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古生物学家对“进化论”的创新性贡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15:06 科学时报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戎嘉余为主编,以方宗杰、周忠和、詹仁斌、王向东和袁训来研究员为副主编的《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一书不久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大16开本,全为薄铜版纸精印,正文共962页、165万字,是有软塑烫金字护封的乙型精装本)。这是我国学者第一部依据丰富的中国化石材料,对生物的起源和辐射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较全面深入探讨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此书不仅内容精湛,直接针对生命起源、演化这样的基础科学命题有着创新性贡献,文、图、表并茂,有英文详细摘要,利于国际交流;而且装帧大方、庄重,印刷精美,堪称当今学术经典著作出版物中的珍品之一。在中国古生物科学史上,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对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和古生物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经典巨著《物种起源》,对生命起源和演化这一极其漫长而又纷繁复杂的过程提出了“进化论”的科学解释。然而,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尔文主义也经受了种种考验,今天,它更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惑的挑战,它需要更多更新的关于事实和原始材料的发现,不断完善,并迎接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中国地大物博,其中,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方面的科学材料与信息资源更是无比丰富、浩如烟海。上世纪末,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在祖国大地上艰苦跋涉、辛勤采集,有着接二连三的新发现,并在前辈工作基础上,借助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在深入探讨生物演化问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发现:从元古代末期的庙河生物群、瓮安动物群、高家山生物群,古生代初期的梅树村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凯里动物群,一直到中生代后期的热河生物群等。世界权威科学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高级编辑亨利·吉伊也无比赞叹地说:“在不足10年的时间里,随着对生命演化史上关键阶段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化石的重要发现,中国古生物学的研究已从相对平静的状态,一跃成为国际科学界一支中坚力量。”

  2000年春,国家科技部批准实施“973项目”、“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近百名中国古生物学家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并有10位境外古生物学者(包括旅外华裔学者及国际友人)加盟。该项目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对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学家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进行了认真总结,终于取得了无愧于丰富精美的中国古生物材料的创新硕果,在使我国从古生物学大国走向古生物学强国的征途上又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几年来,他们不仅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新发现,在国内外发表了近700篇论文(其中在 Science和Nature就发表了近40篇),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关注,而且十分重视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组织系统研究的综合性成果,加强理论探讨和全面总结。

  由戎嘉余院士、方宗杰研究员主编,11个单位、39位项目成员合作撰写的《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上、下卷),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11月出版(该书规格与此书基本一致)。而今这部由15个单位、82位项目成员合作撰写的巨著是前者的姐妹篇,它们是我国古生物学界大协作的成果,凝聚了22个单位102位古生物学家(两套书的4个单位、19位作者是共同的)的汗水和心血。

  此书共分7章。第一章是概论,着重对大辐射的含义、起因、特点、型式和总体规律等问题作了概述。第二至第六章则分别论述了晚元古代与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起源与辐射,第七章在项目创建的“华南寒武纪至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数据库”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华南史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演变曲线”,这一原创性新成果将有助于完善全球的化石多样性变化曲线,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史时期生物多样性的演变。书中特别论述了元古代末期瓮安大辐射、埃迪卡拉大辐射及“寒武纪大爆发”的序幕——梅树村大辐射及主幕——帽天山大辐射、以三叶虫及磷酸盐质壳腕足动物为主的“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形成及其衰退,并为以钙质壳腕足动物、苔藓虫、海百合、四射珊瑚等为主的“古生代演化动物群”所替代。后者统治地球2亿多年,二叠纪末大灭绝后迅速衰落;另一方面,以双壳类、腹足类、软甲类节肢动物、鱼、六射珊瑚、海胆等为代表的“现代演化动物群”迅速辐射,最终成为现代海洋的主宰。书中也论述了“热河生物群”,包括以爬行类(

恐龙、翼龙)、鸟类和哺乳类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以昆虫、叶肢介、腹足类为代表的无脊椎动物群及以被子植物为代表的种子植物群。细读本书,我们看到每一章节都有创新的见解和论述,都在作者长期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提高。通过这些论述能逐步回答有关“进化论”的很多饶有兴趣的问题。例如:地球上的海洋生物是如何出现和演变的?鸟类是怎样产生的?鸟类是不是恐龙的后裔?羽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生物有那么漫长的演化历史而人类直到最近几百万年才降生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等等。

  本书还引导中国古生物学家去探讨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问题。例如,“生命之树”如何建立?环境如何制约生物演化?生物又如何影响环境变化?古生物学研究如何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等等。据笔者了解,中国古生物学家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著名的国际地球科学期刊Geological Journal特邀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戎嘉余院士共同主编两期专刊(special issue),刊登项目的最新成果。第一期专刊已在2006年9月出版(Geol. J. v.41,n .3-4),刊有12篇论文;第二期也将在近期出版。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严格的评审,国家科技部在2006年又批准实施“973”计划的新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为中国古生物学家搭建了施展本领的更加广阔的平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