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高登义:全球变暖北极反应最为强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3:54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高登义:全球变暖北极反应最为强烈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

  4月19日上午10:00-10:45,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做客新浪网聊极地探险,主要围绕高登义主席极地科考探险经历,南北极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为保护极地环境普通大众应该怎么做,以及大家关心的问题与网友进行交流。

  精彩观点摘要:

  ·我一生当中考察,我总结一条,一个人当你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时,是最不好把握的时候,但是命运在自己的手里的话,并且对自然了解,你会掌握得比较好。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个人认为全球气候的变化两个因素,一个是自然本身的规律,一个是人为的因素,有的时候是两个因素叠加起来的,有的时候以自然因素为主,有的时候在短时间范围内是人为的因素。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反应最为强烈,北极的浮冰这些年减少得特别快,但是反过来南极不是,南极在几十年的变化当中,西南极,来自斯瓦尔巴德岛这一块差不多,但是在南极的主要地区这几十年来气温不仅没升还下降了,南极的浮冰在最近这几年不仅没减少还有所增加,所以说南极极区比较敏感,但这些年北极最明显,珠穆朗玛峰也是最明显的。

  以下为聊天文字实录

  主持人刘允: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老师。首先欢迎高登义老师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先请高登义老师跟网友打个招呼吧。

  高登义:各位网友,你们好,下边我们可以放开聊。

  主持人:高登义老师是曾经先后组织和参加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和西太平洋科学考察30余次,是我国完成地球三极考察第一人,今天我们围绕您以前的极地探险的经历,还有南北极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这些问题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广大网友踊跃提问。

  刚才说到高登义老师是完成三极考察的第一人,有丰富的极地科考探险经验,科学考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冒险,冒险和探险有什么区别?

  高登义:科学考察不能说是冒险,科学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风险,比如说我们要穿越南极有风险,杨利伟要上太空有危险。应该确切地说,科学考察、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风险。

  探险和冒险有什么区别,按照我们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一个所谓探险就是探索未知,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风险,因此我们是探险;冒险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或者就是要挑战自我,我也不知道我去挑战这个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反正要去试试看,像这种既不知道是探索的对象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接近自然,这是冒险。

  探险和冒险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是不是有科学的方法指导你的行动,第二你了解不了解你客观的世界和你自己。这是最大的区别。

  主持人:还想请问一下高登义老师,极地科考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对于环境的研究。

  高登义:极地科学考察,我们国家可以说从1984年以来慢慢步入了世界的行列,北极考察从1991年以后才慢慢步入了世界的行列,为什么我们到极地考察呢,我们指的是极地是南极和北极地区。我们知道近百年以来通过我们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南极北极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是一个非常关键区域和敏感区域。同时南极气候在我们人类认识全球气候变化中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南极北极这样重要,但是气候条件、自然条件非常艰苦,过去我们不管政府还是我们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建站观测很少,总之来说,科学家认识到南极和北极是关键区和敏感区,但是又缺乏资料,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艰苦,因此南极北极才逐渐关注。

  主持人:您曾经去过很多次的极地,在极地的探险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危险呢?

  高登义:这个一般说来我们到极地去,不管到南极还是北极,虽然我们对南极北极的自然条件,科学家去之前应该有所认识,但是因为认识是无止境的,在你没有了解之前就会遇到你原来没有想到的困难,比如我们在1988到1989年建立中山站的时候,当时我们国家的船是第一次走到了南极圈里面,对南极圈里的冰况等知之甚少,加上我们国家穷,我们花了两万美金从美国买的二手船,我们破冰,我们刚刚到南极边缘的时候就被一个大冰撞了一个大洞,把我们围困起来了,当时我们就面临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我们船被困一年,还有可能这个洞继续扩大这个船就会沉,这船116条汉子可能就不能完成任务,这是我科学探险中一生难忘的一次,但是我们就在这么一个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我们耽误了将近30年的时间,最后靠着我们全国队员的努力,最后还是把我们的站如期建成了。

  主持人:我们知道2004年我们建立了首座北极考察站,现在我们国家的极地科考的现状是怎样的情况呢?

