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股票 | 科技 | 博客 | 播客 | 宽频 | 汽车 | 房产 | 游戏 | 女性 | 读书 | 考试 | 星座 | 天气 | 短信 | 爱问 | 邮箱 | 导航 | 通行证

白鱀豚和人,谁是长江的主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10:49 《森林与人类》
科技时代_白鱀豚和人,谁是长江的主人
白暨豚淇淇 摄于武汉白暨豚馆张先锋摄

  撰文·摄影/张翼飞

  白鱀豚基本资料:

  --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鲸目、淡水豚科、白鱀豚属

  形态: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

  分布:分布于我国长江自三峡的黄陵庙以下,一直到长江口,以及沿江的大型湖泊和较大的支流中。 

  习性:怀孕期10~ll个月。每胎仅产1仔。 

  生存状况:2006年11月、12月间的最近一次科考中,未发现白鱀豚踪迹。

  不论从什么角度看,长江的主人首先是白鱀豚,而不是人。

  白鱀豚位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中的顶端,几千万年来一直是长江水族中的帝王,如同

神话传说中的“东海龙王”。根据化石考证的结果,至少在4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白鱀豚就已经存在了。与其他鲸类一样,它原来也是陆地上的动物,由于环境变迁被迫来到水中。而到大约2000万年前,白鱀豚的祖先又从海洋来到长江。

  相对2000万年,人类显然是迟到很多的“宾客”。而且对于这种弄潮于长江波涛间的神奇生物,人类一直心存敬畏。人类最早记载白鱀豚的书是《尔雅》(约公元前200年),首次为这种生物定名为“鱀”,专家猜测当时的人们以为这是一种鱼,再根据白鱀豚发出类似于“既”的声音,创造出了这个字,那个时候长江中至少有5000头白鱀豚。民间关于白鱀豚的传说更是纷纷纭纭,白鱀豚被长江上的渔民视为“女神”。后来到了蒲松龄笔下,干脆将白鱀豚化身为美丽女子“白秋练”,跟人还发生了一段旷世情缘。

  遥想19世纪以前的长江,那该是多么神奇的世界。几千万年来,不管长江是碧波万顷,还是恶浪滚滚,白鱀豚悠然生息,繁衍后代,食物充足,与世无争。他们不喜欢河窄流急的峡谷,因此在长江中他们从未上溯到宜昌以上;他们长期在水中生活,因此眼睛、耳朵和鼻子都明显退化;他们很重情感,从一对到十几只常常结伴行动;他们喜欢长江干支流交汇或湖口处活动,夏季江水水位上后,游入沿江的大型湖泊,冬季水位下降后再回到江中水深处越冬。

  白鱀豚一般体长为2米左右,体重100~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吻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颌两边密排着130多棵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称为“额隆”。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柔和清爽,远远望去,犹如水中的清纯少女。

  因为听觉与视觉的退化,它的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其上呼吸道有三对功能奇异的气囊和一个像鹅头一样的喉,没有声带,却有着独特的发声和接收回声定位的组织,能在水中发出不同的声音,频率多在超声范围,通过物体身上反射回来的声波探测猎物与敌人。

  白鱀豚的身体尽管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仍保持着哺乳动物的共同特性,如具有36℃恒定的体温、用肺呼吸、“十月怀胎”等,雌兽的子宫为双角子宫。因为仍然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需要到水面上换气。换气时将头伸出水面,吸气后猛往水中一扎,激起一圈浪花,尤其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更是壮观。渔民常根据白鱀豚的这一特点及时躲避到安全之处。

  它在水中是不睡觉的,因为它的大脑两半球轮流休息,所以就能昼夜不停地在水中游动。在长江里游泳前进时,成年雄兽在前开路,雌兽则带着幼仔在后紧随,出没于万顷波涛之中,顺江游动的速度可达每小时80公里,景象十分壮观。白鱀豚偶尔也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江豚混在一起,追逐戏水。

  然而,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推进,白鱀豚的完美水世界被人类颠覆了。船舶急剧增多、水质恶化、渔业资源破坏等,使得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鱀豚的数量急剧下降。据调查,上世纪80年代初,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尚有约400头,1980年至1986年的调查结果是约为300头,1990年仅为200头,1994年以后就不足100头了。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鱀豚的大规模监测行动,3年找到的白鱀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最后一次有人亲眼目睹过白鱀豚的身影是在2006年4月27日,但是没有留下任何证据。

  与白鱀豚数量锐减相对应的正是发现的白鱀豚尸体急剧增多。据报道,在上世纪80年代,长江中常有白鱀豚的尸体被发现,其中1984年发现的竟达18具。它们有的是被轮船的螺旋桨打死的,有的是被滚钩、“迷魂阵”等非法渔具杀死的,也有遭受污染而病死的。据说,1987年在长江死亡的一头白鱀豚身上,竟有103处大大小小的伤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长江中残存的白鱀豚已经很少了,但人们还能时时痛心地听闻到关于白鱀豚尸体的不幸消息,如1992年有2具,1993年至1996年每年各有1具。2002年7月1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 豚馆中的“淇淇”去世了。它是世界上惟一一头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雄性白鱀豚,已成功饲养22年。

  “淇淇”以后,人类想再发现一具白鱀豚的尸体都是极其困难的奢望了,更别说一睹白鱀豚矫健灵动的身姿了。一个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万年的物种如果就此远去,作为后来者却“喧宾夺主”的人类该不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