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权威考古专家刘庆柱:乾陵秦陵不该立即发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15:06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权威考古专家刘庆柱:乾陵秦陵不该立即发掘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唯一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做客新浪。摄/新浪科技 雷永青

科技时代_权威考古专家刘庆柱:乾陵秦陵不该立即发掘
刘庆柱与新浪科技主持人就“乾陵秦陵不该马上发掘”与网友对话。摄/新浪科技 刘允

  视频:刘庆柱聊乾陵秦陵是否应马上挖掘

  新浪科技讯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唯一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blog)1月16日13点做客新浪聊天,与网友就“乾陵、秦陵是否应该马上发掘”话题进行交流。以下是聊天实录:

  主持人雷永青: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下午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非常高兴,有幸请到一位非常重量级的嘉宾,给大家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唯一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今天我们跟网友聊一个热门话题,“乾陵、秦陵该不该立即发掘”?这个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一些辩论,包括很多专家、学者也参与到这个辩论当中来,今天请刘所长跟我们网友做一个全方位的沟通。关于乾陵和秦陵等等这样帝王的陵墓,是不是现阶段就应该马上进行发掘,刘所长先给我们表明一下观点?

  刘庆柱:关于乾陵和秦陵等等的发掘问题,历年来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今年6月在陕西乾陵开过一个会,也有一些专家呼吁要发掘乾陵。我认为应该在是否发掘问题上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是否有利保护?如果我们现在的相关科学技术能够做到发掘能更好的保护,那么我是同意发掘的。但实际我们现在学科发展的现状和现有的科学技术,以及我们对这两个陵墓的了解来看,据我们应该知道的东西还相差很远,我们考古学技术在考古学方面的应用,比如关于文物保护的应用,我觉得距离这个要求也相差很远,现在我们要谈教训应该说很多很多,成功是有的,但是能够把它完好地保存下来现在恐怕还谈不到,我想可以预计的讲,比较长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都不会提到日程上来。

  主持人:这是刘所长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给大家的一个开场白,但是咱们话不能这么简单的说,因为事实上很多的学者、专家也都提出了很多意见相左的问题。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关于这个话题一些专家的言论,我们很多网友从新浪的博客上了解到一位经济学家,叫张五常,这位专家就提出来关于秦陵的开发,但是我想关于秦陵和乾陵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讲到应该提倡马上开发秦始皇陵,他的理由也非常的鲜明,就是说现阶段对于开发秦始皇陵能够起到很大的效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对当地的旅游以及文化产业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刘所长你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你觉得这个观点立得住吗?

  刘庆柱:我第一次知道张先生的观点是从全国政协报,政协报曾经做过报道,当时也采访了我,我想张先生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来讲他可以提出他的一些想法,也不实为一家之言。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搞经济建设也讲科学发展观,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或者破坏性开发。什么叫破坏性?就是说我可能开发出来在一时能够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但是作为长远来说很快作为取得经济效益的载体就会失掉,也就是说比如秦始皇陵,现在姑且不谈它被盗还是没被盗,开发这些出来作为旅游,那还能保留下来吗?我觉得发掘出来是保护不了的。应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后可能会有更新的手段使它保护下来,但是如果现在就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开发的话是短暂的,从经济学家的算帐这种算法是不太全面的,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从人类文化遗产角度来说,不是你经济学单单为了发展经济所能折算过来的。因为秦始皇陵在全世界只有一个,我们知道世界有三大陵墓,一个是埃及的金字塔,一个是日本的仁德天皇,一个就是秦始皇陵,就陵墓和陵区而言秦始皇陵是最大的一个,如果这个遗产要发掘前提就必须能保护,而且能百分之百的保护,保护好才能发掘,否则没这个前提,或者现在我们知道保护不了更好的前提下,把它急于开发出来,好像是为当地群众脱贫,实际是毁坏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因此我不同意张先生的说法。

  主持人:张先生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说从门票的收入来说一年的门票收入可以达到25亿元,对当地的经济法有很大的促动。

  刘庆柱:我不是搞经济的,从我个人来看他这种估算太乐观了,而且靠古代文物来脱贫在全世界是不值得提倡的。

  主持人:回头讨论另外一个问题,网上网友也提出来。

  网友:关于文物,现在我们从价值的评估上来看,像乾陵这样的陵墓真的有五百多吨文物吗?

