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总编赵颖华:北京科技报要做中国人的Discovery(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17:00  新浪科技

  主持人:看得出来《北京科技报》为了塑造自己的品牌,也是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和人力。其实之前我也在看《北京科技报》9月24号改版的时候,有一个新闻稿,它里面提到《北京科技报》新版周刊内涵是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的灵魂,形式是借鉴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样式,我想请两位谈一下这两方面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赵颖华:这是我们的田利平同志设计的,请他来谈。

总编赵颖华:北京科技报要做中国人的Discovery(2)
北京科技报副总编辑田利平

  田利平:美国《国家地理》的灵魂,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说美国《国家地理》本身是有灵魂的,我们更愿意做一本有灵魂的刊物,所以可能这些内容不完全和美国《国家地理》重合的,包括分类,选择,不完全是重合的,但是它追求一个刊物的灵魂这个目标是一致的,现在在市场上比如同类的科技媒体,还有一些其他的媒体,我个人认为是缺乏一些有灵魂的刊物,我们想朝这个方向去追求,这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的灵魂,当然如果读者去看的话,还是能看到和《国家地理》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绝对不是完全一样的。至于杂志的形式,这个给大家看一下,可能国内有好多人没有看过这个杂志,这是很薄的一个小册子,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发行,但是在北京我就没有发现这么薄的周刊,有几本周刊都比它厚,包括纸张也非常厚,好像中国人挺财大气粗的(笑)但是人家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我们国内做的周刊,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形式,我们认为选择这样一个形式不会影响我们成功的道路,是这么考虑的,当然从美术,形式上的设计,也是跟国际最高的刊物看齐,要求我们的美术设计人员包括编辑人员,从文字的质量和图片的质量,排版的美感的质量来说都照着最高的要求去追求,是这样考虑的。

  主持人:现在9月24号到现在,新版的《北京科技报》已经出了多少期了?

  赵颖华:4期。

  主持人:现在读者的反映怎么样?对于新版的推出?

  赵颖华:现在读者的反映我们是从几个渠道获得的,一个是我们现有的读者,我们现有的读者分为几部分人,一部分人就是我们《北京科技报》的叫单独订阅科技报的客户,一部分是随着和我们北青报一起订阅的,包括科技工作者,当然也包括一些科学家和院士,还有一些就是全国各地都有《北京科技报》的读者,因为它是面向全国发行的,所有省市都是有的。但是我们现在从第一期改版之后,可以说得到了读者的反馈确实是两个方面都有,非常认同的和有一些意见的,非常认同的就是说觉得一下我们就由一个过去的报纸的制作相对粗糙一些的产品样式,转化了一个全新品牌的样式,觉得非常好看,特别认可,打来电话。还有一部分读者觉得有些遗憾,他们觉得原来大本给的东西多,现在这么小这么薄,觉得东西也没有以前多了,这是当时的意见。但是总体上所有的读者对内容还是认同的。改版之后的第二期《北京科技报》又做了一个调整,一个是比第一期明显大了,还有一个,因为开始我们也是仿美国的泰姆杂志,他的纸张非常薄,我们也用了这样一种薄纸,当然也有成本压力,确实有这个成本压力,但是这个薄纸咱们国内的薄纸和人家确实没有办法比,所以我们只好在第二期增加成本,让读者首先要满意,让它的品质和我们选择的纸张也还得对上味,所以第二期从纸张上选择了厚一点的纸,从大小什么的都解决了。从第二期以后,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改版之后我们现在没有得到任何比如说负面的,觉得不好的这方面的评价,然后得到的基本上是一个声音,就是觉得改版真是不错,这一次改得挺好的,从内容品质到内涵,到我们的这种比如说探索发现的方向,都是给了充分的肯定,也包括咱们业内一些同行的认定。

  主持人:应该说初步的反映都是比较积极的。

  赵颖华:对,还有一个就是经营方面的,他们认为这个样式肯定对我们下一步的经营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主持人:现在《北京科技报》的发行状况是怎样的呢?

  赵颖华:发行状况是这样的,《北京科技报》改版以后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行基础,就是刚才说的我们其实和其他的媒体不太一样,因为我们是科技类的,还有一个是科技资源的支持,除了市场化的,比如说邮局的订阅,然后我们自己的小红帽系统的发行,有单订,有组合套订,还有我们渠道的支持,这都是既成的现有的东西,在今年我们可以说从方方面面得到的信息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往上升的,这是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信心的支持。除此之外,现在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在版权页上已经对杭州市科协有一个鸣谢,是因为《北京科技报》得到了可以说是科协系统科技工作者更高程度上的认可,杭州市科协就对《北京科技报》,没改版之前就有一个基本认定,改版之后就更加认定,所以我们就谈成了一个合作,他们把《北京科技报》作为杭州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必读的读物来赠阅,所以这个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发行方向,因为它本身和国家的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纲要,那个精神直接是吻合的,我们这样除了市场化,大家对它内容有这种需求之外,我们还符合国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需求,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另外,现在还有一些全国各地的合作也正在洽谈当中,比如说希望能够科技报再办成某个地方的地方版,这样的合作已经最近有几家都在谈了,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信息。

