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其论文是盗用同名者的,所谓学术成果也全是别人的
10月28日,因“学术打假”而闻名的作家方舟子的博客上,贴出《盗名者云南某高校副院长××》,称该教授在简历中提及的论文全是盗用同名者的,所谓学术成果也全是别人的,并对该教授简历中的留美经历提出怀疑。
质疑一:
研究成果疑盗用同名作者
日前,网友“小锅米线”给方舟子来稿,质疑云南某高校一教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5篇学术论文的真实性:论文的研究方向与该教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论文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也与该教授的履历不符。
方舟子将调查重点放在该教授简历中介绍的一篇论文,通过论文标题查出该论文并未提到教授简历中说的“低温冷刷技术”。而且论文第一作者来函指出,论文参与作者及专利共同发明人是位女性,目前在美国工作。方舟子对该教授在简历中列出“近期发表”的4篇论文也做了查证,有当事人指出论文的作者不是该教授。于是,方舟子认为该教授在简历中提及的论文全是盗用同名作者。
质疑二:
留美经历多有不实之处
“1997年4月—2003年12月留学美国南加尼福尼亚大学化学系和洛克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有机合成和反应机理化学家、1994年诺贝尔奖得主George A. Olah教授。2004年1月—2005年9月在美国南加尼福尼亚大学化学系和洛克有机化学研究所George A. Olah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对于该教授的上述留学经历,方舟子说,当时在Olah博士实验室学习的一名华人证实,该教授曾短暂地在该实验室当过访问学者。10月30日,方舟子收到Olah博士的答复:“××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用中国提供的资助在我的研究所待了约6个月,从未在此获博士学位,不可能是博士后。”
学校回应:
有关部门正在调查
对此,该教授所在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透露:“他依然是副院长,在正常工作。”记者试图留下电话让工作人员转给该教授遭拒绝。该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称:“学校对此事很重视,正在着手调查。”记者一直联系不上该教授,而方舟子在学校官方网站上查到的关于该教授简历介绍等消息也已找不到了。 据《云南日报》、《春城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