  刘庆柱:实事求是讲,这个问题曾经在上海一个报纸里,记者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说这个话的一些人如果有一个善良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这种提法是没有根据的。

  主持人:但是也可以这样来估计,因为从相关的文献资料上来看,以及常理来推论,武则天和唐高宗他们的陵墓当时是属于唐朝的比较鼎盛时期,他们会往这个里面埋葬很多的随身物品,包括很多宝物,文物。这样子对后人来说是不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刘庆柱:有没有价值,它这个文物有几个,一个是科学性,一个是历史性,一个是艺术性,在当时他认为有价值的不见得对历史而言就是有价值的,对科学而言就是有价值的,对艺术而言就是有价值的,价值本身有个不同含义,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我想埋进这些东西应该是反映了当时历史时代,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历史,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要理解为唐代皇帝乾陵里面就埋了很多奇珍异宝。因为阴间和阳间的生活,阴间是阳间的折射,因为历史的发展对埋葬问题越来越清楚,比如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比较早的商代他用真人进行随葬,到了孔子的时代就用俑,到了秦始皇陵就用陶,当做象征品,现在我们再弄就糊个纸人,比如农村有个人去世了,就到他墓前用纸做的东西,因此在唐代到底真东西埋了多少,这个恐怕不是像有些学者所估计的什么五百吨的金银财宝,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从已发现的唐代的王陵我觉得可能性很小。

  主持人:很多的报纸上和网上也都在说,关于文物里面有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文物,就是“兰亭集序”,学者推测这个真迹遗失了,很有可能在乾陵里面?你觉得这个可能性大不大?

  刘庆柱:这个推论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历史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因为他们热爱书法,比如唐太宗昭陵的时候就随了一些书法作品,但这只是个假设,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不要抱太乐观的态度。因为作为当时说法已经以纸为主了,并不是用简,能够把纸制品保存下来的唐代墓葬现在还是绝无仅有,在关中地区,这种气侯条件下这些古代墓葬已经发掘了数以千计,或者几千计,包括汉代,唐代时期的,或者一千多年前的,没有一座在墓里头能够保存很好的纸张,纸张做的越精细保存的越困难,在墓里的出土,里头越是空气大,有影响的一些物质对它侵害越大,保存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我觉得如果想为了以后发掘出这个东西,让这件宝贝能够再现人间,我觉得可能失望比希望更大一些。

  主持人:看来让世人见到“兰亭集序”的真面目非常难了,因为从技术上,从现实条件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就是有,发掘出来也是非常难的。

  网友:难道把文物留在地下就能体现它的价值吗?何不把它发掘出来,就像张先生说的那样能够为世上活着的人取得一些价值,开发一些旅游,这不是很好吗?地方政府也会欢迎的。

  主持人:您有话反驳他吗?

  刘庆柱:我想他这个愿望是很好的,比如说开发出来利用是件好事,但是一件好事我们要做好,所谓做好是什么?我们希望利用它十年,八年,还是希望利用一百年,二百年,还是更长时间?我想大多数人来说从利用和保存祖国文化遗产角度,就希望它一旦发掘出来能够像一块化石一样永远保存下去,如果把它发掘出来但只能利用几年就被破坏了,或者因为空气的原因,或者因为保护技术的原因被破坏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在地下,等我们相关的资源科学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基本有把握的情况下把它发掘出来,能利用更多时间,开发更大价值不更好吗?因此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不要看得太短。是,现在马上开发马上就能利用,但是能利用多长时间?是不是希望它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如果是的话就让它在时间上保存的更长一些,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技术也没有这个把握。

  网友:昨天陕西秦陵的博物馆有关人士就明确表示,秦陵在暂时是不会发掘的,国家对这个政策也是保护为主,暂不发掘。暂不发掘时间大概是多长?