  主持人:感觉《北京科技报》的未来也是非常的光明。刚才我们谈了很多关于这一次《北京科技报》改版的一些事情,其实《北京科技报》它有很多独特的特色,说到特色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北京科技报》最近几年每年评选的十大科技骗局,在改版之后这个科技骗局还会不会一如既往的继续评选呢?

  田利平:这个说实话有些现在正在考虑当中,所以先不说吧,等到读者最后揭晓谜底吧。

  赵颖华:我们也留一点小小的悬念(笑)但是有一点,我们要确定的,就是我们坚持的四科是毫不动摇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我们每一篇文章里面都渗透着这四科。

  主持人:《北京科技报》作为一份科技类报刊,两位是怎么看待现在的一些科学技术的报道,就是国内的科学技术报道的一个现状有什么不足?

  田利平:科学技术的报道不足的地方,我觉得主要针对大众这块吧,就是跟大众的沟通这块,国内的力量还是很弱的,许多媒体国内的科技类媒体太高,对于我们国内人群的科学素养的现状相对来说比国外要低,这个是有调查数据支持的,对于这样一个现状那些媒体做的有点高了,就是老百姓没法接近,一看到科技就头疼,所以我们《北京科技报》这个名字在04年改版之初的时候,出去卖的时候人家一看科技报就不看,就造成了一个很枯燥的印象,我觉得这个是国内的媒体。国外的媒体进来以后其实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当然它做的会有趣一些,但是国外的媒体都是针对国外的读者去做的,所以不适应国内的人群。这样呢,我们实际上希望通过打造这本刊物满足国内人群对科技新闻的需求,这个需求一定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媒体没有给它提供出来。

  主持人:刚才田老师也谈到国外一些学术杂志的情况,可能比较喜欢阅读科学杂志的一些人,科技类杂志的人可能都比较了解,就是国外的一些著名的科学杂志,科技期刊,他们每年都会在年底的时候推出一些比较经典的十大,比如说十大发明,十大发现,《北京科技报》之后会不会推出一些类似的评选?

  田利平:刚才你问到十大骗局,我们希望年底的这个谜底的揭晓让读者有一个更大的惊喜,就是我们希望不是完全重走别人的路线,希望它出来以后大家觉得这个十大是非常棒的,非常有创意的一个东西。

  赵颖华:对不起,我补充一下,我们在2004年的时候,其实我们做2004年十大科技骗局的同时,我们还有好几个十大,十大发现,还有十大趣味发明还是什么,反正当时做了一个系列的十大,但是最后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十大科技骗局,我们这几年有几个理念都在逐渐推出,一直蕴含在我们操作过程当中,我们不同于任何报纸,这也是我们推出的一个,就是我们不同于任何报纸,就是我们追求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现方式,独特的内涵的这种体现,都是想突出我们的独特性,还有展现智慧之美,这也是我们曾经放在报面上很长时间的。所以说将来我们要汇报给读者的也依然是这个思路,目前确实信息爆炸,很多东西你很难再出新了,尤其是有新浪这样的网站存在,给我们余地已经很小了,但是科技报希望在这方面还是要拿出自己独特的东西。

  主持人:我相信很多读者也期待能够看到《北京科技报》在年底给大家推出一个视觉大餐。改版之后,可能这也是很多网友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改版之后,因为刚才赵老师也谈到了成本肯定有所增加,它的价格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呢?

  赵颖华:价格已经变化了,我们过去是3块钱,年定价是150块钱,因为当时是按照报纸,现在我们已经是一个刊的形式,当然我们还保留一些报的优势,但是因为这样一种形式它的成本确实增加了,我们价格现在提升到4.8元,零售价是4.8元,年定价是240元,所以价格已经调整了,但是相信在同类的刊物当中实际上我们和它们类比这还是一个价格最低的,4.8元这种价格还是非常低的,因为我们了解一般都是6元、8元,周刊,现在都有要10元的,都在涨价。

  主持人:现在报纸的竞争也是非常厉害,两位作为总编会不会觉得担子比较重呢?

