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华鲟长江归海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8日 09: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长江涨水。茫茫东海的声纳告诉中华鲟保护专家:4月22日在湖北荆州放归长江的两尾野生中华鲟,已于5月7日和9日分别游回东海。

  中华鲟被称为“长江中的熊猫”,人类第一次在长江中段放归的野生中华鲟成体,成功地游回大海,迈出了濒危鱼类保护专家满怀期冀的第一步。

  回溯4月21日,两尾自北京来到荆州的中华鲟,其背部被植入了声纳跟踪器、芯片和锚标。次日,两尾中华鲟先后从1号、2号水池中跃出,穿过10米长的塑料滑道,一头扎进滚滚长江。这两尾约3米,体重分别为451公斤、160公斤的中华鲟,终于踏上了回归东海之路。

  为监测它们的行踪,科研人员在葛洲坝下至长江口布设了15个固定监测站,同时采用快艇移动追踪,覆盖1000至2000公里内的长江水域。因此,这对中华鲟姐妹在长江中洄游的行为规律、活动地点、情绪、克服水流速度的能力都在掌控之中,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揭开中华鲟处于咸淡水洄游过程中的生命奥秘,对于人们认知今日长江的水体情况和保护长江鱼类,都有积极意义。

  声纳报告的动人消息

  声纳告诉我们:放归长江9小时,1号“中华鲟女王”仍然对入江处恋恋不舍,暂留长江荆江段;比其稍晚放归长江的2号中华鲟却逆水向上游宜昌江段而去。23日下午,“中华鲟女王”经过一番“休整”,开始追赶它的小姐妹,一同向上游江段而去。至23日16时27分,“中华鲟女王”超过同伴,距离放流点18.43公里;2号中华鲟离放流点11.71公里。两尾中华鲟“走走停停”,31个小时仅行进十余公里。

  长江水产研究所宣布,“中华鲟女王”上溯距离可能大于20公里,主要在河流底部沿河漕游弋,或于中下水层活动,栖息水深范围在4-12米,多在9米左右。上溯后作4天停留,“中华鲟女王”于27日调整方向,掉头降河洄游,速度明显加快,每小时约前行10公里,27日13时08分至13时35分穿过江陵监测站。2号中华鲟体态“轻盈”,稍早掉头,26日19时41分至20时,已下行穿过了武汉军山监测站。

  濒危鱼类动物保护专家、中华鲟项目负责人危起伟研究员透露,2号中华鲟于5月7日游入东海。9日,“中华鲟女王”也循着同伴的足迹游入茫茫海洋。春夏之间,正是鲟鱼入海季节,没有达到性成熟期的子一代鲟鱼,会在东海完成从婴幼儿期向青年期转换的性腺发育。此次两尾野生中华鲟亲体入海,将在海洋中完成再一次的性腺发育。让中华鲟研究专家感到惋惜的是,限于技术手段,人类还无法对中华鲟在大海中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监控。所幸,我们终于知晓了它在长江中的短暂生活细节,只有等待它们在数年后再次进入长江,才能有机会观察到它们。

  产后康复 回归长江

  此次放归的两尾中华鲟,2004年在洄游途中于葛洲坝下游宜昌江段受伤被救护,并于2005年接受人工取卵。取卵进行人工繁殖,是人类延续这一珍稀物种、避免其灭绝的唯一方法。通常情况,剖腹取卵的中华鲟会马上死亡,被挤卵的中华鲟最长活一年多。这两尾鲟鱼被取卵后也不吃不喝,奄奄一息,在条件优越的北京海洋馆疗养后,终于康复。将它们放流长江,是中华鲟人工取卵康复后的首次放归,堪称世界奇迹。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主持论证会认定,可以挑选完全康复的中华鲟放回长江野生环境中。“现在野生中华鲟数量大为减少,有一条算一条,捕一条少一条。被取过卵的中华鲟如能再次繁殖,对于该物种的保护,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专家危起伟研究员说,此次将两尾中华鲟放归长江,要观察它们在被挤卵后能否再度产卵,这是困扰专家们的又一个难题。如能再度产卵,这对挽救整个中华鲟家族来说意义重大。

  该为保护中华鲟做些什么

  4月22日,加拿大温哥华水族馆主席约翰·南丁格尔先生在参加放流活动后说:“这真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活动,我看到了中国人、看到了长江沿岸人民对中华鲟的关注,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行动,非常有意义。”加拿大温哥华水族馆是此次产后康复亲鱼回家过程中北京海洋馆方面的合作伙伴。作为水生生物养殖专家,南丁格尔指出:“中华鲟对于长江、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宝贵的,现在它们的数量非常少,被列为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红色目录濒危物种(EN级)。人们正在思索‘我们应该为中华鲟做些什么’?”

  我们还要思索,我们要为保护长江做些什么?

  在长江上兴修水坝,阻隔了中华鲟生殖洄游通道,中华鲟产卵场受到破坏。据推算,葛洲坝截流以后,中华鲟各世代的产卵洄游群体比截流前减少了90%,幼鱼补充群体减少了80%,长江每年洄游亲鲟仅500尾左右。除此之外,长江上船舶密度增大、渔民过度捕捞以及长江的污染,都成了中华鲟生存的杀手。

  中华鲟研究专家说,中华鲟从长江中孵化后,就进入海中生长,直到性成熟后才回到长江产卵。而它的性成熟期又较长(雌性18年,雄性12年),这期间它在海洋中的情况,人类至今毫无认识。也就是说,如今在长江中观察到的中华鲟,至少是12至18年前诞生于长江的幼鱼。如今放入长江的幼鱼,至少12至18年之后才能在长江中看到它。这期间中华鲟的生存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旦危机形成,很可能悔之晚矣!

  链接

  中华鲟距今有1.4亿年的历史,是与

恐龙同时代的现存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它长可达4米多,重可达500公斤,是全球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华鲟在海洋生活约10年后,会成群结队沿长江口逆江上行,在故乡——水流湍急的长江上游产卵繁育后代。之后,成年鲟带着幼鲟顺江而下,到大海中生长。在溯河洄游繁殖及游向大海的过程中,中华鲟粒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的冠军。这种神奇的能量转换现象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研究中华鲟,对于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等多种学科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