  刘庆柱:那就根据这个学科发展,比如下来我们说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可能超过它整个九十年,二十世纪可能超过人类科学发展几千年的综合,因此面对这个问题到底给个时间表,我说实在的从我自己觉得是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时间表,但是至少在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发掘的。

  网友:“兰亭集序”在乾陵保存的可能性有多大?

  主持人:刚才所长也给我们介绍了,这只是一种良好的猜测,就是在,能够把它真正发掘出来的可能性也不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给网友多做讨论了。看另外一位网友的留言。

  网友:听听民众的声音吧,请你们不要再挖了,让这些文物、中华文明、祖先们好好休息,不要打扰他们。

  网友: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考古学家去挖墓呢?或者发掘呢?考古的工作者岂不是比盗墓者是更大的破坏吗?

  刘庆柱:我首先要解释一下,现在我们全国的考古发掘量每年统计,我们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比如修铁路、公路,城市里建楼、建工厂,主要是配合这个,因为如果你不配合,他要建,你不配合,地下有东西,被推土机一推就完了,比如三峡,比如南水北调,这个不是主动发掘,主动发掘是次要的,现在国家来说保护文物抢救为主,什么叫抢救?就是在基本建设的推土机下赶紧避免文物的破坏,比如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现在不是说主动发掘,现在主动发掘是严格控制,而且主动发掘里头墓葬又是严格控制的,帝王陵这个口子是不开的,主动是不会允许发掘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不会是自己一方面不让发掘陵墓,一方面又派出考古工作者去发掘,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也许网友对实际的考古学者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现在正在开展的大量工作不太了解。

  主持人:可以这么说,因为现在我们从各个方面也能了解到,我们经常有时候发掘都是抢救性发掘,那这个抢救性到了什么程度?像秦始皇陵会不会出现类似于抢救性这样的时候?

  刘庆柱:如果从基本建设角度我想是不会的,因为像乾陵和秦陵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个地区是绝对不允许进行基本建设的,所有的基本建设都要让路的,因此不存在配合基本建设在这儿进行考古发掘。现在配合基本建设的都是属于国际大的项目,比如三峡工程,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它所经过的地区,南水北调肯定要挖渠,挖渠就要动土,你只要一动土底下就有文物,文物要在施工之前发现,不要让文物受到破坏。

  网友:现在老说抢救性发掘,但是我也不知道有些发掘是不是抢救性的?比如最近比较火的秦桧的墓,还有六安王墓,是抢救性的发掘吗?

  刘庆柱:秦桧墓我说一下,因为我24号要到南京参加一个论证会,就是看这个。安徽六安刘庆的墓是属于抢救性发掘,当时修高速公路,进行钻探,这个墓正好经过这个路,如果不挖推土机一推就完了,刚好钻探出来,在此之前设计的人员并不知道底下有墓,因为是平地,在挖之前不知道有这个墓。

  网友:现在我们发掘很多的墓都涉及到把文物取出来之后如何进行保护的工作。

  主持人:这也是刘所长刚才一直在谈的,现在我们的保护技术还没有达到真正能够保护文物的技术,给我们网友介绍一些哪些文物在保护方面没有问题,但是在哪些文物上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或者有没有可能在技术上进步之后达到这种保护的程度?

