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白鱀豚的身后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 13:4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陈宏伟

  据中科院水生所研究,近20多年间,白鱀豚数量变化大约是:1980年代早期约有400头;1980年代中期约有300头;1990年代早期约有200头;现在,“少于100头”……

  地球上每天都有物种灭绝。那么,2500万年前从海里迁徙到长江生活,并成为一个独立物种的白鱀豚的灭绝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灭绝意味着什么

  一个公认说法是,如果白鱀豚灭绝,这将是历史上第一个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鲸豚类物种。

  “作为在食物链最高端的大型哺乳动物,白鱀豚灭绝的意义肯定与普通物种不一样。”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说,“它们能生存这么久却在短时间内走向灭亡,说明长江的水环境近年来迅速恶化。恶化的原因有我们知道的,也有目前还不知道的。如果知道,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去改善;如果不知道,那么人类就危险了!”

  不久前,有篇报道说,“如果长江容不下白鱀豚,也很难支撑人类的生活。

  王克雄说,作为2500万年前由海入江的物种,白鱀豚身上记录着地球远古时代环境变化的许多重要信息,像一个活化石,又像一本活的历史书,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与科研意义。现在这本书没有了,意味着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对人类永远成为一个谜,形成认识的历史断层。

  再就是,作为长江食物链中顶级捕食者,白鱀豚的灭绝,必将对其食物链下端的物种产生影响。“至于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也许后果是灾难性的。”王克雄说。

  还有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白鱀豚的了解与研究非常粗浅和有限,如果白鱀豚现在就灭绝,它们很多特殊功能、身体结构、生存方式等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启发或帮助的东西,人类就永远弄不清楚了。

  据介绍,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豚类研究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比如,美国海军部门投入大量资金,从仿生学角度研究豚类的声纳系统、水下探测目标的功能,或训练豚类为人类服务等,取得了不少成果。

  “而我们研究的内容,主要还是如何保护豚类,以不至使它们灭绝。”王克雄说。

  灭绝为什么

  专家们相信,白鱀豚灭绝原因带来的遗憾,要远远大于其灭绝本身带给人类的遗憾。“灭绝也许是早晚的事情,但白鱀豚不该消灭在人类手上。”

  曾在农业部工作、现在山东大学海洋学院任教的王亚民博士总结说,栖息地被人为破坏、人类活动误伤以及环境污染,是造成白鱀豚悲惨命运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份由水生所提交给农业部的关于此次国际考察的报告说,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和利用毫无节制,长江环境的改变已经超出了长江豚类所能耐受的范围。主要表现在:

  采用非法渔具(如电打鱼、滚钩等)酷捕滥捞。一方面这些手段直接对豚类造成误伤;同时,由于白鱀豚以鱼为食,鱼类被过度捕捞,也导致白鱀豚食物匮乏,威胁其生存;

  疯狂采砂。比如在鄱阳湖,据考察队统计,从湖口县至星子县约45公里,沿途有1600多艘大型采砂船。简单说,采砂行为是摧毁了白鱀豚的家;

  发达的航运。根据王克雄在考察中的统计,从宜昌到上海的单程考察就记录到19830艘交通船和1157只捕鱼船,平均每公里约有12艘船只。如果将这些船只首尾相连,且按交通船长度50米、渔船长度10米计算,总长度将达1003公里,而考察江段总长度才1668公里。船只活动,一方面螺旋桨运动可能伤害白鱀豚;另一方面,也加剧水体污染;还有,

发动机噪声对白鱀豚声纳系统构成严重干扰,因为白鱀豚视力差不多为零,几乎完全靠声纳系统行动、捕食、联络和躲避障碍物。

  “三废”排放,造成水体污染。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不言而喻。

  水利工程建设。王克雄举例说,目前,鄱阳湖与长江相接处建了两座大桥,影响了动物在江湖间的迁移。迁移是豚类等水生动物特定的生活需要,有利于种群的健康、繁衍、发展。根据王克雄他们观测,两座桥建成后,动物(比如江豚)再也不敢游过桥界,无法在江湖之间迁移。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江豚也将面临着与白鱀豚同样的命运。”王克雄说。

  江豚是生活在长江里的又一豚类生物,但在生物学上,因为尚未与海里的相同物种完成生殖隔离,所以不属于一个单独物种。

  作为长江仅有的两种豚类生物之一,江豚也是此次国际考察对象。

  考察结果也令人沮丧:经初步估计,整个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00-1400头,相当于1991年的一半。

  按照这样的下降速度,长江江豚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第二个白鱀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