掉,现在看到的森林是硕果仅存,也很让人担忧。如果还是这样的方式下去还是会有问题,因为那边森林生长非常缓慢,而且老百姓生活好了,房子也比传统的盖的更大。

  这个要砍没有任何节的云杉,一斧头下去就能开的,那个现在也越来越少,这是老百姓对森林利用的一个方面。老百姓的利用只是选择性的,但是商业采伐就不一样,这是在96年。去过德清的朋友过雪山的时候看到这个场景,这已经被砍掉二十多年了,后面木材公司种的云杉还没有树桩高,整个成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像墓碑一样的树桩对着大地。所以,大家看到还看起来是树的都是当然看不上砍的才幸存下来。在这样的海拔高度,森林一旦被砍伐,几乎是不可能恢复的。那个年代去我们中甸德清的朋友看的最多的就是这个景象,那时候没有旅游,也没有这么多的汽车。坐班车往北走你看的几乎都是运木头的车。一直到96年我带着大学生绿色营回去的时候我们一天还统计到54辆。值得欣慰的是98年的长江大水促使中央政府下决心,所以,从98年之后中国实行了禁伐的政策,那个地方的砍伐才完全停止。

  这是96年的三月份,那一片林子已经列入砍伐计划,差不多有一百平方公里,正好有差不多两百群的猴子栖息在那个地方,这个事情也可以说是让很多人开始关注,通过影像,通过照片,无论通过电视还是图片,所以,这是我带着新闻三十分的记者在这地方拍摄,后面在新闻联播里播了,所以,最终那片林子保住了,而且划进了自然保护区,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

  这个猴子有一点奇怪,这是一个在野外的猴子,但是离我的照相机是如此的近。因为我讲过猴子翻越石滩的时候最近200米以外,这个怎么那么近?这是2000年5月份在丽江,这是在人面前的猴子,它喜欢上拖拉机,这是拖拉机头改的,白天拖拉机开出来的时候,他就去摸飞轮,还舔一下,最后舔在排气管上,所以,烫了一个疤。

  滇金丝猴是一夫多妻,所以,在一个猴群里面按照正常的出生比例是接近一比一的,所以,公猴就很惨,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得到母猴,势必有失败者,这个公猴不幸的就是一个失败者。它失败的时候,正好赶上旅游开发的热潮,所以,有一个老板在这个地方做一个旅游度假村,大的猴群转移了,它没有地方去,又跟不上猴群,那个猴群不要它。如果过去森林绵延,这个猴群不要加入那个猴群,结果没有办法,它在山庄游荡,山庄老板小时候见过猴子,跟别人讲,别人不信,他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引诱这个猴子,最后这个猴子来到了人的面前。所以,这是一个悲剧,是人的开发侵入了它的领地。但是非常遗憾,当年这个猴子出现被有些媒体报道,这是人和自然多么和谐的相处。因为这个猴子有的游人就在它旁边照相,还发了几张照片。

  后来我把这一组照片给了昆明动物所的赵老师看,他说这个猴子疯了。他没有同伴,而且他从来不吃什么香蕉,但是也吃花生,本来他是吃叶子,吃松萝为主的,行为那么怪异,如果要算疯的话,责任也是在我们人,是我们人把它逼疯的。

  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吗?这是一个钢丝套,这样的钢丝套在中国大地上,老百姓在这儿是想套獐子,想得到麝香,但是很多时候滇金丝猴被套进去,所以,当年在我们录像带里面就能看到,特别那次翻越垭口的时候,看到猴群里面有残疾的个体,有的是没有手,有的是没有脚,我自己的脚也被套过一次,对人来讲这不是一个问题,你把他摘掉就了。但是对于动物来讲,一套上就特别着急,越蹬越紧,如果套在脖子上就被勒死了。即使到了现在,这个钢丝套的威胁依然存在,虽然那片林子,包括周围的地方,白马雪山一共扩大了八万多公顷,但是钢丝套的情况依然存在。所以,滇金丝猴保护确实路还很长。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CNG讲堂回顾: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
·CNG讲堂回顾: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