  刘庆柱:因为文物保护涉及很多自然科学问题,比如金属漆保护,因为金属防腐是全世界的问题,比如北京有那么多立交桥,下了雪撒融雪剂就腐蚀钢筋,不撒也腐蚀,只不过是腐蚀慢一点,我们要想保持文物的红色或者鲜红颜色,但是这很困难,又要你能看到,能看到就有光线,我们现在叫冷光源,尽量不要对颜色造成损害,但是有些可以用,有些用不了,用不了就没有那个条件,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想有一天,但是至于到哪一天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很难预测,这就涉及什么问题呢?你自然科学真的还有许多课题摆在你面前,比如防腐问题,怎么解决不腐烂,我们现在连活着的人手上碰掉一块,消炎问题都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能百分之百解决?因此对我们文物保护来说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的多,已经看来解决的问题比达到理想目的的解决还离的远的远,这主要是由于这个学科起步不长,我们解决温饱问题的时间也不长,我们要投入大量财力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很难。我曾经参加科技部几个文物保护的论证会,也给了很大幅度的经费支持,但是要说真正解决还有很大的距离。

  主持人:刘所长还是相信科技有一天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情况,虽然不可能完全非常非常理想,就要看目前的技术掌握的程度有多大的一个程度了。

  网友:等技术发展到那一天了,保护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的困难。第一,如果技术发展到那一天可能是若干年之后了,多少年不好说,但是如果时间太长,那对于文物本身的损害可能会更严重,另外你不能够估计这段时间以内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出现,比如说自然灾害,比如说各种战事破坏等等,这种情况损害是不是对文物是更大的一个破坏呢?

  刘庆柱:我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大部分指的墓葬,比如乾陵,秦陵,这种墓葬一般放在地下,它的保存在放墓前四、五十年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个时间保存下来了,形成一个微环境,这个微环境保护好了对文物的损害是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而相对来说,如果保护一、二百年保存住了,再延长个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里头应该说从现在已有的考古知识来说变化不会太大的,但是我们回想一下如果在现在的科学技术再放眼过去,几百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有些学者在预算根本无法预测,连预测二十年以后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科学的发展是加速度的,文物的保存相对来说变化是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不必担心,至于战争,至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每年都有,而且经过那么多年了,比如

地震,凡是是空洞里头影响越不大,我们挖掘了成千上万座墓了,没有数据可以证实地震会影响墓的。

  主持人:从古以来盗墓成为墓葬的最大一个危害,我们了解到很多的墓葬在考古人员发掘它之后才发现它早就被盗墓贼盗过了,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

  网友:你觉得像乾陵、秦陵,我们就拿这两个陵举例子,有没有可能被盗墓贼盗过的可能?或者说在现阶段或者以后的阶段还有没有可能被盗墓贼盗墓?

  刘庆柱:我想乾陵根据现在掌握的材料没被盗,没被挖开,秦陵是否被盗了,被毁了,现在很难说,有些乐观的学者认为没被盗,我觉得这个现在为时尚早,而且我可能更倾向于悲观一点的看法。至于以后会不会被盗,我觉得他的担心是有必要的,但是从目前来看,像这样的陵墓被盗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根据过去经验来看这种盗墓都是军队,军阀,开进军队去,由当地的政府组织挖的,而且历史记载都是当时政府出面弄的,而且有很多是政治报复性的,不是盗墓性质的,对这些陵墓是政治破坏性的,有政治需要,有些也属于经济需要。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条件下,国家作为政府来说,我想你再说他无作为也不会到这程度,因此不可能被盗。

  主持人:以后被盗的可能性是非常小了。

  刘庆柱:非常小。

  网友:我们现在国家花这么大的成本组织学者去进行历史研究,考古研究,这成本非常大,但是很多问题却迟迟悬而未决,那是因为第一手材料拿不到,造成各种分歧,但如果把陵墓一打开文献得到了印证,那不是很好吗,不是更节省成本吗?

  刘庆柱:我们中国是二元社会,阴间社会是阳间社会的模型,相对乾陵来说和唐代的大明宫遗址来说,大明宫遗址比秦陵的研究更重要,但你要论出土事物的完整性,当然因为陵墓埋在地下容易保存,但是不是因为陵墓未发掘所以好多问题没解决,真正凡是搞考古学研究的学者都知道这个问题,不是靠这些来解决问题。

  主持人:不知道这位网友同不同意刘所长的观点,但是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就是说即使技术到家了,我们把它发掘出来了,那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怎样对待遗址?怎样对待这些陵墓?

