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德国科学家独享诺贝尔化学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1日 09:29  信息时报

  据新华社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日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目前在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当天恰逢埃特尔的71岁生日,他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我(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这份生日大礼让埃特尔感到很意外。他说:“我当然知道我是候选人。但物理奖颁给了一名德国人,所以我以为化学奖不会发给我了。”

  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其研究成果,埃特尔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铁为什么会生锈”、“

燃料电池和汽车中的催化剂如何工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如何被破坏”等问题。此前,他的同胞彼得·格林贝格尔刚刚与一名法国科学家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解读获奖成果

  扎实的“表面文章”

  新华社电 人们常说,表面文章当少做。不过,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却在表面化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表面文章”。他不仅开创了表面化学的方法论,更造就了许多惠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应用成果。

  物质的两相之间密切接触的过渡区称为界面,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称为表面。在相界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界面现象或表面现象,而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实质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

  表面化学在上世纪前半叶得到迅猛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建材、冶金、

能源等行业。20世纪60年代末起,表面化学开始成为一项独立的基础学科。埃特尔则是最早洞察到表面化学研究巨大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不仅奠定了表面化学研究的方法论,更在诸多实际应用领域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氮肥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初发展而来的哈伯-博施法使得将大气中的氮制成氨成为可能,但人们在寻找制备反应的催化剂方面苦无收获。而埃特尔的研究发现,氨的合成反应在铁催化剂表面进行时效率大大提高,使这一技术的产业化成为现实,这给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