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环球科学》:从ROBOT到三定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 07:22 《环球科学》杂志

  撰文 星河

  在大西洋的一座岛屿上,有一家制造和生产生物机器人的洛苏姆万能机器人公司。大量机器人从这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渗透到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机器人的大量出现,导致人口停止增长,有人预言人类将有灭绝之灾。然而洛苏姆公司的负责人一意孤行,不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还不断改进机器人,使它们具有思想。结果机器人拥有了反抗意识,越来越不听命令,甚至发动了暴乱。面对危机,工程师毅然烧毁了所有制造机器人的资料,但这样一来,人类也失去了对抗机器人的王牌。这场战争最后两败俱伤——除了这位掌握机器人秘密的工程师以外,其他人全被杀死;无法生育的机器人也在不断老化,数量逐渐减少。故事的结尾,是工程师听到世界上最后两个机器人的笑声,他们已经获得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甚至有了性别之分——他们成了新的亚当和夏娃。

  这是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创作的科幻戏剧——《洛苏姆万能机器人公司》中的情节,也是机器人一词的初次登场亮相。恰佩克根据robota(捷克文:“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工人”)创造出了robot,用来称呼剧中的机器人。后来这个单词被各语种吸收采纳,成为世界性词汇,并为科幻文学发扬光大。

  在科幻小说中,robot除了指钢铁机器人(mechanical men)以外,还包括所谓的“生物机器人”,甚至早期的“克隆人”。广义地说,一切非生育的“人”都属于robot。而在现实世界中,机器人也并非真要具有人的外形,为了能够更有效率地工作,它们的长相往往千奇百怪。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robot不过是“自动智能机”的代称而已。

  “机器人三定律”

  涉及机器人的早期科幻故事,大都表现出一种对科技进步的担忧:人类创造了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往往会自食恶果,被机器人取而代之。为了扭转这种技术悲观论调,1940年年底,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科幻编辑约翰·坎贝尔,共同为机器人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就是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

  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

  三、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从1941年的短篇科幻小说《推理》开始,阿西莫夫就在“三定律”的框架下创作了一系列短篇机器人科幻小说。他熟练运用“三定律”,在机器人有可能违背规则的前提下逐渐展开故事。这些短篇故事极具逻辑性,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后来大都被收录在《我,机器人》(1950)和《其他机器人》(1964)这两本科幻小说集中。在尝试了一系列短篇小说之后,阿西莫夫又创作了机器人长篇科幻小说,分别是《钢窟》(1953)和《裸日》(1957),内容都涉及人类侦探与机器人侦探联手破案的传奇故事,被誉为科幻与推理相结合的典范。

  有了“三定律”,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就不再是“欺师灭祖”、“犯上作乱”的反面角色,而是人类忠实的奴仆和朋友。不过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还是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需要人类协助解决,这正是机器人故事的基础。阿西莫夫所向往的,是人类为代表的“碳文明”与机器人为代表的“钢铁文明”的共存共生。在阿西莫夫的另一篇优秀作品《二百岁人》(1976)中,他的这一思想表露得淋漓尽致。

  《二百岁人》讲述了一个机器人版的匹诺曹奇遇记。这个机器人刚被制造出来,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它的才能为它带来了巨额财富,而它则用这些钱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它不断地打官司,试图通过法律来认可身份;它将身上的零件逐渐换成生物器官,直到完全变成生理意义上的人;最后,为了让社会彻底承认自己是人,它主动放弃了永生。在弥留之际,法庭的宣判终于到来——“他”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了一名真正的、有尊严的人!

  家喻户晓的机器人

  “机器人”是阿西莫夫对科幻文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如果说“三定律”还有坎贝尔的功劳,那么没有阿西莫夫的发扬光大,则很难有机器人科幻文学此后的繁荣局面。电影技术的发展,将机器人形象搬上了银屏,被表现得更为直观和生动,也令机器人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有关机器人的科幻电影有很多,出现机器人角色的镜头更是不胜枚举。还记得“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中那两个颇具人情味的人形机器人C-3PO和“圆桶形”机器人R2-D2吧?在这一系列影片中它们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阿西莫夫的许多机器人科幻作品,例如《我,机器人》和《二百岁人》等,也纷纷被搬上银幕。不过机器人影片中的典范之作,当数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终结者”系列。尽管在该系列影片中,未来已经被机器人统治,人类与机器人又陷入残酷的战争之中,但是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生化机器人流露出来的铁骨柔情,仍然为人类与机器人的和平共处留存了一丝希望。可见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思想,已渗透到了科幻领域的方方面面。

  正如当初人们按照自身形象虚构出神灵一样,现在的科幻作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塑造出机器人的形象。它们的思路更为敏捷,体魄更为强壮,道德规范更为完善,同时也具备了人类的种种弱点。科幻机器人的出现,是人类对“上帝造人”的挑战,代表着人类企图主宰万物的愿望和野心;它们也是人类自身的镜像,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自己。

  科学幻想一直是人类展示梦想的舞台,伴随着科幻小说和电影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未来:机器人将与人类和平共处,帮助我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替代我们去探索和开发未知的领地。有了这样的共识,再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的梦想正在走出科幻,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