  刘庆柱:当然要按现在有些比如张先生提的,是为了发展经济,还好办,那就盖一些博物馆,搞一些旅游区,有些就是为了展示给群众让大家看一看,也都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个人觉得一个是技术条件不够,要够了,能不挖就不挖,留在那里不影响我们其他的话最好放在地下,因为它毕竟是我们一个民族的精神偶像,虽然是帝王陵墓,从我们民族来说那是我们祖先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代表,有些东西有了这方面类型的东西就够了,比如十三陵,我觉得挖掘一个就可以了,不要把十三个都挖了,也没必要这样挖,毕竟他还是我们的祖先,还是我们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把他放在那儿只要我们觉得没有特别大的需要,我觉得还是放在那儿比挖开要更好一些。

  网友:您说不挖比挖好,如果是把它挖出来,那能够把它的价值呈现出来,我们不管文明也好,祖先也好,对外也好,那不是更好的一件事情吗?如果把它放在地底下,我们也不知道它有多少东西,价值也不知道,我们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山头,甚至是一片平地,何来民族自豪感?

  刘庆柱:实际好多东西是比较雷同的,你比如唐代的陵墓,一共在陕西有18个陵,这18个陵我想不是每个陵都要挖它,也不是说非要挖最好的,但我也不是说非要挖最坏的,如果一旦技术可以了挖一个有代表性的东西就可以了,而且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现在好多东西相对而言的事已经解决了,因此我不主张都把它挖了,因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文物保护的水准也是越来越高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发展规律来说不要太急于那么早挖它,挖得越早,保护的手段相对的科学性来说,当时看是行了,就像我们发现定陵一样,当时我们都是坚决反对的,当时是要挖藏陵的,那是最重要的一个陵,最后搞了一个折中的意见,搞了一个比较中等的定陵,最后说没问题,当时认为那种技术都没问题的,有苏联专家,但恰恰不行。

  主持人:最后到什么程度?

  刘庆柱:全毁了。

  主持人:毁到什么程度?

  刘庆柱:拿不起来了,没了东西。

  主持人:就是说第一眼看到了,第二眼没了?

  刘庆柱:当时看到了,现在看不到了,当时并没有说技术解决不了,当时认为自己技术解决得了,就跟有些病一样,现在认为解决了,实际上你不知道的东西比知道的多的多,感冒都不知道怎么治,你只知道预防,医学其实和保护有相当大的关系。

  网友:我算看明白了,很多学者、专家他提出来要发掘很多的王陵或很多的遗址,他有很大的欲望,就是贪心,就是好奇心,就是想看一看到底有什么宝贝,要不下一辈子他可就没机会了。

  刘庆柱:如果这样说的话,我作为一个考古学家我也希望看见,我这辈子能够看过乾陵对我事业来说就跟抱过金娃娃一样,我有什么反对的?但我要对后代子孙负责,我开了眼了,我写了文章了,别人怎么研究?载体没了。

  主持人:对,要是挖出来了,新闻媒体就受益了。

  刘庆柱:对,学者也受益了,也天天采访我了,文章可以做好多。

  主持人:所以很多人希望它挖出来,满足好奇心,或者各种各样的利益在里边。

  刘庆柱:是,我想可能至少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位网友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也曾经听说过我搞什么什么,我就希望见到什么,有这样的一些说法。

  网友:不发掘就等于它慢慢的腐蚀掉吗?这样就实现不了它的价值,那还不如故宫也关门算了。

  主持人:是不是有点儿极端的说法?

  刘庆柱:他可能还不太理解,微环境一旦形成了变化很小,不是说拖上一、二百年不发掘就烂完了,不是这样了,要烂早烂完了,因为像乾陵都一千多年了,像秦陵有两千多年了,这个分析是缺乏一些现有考古学知识积累的根据,因此我觉得他忧虑太多了一些。

  网友:刘先生,您是考古界的权威,您能给我们说一说咱们中国历史上现在帝王陵墓还有哪些是未发掘的,或者是未发现的?我们非常值得期望的?能给我们举举这样的例子吗?