  赵颖华:担子重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已经体会了好几年了,他不光是做一本精品读物的压力,这个压力其实很大了,你怎么才能成为精品读物,另外经营的压力是非常之大的,但是我们现在确定了这个改版方向之后,反而感觉到对经营的前景充满非常乐观的信心,一个就是我们过去那种样式,就是报纸的样式不够精美,所以它在和网络媒体的竞争过程当中其实是不具有太多优势的,就是从品质上而言,另外这类的读物确实是不具有太强的时效性,我们有时效性,但是我现在再看我们2004年所出的合订本,再翻起来依然有很多东西还有新鲜感,还是很有趣味的,有意思,这个时候我们改成这样一种品质,它比如说和其他媒体比较起来是有竞争力的,和报纸比有一个收藏价值的竞争力,和网络媒体比呢,大家在网上看信息的时候和拿一本精美读物在阅读的时候,那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还有现在一些广告公司,广告客户已经表示了,对《北京科技报》改版之后的这种合作的意向,这一点也给我们很大的信心。

  主持人:也非常了不起。有网友问,他说《北京科技报》今年好像推出一档栏目叫科学讲堂,能够感受到很多科学大家的魅力,他想请两位介绍一下这档栏目是怎样的一档栏目?

  赵颖华:科学讲堂现在是北京市科协主办的一个品牌,也算一个品牌活动,《北京科技报》是一个支持和协办单位,然后从整个比如说设计构思这方面,主要是北京市科协的相关部门,然后他们在实际操作,但是《北京科技报》在这其中有一些参与,有我们的参与,然后更多的我们是在版面上来支持这样一个活动,每一期我们也会在现场,比如说有现场采访,有现场对于《北京科技报》的这样一个品牌互动活动,所以这个其实还是充分体现了北京市科协的这样一个科技资源的优势。

  主持人:非常感谢赵老师。我们时间过得很快,还有一点点时间,我们接着再回答一两位网友的提问。有网友看到中国探客的必然选择这句广告语,他问两位如何想出这么一个广告词的?

  田利平:这个广告词里面主要有一个探客,当时我们也是在找,就是说我们的读者给他们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让他们自己本身更有认同感,后来想来想去,想了好多名字,后来最后选择这个,大家一起想,选择了这个,探客,我们觉得叫起来也琅琅上口,另外也比较理解,因为我们做读者调查的时候,好多人说内容应该是以探索性的为主,里边有个探字,后来想到了探,现在大家流行,形容人的时候用客,博客,播客,闪客什么的,我们就加一个客,探客,其实探客这个名字大家上网搜索一下其实有这个词的,但是每个人给它安了一个不同的意思。

  赵颖华:在这个之前其实我们还有一个说法,叫学智型读者,当时我们那句话广告语叫学知型读者的必然选择,学知型读者是专业公司在为我们这个品牌塑造形象的时候做了若干个调查,其中也包括一些普通读者和比如说广告公司,还有我们媒体的一些老总,他们就说《北京科技报》的定位到底是给谁看的,应该是给学知型读者看的,这是一个应该是咱们省广广告公司北京分公司的老总提出来的,他说学知型读者,得到大家一致认同。后来专业公司就把学知型读者分解成少知客,新知客,高知客,老知客,说《北京科技报》读者应该是在学知型读者当中蕴含的这一部分人当中扩大我们的品牌影响力,这一部分人是谁呢,从青少年来说他叫少知客,大学生和刚工作一两年的白领叫新知客,然后高知客可能就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了,再年长一些的就是退休以后叫老知客,说这些人都应该是《北京科技报》的读者,所以我们当时就有学知型读者的必然选择,但是过于有点文了,所以就派生出来现在的探客。

  主持人:今天的时间过得非常快,我想最后还有一点时间,再请两位给网友或者读者再说点什么。

  田利平:我想对网友说的是我们在未来的几年内,争取以《北京科技报》作为一个舞台,把更多精品的内容奉献给大家,在国内让大家看到我们这本杂志的时候有一种喜悦感,一方面能够消遣,另外一方面,在消遣的同时增长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赵颖华:我想说的就是我希望所有支持科技报的,关心我们成长探索历程的这些朋友们继续一如既往地对我们关照,同时我也希望没有看过《北京科技报》的这些朋友们能够哪怕就是选择一次,看一看,然后把我们对阅读《北京科技报》的体会和感受,包括对我们的建议批评提供给我们,我们非常希望《北京科技报》能够成为将来在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个探索类的品牌读物,我们有这样的志向,这也是我们的梦想。

  主持人:非常感谢赵老师还有田老师,我们也期待《北京科技报》能够成为中国人自己的Discovery,最后非常感谢赵颖华女士还有田利平先生做客新浪网,也希望广大网友能够都来订阅《北京科技报》,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次访谈结束)

[上一页] [1] [2]

本文导航:
·总编赵颖华:北京科技报要做中国人的Discovery
·北京科技报借鉴国际名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