  高登义:我们国家的极地科考在早期的时候,大概1982年我们国家成立了南极考察委员会,那个时候有一个南极委员会,基本上是囊括了全国的科学家在里面,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极地考察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我们是在南极考察阶段,从1982年到1994、95年,这个时候可以说我们国家把我们全国的比较优秀的科学家都集中到这个地方来,但是从95年以后,整理了极地办,从此以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局限,局限在科研人员基本上没有面向全国,而是在一些部委里面,因此科学家认为有一些局限性。但是我们又有一个好的地方,从我们加入了南极科学委员会,1991年加入了北极科学委员会以后,我们国家的极地考察走上了世界的步伐,我们和世界的南极考察和北极考察融为一体了。对北极来讲很近,假设我到南极是亿,我到北极花的钱是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就到了,这两个站的建立使得我们国家真正走上了极地的世界道路。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我昨天查资料的时候发现,2001年公布黄河站选址的时候是您公布的消息?

  高登义:应该这样说,北极的建站考察和南极的建站考察不一样,南极是政府型的,北极建站考察是从科学家先介入,到政府介入,因为有体制限制,我们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在1996年之前是由南极考察办公室,只搞南极工作,不研究北极的问题,1996年才成立了极地办公室,从那个时候南极北极都介入管了,可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从91年开始介入了北极考察,从91年开始知道我们中国加入了北极考察,规定了中国人民、中国的科学家可以在这个地方建站,办企业。

  举个例子,现在从北京开一架飞机直接开到斯瓦尔巴德群岛不要护照。这个以后,开始有科学院,中国科协开始组织科学家,我们在这儿建立了一个科学家中国人的站,这个站的建立,我们极地办也汇报了,目的是促进我们政府尽快批钱干活,由于科协的团体不可能有那么多钱支持的,但是通过这个得到国家的重视,黄河站建立起来了,这个选址有个规定,是由挪威的贷款,这个极地研究所是建立在这个地方,当时去的时候由于经费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建立在离俄罗斯有几十公里的地方,这个地方电费很贵,将近170块钱人民币一个度的电,这个电经过环保处理以后非常非常贵。

  主持人:现在黄河站的用电还是这样吗?

  高登义:还是国家付钱。我的朋友很多,前不久三年以前还给我来了一大堆材料,他那些有一个广播站在一个海湾上,他认为那是我的钱,他要买,外国人在这儿是不能买房子的,个人可以买,当时我曾经想个人买了以后给国家用,后来国家没看上这个地,因为当时要买很便宜。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了,您在南极探险的时候,我们科考船是在冰面上撞出一个大洞,在南极,对您来说是一个比较难忘的经历,除此之外您还有什么其他的经历和网友分享吗?

  高登义:我1966年参加了中国考察高山地区、青藏高原必须要坐汽车,其实我参加这么多考察,我觉得最怕是你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比如说你坐飞机,你是交给飞机驾驶员了,你坐汽车你的命运是交给汽车驾驶员了,如果当你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里的时候如果对大自然了解的话,不会遇到太大的风险,我其他两次都是翻车,翻车我没办法,我不会开车,特别是在户桥下翻车,翻了一个底朝天。出来的时候,我们招车,每一个车都不停。我想为什么,不知道,后来一看我的脸上,满脸都是血,人一看满脸是血也不敢了。由于当时比较忙,我看不到自己脸上有血。

  那次比较危险,所以我一生当中考察,我总结一条,一个人当你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时,是最不好把握的时候,但是命运在自己的手里的话,你对自然了解你会掌握得比较好。

  主持人:事实上这对人类控制气候变化也是作为一个参照。

  高登义:现在一般地不说控制气候变化,现在我们有两种提法比较先进,一个是人类要适应气候的变化,第二个人类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气候的变化,有利于人类活动。我们人类是控制不了的,我们从历史上看,历史上有很多冰河期,有很多高温期,这是从几十万年来一直都有的,而冰河期冷得不得了,暖的时候暖得不得了,这是控制不了的,这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可以适应它,我们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 [2] [3] [下一页]

本文导航:
·高登义:全球变暖北极反应最为强烈
·高登义:全球变暖北极反应最为强烈(2)
·高登义:全球变暖北极反应最为强烈(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