  刘庆柱:帝王陵墓很多,但你指哪个,比如指皇帝的和在秦代以前的国王的陵墓,和秦代以后,还有诸侯王的,这个墓很多了,因为诸侯王很多。比如汉代诸侯王,现在已经发掘并写成科学报告的这种报道就几十座了,这个很多,至于没发掘的是大量的,不知道也是大量的,这些诸侯王墓。比如我举个例子,汉代,满层汉墓,那就不知道,就是在施工的时候发现的。大家知道马王堆汉墓,那也是施工时发现的,好多现在非常著名的诸侯王墓都是因为生产建设中发现的,比如帝墓比较重要的大家都知道了,陵墓现在著名的都知道在什么地方,在哪儿了,但是应该客观的说,这些墓有99%都被盗了,或者被破坏了,因为改朝换代的时候因为政治报复,就给挖坏了。越是大家知道的,保存好的越少,像乾陵这是仅有可以确定的一座没被盗的。

  主持人:现在像这种保存完好的皇帝陵墓有多少?

  刘庆柱:说出来的有不少,有些大部分没挖,有些都挖了,比如商代的,晚商的,那些墓早年都被盗了。

  主持人:宋明清这些?

  刘庆柱:都在,比如北宋的宋陵都在。

  主持人:被盗的程度怎么样?

  刘庆柱:应该说99%都被盗了,包括陪葬墓。

  主持人:被盗应该说有很大的迹象,也就是说没有更大的发掘价值吗?

  刘庆柱:也不一定,能够不被盗,发掘资料应该完整,也不是说被盗和不被盗就完全一样,但也不是说被盗就完全没有研究意义了。

  主持人:有一天会去发掘他们吗?

  刘庆柱:也有可能,对于重点的,个别有代表性的有可能去发掘,但是虽然被盗了,也有可能没有完全被盗干净,也是考虑保护问题,首先当前是研究如何保护好现有地面的东西怎么保护,再谈再发掘出来东西怎么保护,这样才能发掘东西,不做好充分准备去发掘是很麻烦的事。

  主持人:今天时间过得很快,刘先生一直在谈陵墓的保护和发掘方面的问题,和网友澄清了一些事实,我们在最后一点时间也来看一看很多网友的观点,参与的一些调查。

  网友:希望专家不要一经济利益为重,给后人留点历史!

  网友: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把文物的保护工作做得更加到位。

  主持人:这里还有一位网友们参与的一个调查。

  你认为乾陵和秦陵这样的帝王陵墓是不是应该马上发掘?一,应该挖?二,不应该挖?三,不好说。调查的结果,不应该挖的是66.4%,应该挖的是27.6%,6%的网友不好说,不表态。

  时间过的很快,在这里非常感谢刘所长跟网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希望下一次有这样的机会继续邀请刘所长跟大家讨论关于考古文物、文化等等这方面遗址的话题,最后请刘所长跟广大网友说几句话。

  刘庆柱:广大网友特别关心这个事,作为我一个考古工作者来讲也感谢大家的关心,我想考古事业,文化遗产事业是一个全社会的事业,大家的关心就是这个事业,不管什么观点我觉得都是这个事业兴旺的一个标志,正像有些人所说的,我们目的就是一个,不管是发掘,不发掘都是为了首先要保护好它,世世代代给我们的祖先保护下去,我也感谢广大网友能够有这样的热情来参与这样的一个讨论,我也希望以后在不同的场合和大家共同就这些问题,大家进行探讨,推进这个学科的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所长,感谢广大的网友,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附:刘庆柱简介

  刘庆柱,1943年生于天津市。1967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主要专著和论文集有:《西汉十一陵》、《长安春秋》、《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汉长安城考古发现与研究》、《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汉长安城》、《汉长安城骨签书法》等。其中《汉长安城未央宫》、《汉杜陵陵园遗址》分别荣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夏鼐考古学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