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愿天天都是科普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 14:10 解放日报
文/许兴汉 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普日”今又来临。已进入第三个年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积极开展全社会相信科学、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工作中,组织多层次、多学科的各项科普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观念,为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建立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氛围。 和我们制定的许多主题日活动一样,“科普日”的设立,就是要唤起更多的人对科普工作的热情关注,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来重视这项工作。根据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目标,到2049年,18岁以上公民的科学素质都要达到制定标准的最高层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每年一天的“科普日”活动显然是不够的。 有一项数据值得我们深思:由上海交大承接市科委的一项课题研究显示,与十年前相比,上海科普工作者的人数已减少了一半,一些有特色的科技传播媒体也均告消失,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而类似的情况在国内其它一些地区也都存在,北京市科技新闻学会最近所作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在科普宣传工作方面严重缩水的情况已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已作出了相关要求整改的批示。 要做好天天“科普日”工作,首先要在观念上更新。在一些人眼里,与许多尖端的科技项目开发和研制相比,搞科学普及工作是“小儿科”,只是对已有科技成果的“复制”而已,因此不被重视,年轻的科普工作者呈现日见递减的趋势,我们有些政策理念也阻碍了一些科普人员的工作热情,例如有一位曾写过大量科普文章的学科专家,由于他的科普作品不能计入职称专业考核指标,结果评不上高级职称。这些都提示我们,我们全社会和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者在科技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体制和机制上对他们实施有力的保障,才能使广大的科普工作者更加安心做好工作,并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其次,我们要在科普人才培养方面手段出新。以往,我们总把科学普及的主要任务压在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身上,但是,这几年国际上已提出了科普工作者社会化、职业化的方向,即从社会各个层面培训大量的专职科普工作者。据上述上海交大的课题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本市的街道社区科普人员依然有79%的人学历在本科以下,而且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使这部分人员职业化的工作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此外,我们还应该在积极培养科普队伍后备力量上下功夫,目前上海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本科的科技传播专业,仅有少数高校建立了第二专业、公共课、选修课等辅助培养方式,而没有一支强大的科普后备队伍作保障,是很难进行广泛而持久的科普宣传的。 第三,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达到较好效果。今年上海科技节期间,来沪访问的北欧科学传播协会就举行了一系列吸引上海市民眼球的科普活动,而且第一天就到热闹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去“秀”了一把,按丹麦科学传播协会会长迈克尔的说法就是科学有时也需要像商品一样进行“包装”和“促销”,因此“街头科普”、“假日科普”最有魅力,因为无论广场、公园、街道甚至火车站,在迈克尔看来,这些轻松、随意的地方,人们不会感受到任何被动接受的压力,因而科学宣传最易被公众接受。我们要摒弃以往那种一搞科普活动就是向群众传授一些生活知识的老套套,而应代之以向公众传递最新的科技成果、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普宣传充满魅力! 愿天天都是“科普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